世界500強,不過是比亞迪的一個開始而已

myautotime 發佈 2022-09-16T18:17:52.888124+00:00

關於新能源汽車發展這件事,如果是出自一位編劇之手,那他一定是頂級的存在——故事多線發展,矛盾衝突激烈,整體積極向前推進。一邊是波瀾壯闊,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全球勢頭迅猛,特別是歐洲,連保守的德國,滲透率也超過了35%。

關於新能源汽車發展這件事,如果是出自一位編劇之手,那他一定是頂級的存在——故事多線發展,矛盾衝突激烈,整體積極向前推進。

一邊是波瀾壯闊,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全球勢頭迅猛,特別是歐洲,連保守的德國,滲透率也超過了35%。至於荷蘭、瑞典、挪威、冰島等國,滲透率已經超過60%,甚至90%。在中國,6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達27.4%,同比提升12.8%。

一邊是暗礁險灘,起伏不定的多事之秋。

疫情反覆、零部件短缺、上游原材料漲價……哪一樣對新能源車的發展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坑,道阻且長。

所以,在百花齊放的時下,也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夠向陽而開。

無可爭議,比亞迪站上了潮頭。

我們驚嘆於比亞迪的成就,不僅僅在於今年1-8月累計銷量約98.4萬輛,同比激增164%。還有更多開拓性的舉措和突破:

全球首家停產停售燃油車的主機大廠、奪標萬億市值、昂首進入世界500強……

作為全球新能源引領者,在「道阻且長」之後,比亞迪有資格續寫下篇: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從單極到多維

今天,比亞迪給我們的宏觀印象就是四個字「技術致勝」。

是的,沒錯。

刀片電池、DM-i 、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e平台3.0、升壓快充、IGBT4.0、新功率型刀片電池、寬溫域熱泵空調、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術等。無一不為比亞迪的產品一路披荊斬棘立下汗馬功勞。

這是比亞迪此前數年垂直整合的功勞。

我們知道,比亞迪起於電池,成於新能源汽車。事實上,比亞迪更宏大的願景是忠於引導一場以新能源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使命註定了比亞迪的造車技術元素是多元的。

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比亞迪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約3.4萬項、授權專利約2.3萬項。比亞迪將自己的「技術魚池」理論,踐行得紮實而富有成效。

然而,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

為什麼在2020年之前,我們看到比亞迪的技術亮點很少?似乎除了DM3.0之外,很難言及其它。

自主主機大廠都經歷過自研、自造苦練內功的階段,但比亞迪是把垂直整合到全面開放演繹得最成功的車企。

其成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強調技術積累的深厚。更重要的是比亞迪極好地把握了技術釋放的時間。

回頭看去,選擇2020年作為技術釋放的窗口期,比亞迪做得恰到好處。

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首超5.0%,這個數字表明消費主體已經從出行市場向私享市場發生轉移。

2020年,國家、地方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得到明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由政策主導向市場主導發生轉移。

2020年,全新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布,純電是目標,混合動力是重要的過渡。產業結構的藍圖勾勒清晰。

就在2020年,比亞迪以刀片電池為先鋒,迅速抓住了新能源市場的痛點,比亞迪漢橫空出世,掀起了技術帶動產品,產品激活市場的一場大戲。

從王朝到王國

2018年6月,比亞迪提出「向新而行」品牌主張。

2019年春季新品發布會上,比亞迪又推出了「向新而行 強大中國車」的主題。建立了品牌提升與產品強大之間的邏輯關係。

比亞迪王朝系列,就是這套邏輯關係運行之下最成功的結果。一度,比亞迪漢、唐兩款產品,既是比亞迪高端產品的代表,也是比亞迪走量的依託。

但比亞迪並不流連於此,隨著海豚、海豹、秦PLUS、元PLUS等多款產品推出,齊頭並進之勢完全形成。

以最近的8月為例。

DM車型銷售91299輛,占比52%,EV車型銷售82678輛,占比42%。

新能源車主要以純電,混合動力驅動為主要技術路徑。比亞迪的銷售結構與市場主導完全契合。

細分市場。漢家族交付了26003輛,唐家族交付了10815輛,宋家族交付了42500輛,秦家族交付了39512輛,元家族交付了18265輛,海豚交付了23569輛。剛剛上市的海豹,訂單量已經突破6萬輛,銷量不是問題,考驗比亞迪的還是產量。

比亞迪多頭並進的全矩陣產品線,完全兼顧企業的中、長線發展需求。要問為什麼比亞迪幾乎每一款產品都能炸場,單品破萬者,信手拈來?是因為比亞迪始終恪守以解決市場問題為產品研發導向。

結果顯而易見,王朝依然堅實,而比亞迪全矩陣產品王國鋒芒已盛。

從中國到世界

從比亞迪家族化的「龍面」設計語言,到王朝系列命名,再到漢字元素,比亞迪一直堅守文化自信、品牌自信。

然而,真正的行業領軍者,就要在全球市場中有揮斥方遒的影響力。

跨越山和大海,是比亞迪的必然選擇。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

獲益於多年來比亞迪商用車成功進入歐美日韓澳等發達國家市場,為主品牌奠定了紮實的口碑。比亞迪的乘用車全球化推進路程儘可能直線化。

比如在歐洲市場,比亞迪可以獲得大量與歐洲本土經銷商合作的機會。不僅直接減少了資本投入,而且可以更輕鬆克服諸多水土不服帶來的困難。

在瑞典、德國市場,比亞迪的合作商Hedin Mobility集團將在多個城市開設線下門店,覆蓋多個區域。

在以色列市場,比亞迪與當地的全國經銷商Shlomo汽車公司合作。而在此之前,比亞迪已與Shlomo在電動巴士領域進行了合作。

從2023年初元PLUS開始,比亞迪旗下三款e平台3.0車型將陸續在日本市場上市。

上述種種已經充分證明,比亞迪乘用車出海的大幕已經拉開,向著曾經汽車製造的大國、強國進發。憑藉內有產品技術優勢,外有市場品牌優勢。比亞迪出海,定能乘風破浪。

在動力電池領域。

7月,比亞迪在磷酸鐵鋰電池的細分榜單上再居國內首位。幾乎是比亞迪憑藉一己之力,讓磷酸鐵鋰電池重回市場主流。

但我們更應該關注比亞迪動力電池的外供占比。

事實上,比亞迪正在兌現當初刀片電池推出之際,對其市場前景的描述——你能想到的汽車品牌都在和我們探討合作。

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除已經上車的創維HT-i、紅旗E-QM5等之外,坊間傳聞,諸多一線大牌正在導入比亞迪刀片電池方案,我們逐一靜等官宣。

從2023年開始,比亞迪電池的外供占比計劃將達到15%-20%,而2024年則迎來全面爆發,外供比則極大可能突破40%。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如果把比亞迪自己產品的市場占比限定在40%以內,加上電池外供,意味著市場上至少50%的新能源車搭載比亞迪電池。

隨著比亞迪汽車產品的全球化推進,比亞迪的主品牌在歐美、亞洲幾大主要市場嶄露頭角。比亞迪動力電池也將在海外市場迎來新一波全球化用戶。

關於比亞迪現象的多角度解讀,其實已經不少了。

一個共同的話題是,比亞迪到底做對了什麼?

今天,所有的結論都證實了,比亞迪首先有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以及精準把握機會的勇氣。而精於研發,埋頭造車,多元發展的27年崢嶸歲月最終成就了不凡初心。

世界500強,只不過是比亞迪的一個新的起點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