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首次亮相羅馬邊牆大會

文博視頻 發佈 2022-09-17T21:57:55.235861+00:00

以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的「雙牆對話」合作為契機,中國長城首次組團參加大會,向國際學術界介紹中國長城考古研究成果,希望推動兩大邊牆研究領域的交流與拓展。

8月21日至27日,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LIMES XXV)在荷蘭瓦爾河畔城市奈梅亨舉行。羅馬邊牆大會歷史悠久,是從事羅馬邊牆相關研究學者的國際性學術交流 「之家」。以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的「雙牆對話」合作為契機,中國長城首次組團參加大會,向國際學術界介紹中國長城考古研究成果,希望推動兩大邊牆研究領域的交流與拓展。


中國長城學術成果亮相


8月22日,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進入分會場發言階段。「雙牆對話」分會場(Wall to Wall)在Lindenberg會議中心的Lindenbergzaal主廳舉行。


作為「雙牆對話」合作項目之一,「雙牆對話」分會場由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於2019年起開始策劃組織,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終於得以舉辦。


會議由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資深考古學家Tony Wilmott和雙牆對話英方聯絡員David Brough共同主持。由於疫情原因,中方代表未能現場參會,以錄播形式發言。


Tony Wilmott主持雙牆對話分會場


這是中國長城首次集中參加國際性考古學術會議,會議發言以中國長城內容為主。在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介紹中國百年考古簡史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文艷在宏觀和案例等不同層面從各個方面展示中國長城學術研究成果,包括長城資源調查成果。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李嚴對中國長城與羅馬帝國邊牆體系做了比較分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於春雷介紹了明長城清平堡考古發掘情況,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張文平介紹了西漢河套地區大型糧倉考古發掘情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張劍葳介紹了長城維修項目的數位化應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紐卡斯爾大學訪問學者程霏對寧夏長城自然災害風險進行了分析。主旨發言結束後還設置了線上問答環節,參會學者與中方發言人就考古學科在中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中國長城與羅馬長城比較研究的前景、西漢河套地區發現糧倉的屬性、長城自然災害研究情況等開展交流。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劉文艷回答聽眾提問


除「雙牆對話」專場外,中英雙方會議代表還在各種場合積極推廣宣傳雙牆對話的成果。由於大會同時設有6個分會場,為使更多未能參加雙牆對話分會場的與會者了解中國長城情況,經過積極爭取,在大會總結採訪環節,Tony Wilmott再次以採訪形式介紹中國長城和中國長城研究的基本情況。


Tony Wilmott在大會總結環節介紹中國長城


在最後一場大會總結環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於冰和英方代表David Brough向羅馬邊牆大會顧問委員會和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學術委員會贈送了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和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共同主編的《雙牆對話:哈德良長城與中國長城保護管理研討會文集》和《雙牆對話:第二屆中國長城與哈德良長城保護管理研討會文集》。


於冰和David Brough 向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Henry van Enckevo贈送雙牆會議文集


此外,會議舉行了《羅馬邊牆大會研究史1949-2022》新書發布儀式,其中收錄了中國長城和英國哈德良長城的「雙牆對話」活動情況。


《羅馬邊牆大會研究史1949-2022》


雙牆對話合作交流相關內容


羅馬邊牆大會


參加羅馬邊牆大會,不僅有助於宣傳中國長城研究成果,更是了解羅馬邊牆長城考古研究視野和方法的寶貴機會,對於推動長城考古研究具有借鑑意義。


受到疫情影響,第二十五屆羅馬邊牆大會比原計劃推遲一年舉行,但會議規模全面創歷史紀錄,來自世界五大洲34個國家和地區的430名代表參加會議,大會發言和分會場發言共311個。會議還投票選出35歲以下最佳發言和最佳海報,並接受喬治亞和波蘭的聯合申請,決定下屆大會於2024年在喬治亞召開。


歷年羅馬邊牆大會參會人數及發言數量(作者根據《羅馬邊牆大會研究史1949-2022》史中數據及本屆會議數據繪製)


除大會發言外,會議設37個專題分會場。議題涵蓋範圍十分廣泛,不僅包括歐洲、中東和北非各地羅馬時期防禦體系的本體考古研究,還涉及羅馬邊牆防禦體系相關的自然環境和景觀、軍事管理、交通體系、水利系統、物資供給、隨軍人員,涉及邊牆地區在羅馬之前和之後的變遷研究,涉及羅馬邊牆遺址的數位化記錄與展示、保護技術、復原與展示和社會參與等各個方面。


只有如此廣泛和深厚的研究成果,才能支撐日益增長的羅馬邊牆遺址保護和開放需求,向公眾講述既有科學依據又富吸引力的故事,而不是簡單枯燥的軍事體系考古信息。會議組織了數場現場考察,重點參觀2021年剛剛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下日爾曼界牆。下日爾曼界牆以萊茵河為主要防線,由羅馬道路連接沿線若干軍事要塞,遺址保存狀況不佳,地面基本不可見,為保護和向公眾展示帶來極大挑戰。

Varus戰場遺址公園和博物館內的戰場形勢模型分析


通過現場參觀講解,可以看到不同保護展示方式,其中有沒有任何實物遺蹟但內容豐富的Varus戰場考古公園暨博物館,有嘗試各種復建方式的Xanten遺址公園,有實景再現和實驗考古的Archeon考古公園,還有由康復機構智障人士參與運營的Hooge Burch遺址展示中心。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量考古學家們在遺址保護、展示和運營管理中發揮的主導作用。


Archeon考古公園內沉船復原與研究活動


縱觀羅馬邊牆大會歷史,從羅馬考古研究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研究領域,自1949年首屆舉辦以來已經歷經70餘年,產生豐富和影響深遠的成果。在學術上,除每屆羅馬邊牆大會都出版會議論文集外,還組織出版羅馬邊牆系列叢書,匯總歐洲、中東和北非各地羅馬邊牆體系的分段研究成果,以當地語言和英語雙語出版。目前已出版10種語言20本,共有44名作者、25名翻譯家、12名製圖專家和眾多攝影師參與。在遺產保護上,長期學術交流合作成為羅馬帝國邊牆跨國世界遺產成功申遺的重要基礎。目前世界遺產目錄中已有3處以羅馬帝國邊牆(Frontiers of Roman Empire)為名的跨國世界遺產地,涉及英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斯洛伐克等5個國家,形成獨一無二的跨國世界遺產群。在遺產展示上,主題廣泛的學術研究為講述羅馬邊牆故事提供了豐富資料,使公眾更好走近和體會古代羅馬的軍事社會生活、歷史自然環境和當代文化影響。


中國長城與羅馬帝國邊牆,是世界兩大邊牆體系。羅馬帝國邊牆研究的視野和方法,值得中國長城研究、特別是中國長城考古研究借鑑。中國長城考古研究亟待形成獨立研究領域,組織長遠考古研究規劃,優化長城考古工作流程,加強全域學術交流和成果共享。


作者 |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於冰 劉文艷

編輯|楊逸塵

審核|王 超


本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