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深圳鮮明的文化符號

深圳新聞網 發佈 2022-09-17T23:40:15.338523+00:00

在深圳華僑城片區北部沉寂了16年的華中電廠,歷經一年多的改造後,以一襲清亮的「深圳藍」變身O·POWER文化藝術中心。「大筒倉」讓觀眾感受到深圳作為「科技之城」的魅力。

在深圳華僑城片區北部沉寂了16年的華中電廠,歷經一年多的改造後,以一襲清亮的「深圳藍」變身O·POWER文化藝術中心。

「大筒倉」讓觀眾感受到深圳作為「科技之城」的魅力。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9月1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文 胡蕾/圖)一座城市的公共藝術,往往構成這座城市最富魅力和最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如今漫步鵬城,無論是工業遺址變身充滿「藝術范兒」的藝術中心,還是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融入城市生活。在這座年輕的城市中,藝術正積極參與城市空間以及文化等多層面的生態建構,增添了鵬城的人文氣息與發展活力。

讓藝術濃縮城市演變彰顯城市精神

以藝術作品點亮城市空間,塑造城市品牌。前不久,在南山區蛇口價值工廠,由奧雅設計打造的工業遺址數字藝術館與元宇宙體驗空間「大筒倉」備受關注,吸引觀眾前去「打卡」。40多年前,這裡曾是浮法玻璃廠所在地,「大筒倉」是浮法玻璃廠的中心,也是整個廠區的制高點和標誌物。

歷經40多年,從浮法玻璃廠到元宇宙藝術館,「大筒倉」帶著深圳工業文明的印記,華麗蝶變。青年策展人許飛認為,「大筒倉」的魅力在於以藝術的方式,通過建築、新媒體作品,一起連接深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讓觀眾感受到深圳作為「科技之城」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演變,通過藝術作品得以表達,很容易引起人們情感共鳴。比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以公共藝術的方式講述了深圳人的一天。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美院博導孫振華表示,這件作品是業界公認的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公共藝術作品,深圳精神也通過這件作品表達出來了。

讓藝術呈現多元文化定格城市記憶

從深圳地鐵紅嶺北站的《深圳記憶》到蓮塘站的《蓮聲》再到黃木崗站的《城市變遷》……在深圳地鐵里也可以邂逅藝術。這些作品在地鐵的空間裡展示出深圳地域文化、科技文化、嶺南文化等多元主題,巧妙詮釋了站點所在地的文化底蘊。

把藝術作品搬到地鐵,與市民「零距離」,地鐵站化為小型展館,讓藝術空間化、空間藝術化。當人們進入地鐵站時,就能通過具有獨特文化氣質與審美取向的藝術作品,了解該地的人文歷史,感受城市文化的豐富多彩。

「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僅點綴車站,也承載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更是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正在深圳學習藝術的學生周鵬告訴記者,深圳地鐵「藝術范兒」十足,很多作品不僅與站點有緊密關聯,更有藝術之美,定格他的深圳記憶。

業內人士朱先生表示,公共藝術以藝術化的手法,在營造城市視覺形象和藝術氛圍的同時,也把城市精彩、生動的社會活動與市民的城市生活經驗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文化「潤物無聲」,生動直觀。

讓藝術與社區互動映照現實圖景

藝術活動融入城市社區發展,激發城市活力。美好的社區生活,不僅在於人居環境美化,還在於人們精神生活富足,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

藝術策劃人北川富朗曾說過:「公共藝術空間讓人與人相遇,讓城市與人的交流開始。」可以說,藝術可以成為幫助人們打開情感,找到精神棲息地的一種方式。

在深圳華僑城片區北部沉寂了16年的華中電廠,歷經一年多的改造後,以一襲清亮的藍色變身O·POWER文化藝術中心,近日正式開園,解鎖社區遊樂「新地圖」。市民在這裡可以看戲、表演,也可以結合園區「戲劇廣場」「罐花園」及「水之塔」等戶外空間,找到合適的文化休閒方式。

O·POWER文化藝術中心是一個集舞台藝術、休閒商業、社區遊樂於一體的複合型園區新形象,再度建立與城市、社區的情感聯結。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植於鄰里的人文溫度,不應僅體現於在改造中保留有價值的城市記憶,更應體現於在生態中營造更理想的生活圖景。

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進入市民生活,加強了公共藝術的互動性。孫振華認為,現在好多公共藝術作品,市民都可以走進作品內部,以沉浸式的方式體驗作品。

「藝術融於街區,讓市民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市民鄒小姐非常喜歡周末帶著孩子去深圳大大小小的藝術中心。「孩子們也喜歡在充滿審美和藝術的地方玩耍,相信藝術的作用會慢慢影響他們。現在深圳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藝術中心,滿足了市民親子休閒、社交生活等精神文化需求,也讓深圳人有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源:深圳特區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