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證實明孝陵地宮沒被盜過,明孝陵為何如此幸運?

文物考古聊歷史 發佈 2022-09-18T04:22:00.110890+00:00

明孝陵的修建時間距離今天並不久遠,明史中對朱元璋葬於此處也有些許的記載,然而,歷史上,對於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曾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南京民間傳言,朱元璋自知殺戮太重,深怕死後不得安寧,因此明孝陵只是「疑冢」,朱元璋真正的壽陵在南京朝天宮的三清殿下,這個說法自清初便已流傳。

明孝陵的修建時間距離今天並不久遠,明史中對朱元璋葬於此處也有些許的記載,然而,歷史上,對於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曾有不同的說法。

根據南京民間傳言,朱元璋自知殺戮太重,深怕死後不得安寧,因此明孝陵只是「疑冢」,朱元璋真正的壽陵在南京朝天宮的三清殿下,這個說法自清初便已流傳。民間還流傳著「十三疑棺」的說法。據說在下葬當日,十三口棺材同時從南京十三個城門口抬出城外,真假莫辨。就普通百姓而言,真相是什麼是無關緊要的,他們也樂得添油加醋一番,所以,後來人只會離真相越來越遠。


對於古人來說,只有挖開封土才能得到真相。好在今時不同往日,即便不挖開陵山,先進的儀器也能探測出地底下的大概情況。


自1997年起,耗時6年,考古學家最終確認了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距離地表十幾米深的位置有地宮痕跡,其大小大約為南北90米、東西50米,未被盜掘。據探測,獨龍阜山體表面有60%的人工動土痕跡。

明孝陵地宮,也就是如今明孝陵景區的「寶城(寶頂)」,位於方城明樓之後,是偏離明樓中軸線的,地宮入口的墓道也是偏的,並且墓道還不是直的,這與以往帝陵地宮的設計有很大的不同。這一看似簡單的改變卻能很大程度上起到防盜的作用,因為盜墓賊很難找到墓道的位置,更不要說挖到地宮所在了。

其實,從明孝陵的地面建築就可以窺見它的與眾不同了。明孝陵的修建未完全按照唐宋帝陵規制,而是開創了一番帝陵新氣象。

首先,明孝陵廢除了方上、靈台、方垣、占卜宮的制度,新創了圜丘、方城、明樓、享殿等一套建築體制。


其次,明孝陵陵區採用了「前方後圓」的布局,「前方」即以享殿為中心的供後世子孫祭奠供奉的場所,「後圓」指的是地宮所在的寶城,這或許是為了迎合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

此外,有學者指出明孝陵陵區的主要建築從下馬坊起,經大金門,望柱、欞星門、金水橋、享殿至寶城,連起來是一個北斗七星的形狀,此說略微勉強,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因為朱元璋生前確實很在意天象,皇城也取名為「紫禁城」,「紫」便是代表紫微星,意指「天帝」所居。1956年,當定陵地宮內萬曆帝後的棺木被打開時,萬曆帝後入葬的姿勢也是很奇怪的,有人分析是「北斗七星式」,或許這是有明一代天子的傳統。

正是因為有諸多的創新之舉,才讓民間盜墓賊摸不著頭腦吧。加之明孝陵本身是從山腰橫向陶洞,但又在地宮頂部,封土之下鋪了厚厚的鵝卵石,既能抵抗雨水對陵墓表面長年累月的沖刷,又能迷惑盜墓賊,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妙。

自古盜墓分「官盜」與「私盜」,官盜如董卓、曹操一類發動大軍掘墓者,私盜多出自民間。像帝陵這樣具有龐大的規模的墓葬,只要營建得法,一般盜墓賊是很難得手的,但對於官盜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了。而朱元璋的人格魅力,不但讓清朝統治者對其保護有加,就連太平天國的頭領也對其加以守護。

滿清尚未入關之時,多爾袞就遣大學士馮銓祭拜明孝陵,多鐸也曾親往拜謁。順治皇帝更是認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其對朱元璋的評價之高亦或影響了後來的清朝皇帝,如康熙。歷史上康熙多次拜謁明孝陵,在第三次祭拜時親書「治隆唐宋」,認為朱元璋智勇謀略,制度周詳,皆在唐宋帝王之上。乾隆似乎又受康熙影響,也曾數次親往明孝陵祭奠,行三跪九叩之大禮。其中固然有討好南方士人之意,但也卻有幾分真心。所以,清朝統治者對包括明孝陵在內的明帝陵保護有加。

明孝陵內的地面建築雖很多毀於太平天國時期,但太平天國頭領洪秀全對朱元璋也是很崇敬的,他曾率領太平天國百官祭奠朱元璋,在祭文中洪秀全自稱是「不肖子孫」,發願指日北征,驅除異族,上慰朱元璋在天之靈,下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正是以洪秀全為代表的太平天國領袖對朱元璋有明一代的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其內部對明孝陵的盜掘,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點,明孝陵地宮是極有可能在此時被盜一空。


清朝之後,由於明孝陵地面建築又多已被毀,加之明孝陵特殊的修建方式,像這樣的大墓,一般的盜墓賊是很難偷盜成功的。所以,歷經600多年,明孝陵地宮依舊完好。2003年,明孝陵、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彰顯了明代帝陵的重要地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