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與吳中蕃,貴州文化佳話傳

一直健走 發佈 2022-09-18T05:48:06.662908+00:00

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家。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作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

【作者】神木市特殊教育學校 楊宇

2022年9月18日

一、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家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作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家。孔尚任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青年時科舉進入仕途卻未達到目的。後康熙帝謁孔廟,因講經而受到康熙帝稱賞,由秀才成為國子監博士。其間創作了傳奇劇《桃花扇》、《小忽雷傳奇》(與顧彩合作)和雜劇《大忽雷》等。

二、創作桃花扇傳奇,蜚聲劇壇演不衰

孔尚任與洪昇被並稱為「南洪北孔」,被譽為康熙時期照耀文壇的雙星。他們的作品《桃花扇》和《長生殿》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劇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奇葩。孔尚任以文學成就為著,是著述等身的文學家。他成為秀才後,為衍聖公府編志修譜,受到稱賞。尤其是創作了《桃花扇》傳奇,很快蜚聲劇壇,朝野盛演不衰。《桃花扇》,是孔尚任隱居石門期間,草成《桃花扇》初稿,康熙三十八年最後定稿,費時約20年。

三、揭弘光衰亡原因,展明遺民亡國痛

《桃花扇》是描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明末南京社會現實。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明朝遺民亡國之痛。內容宏富,蘊涵深刻,哀悼南明覆亡,頌揚愛國精神,探索人生理想。假借優孟衣冠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探索人生理想的沉痛反思。塑造阮大鋮的權奸形象,揭示權奸誤國的原因。劇中所寫侯方域等復社文人對權奸阮大鋮的鬥爭,實際上是明代萬曆、天啟以來統治階級內部長期派系鬥爭的繼續。

四、紙上討兵口誅敵,流連風月買醉歌

他繼承東林黨的主張,有抗清的民族氣節,打擊黑暗腐朽勢力,穩定南明亂局。劇中描寫侯方域勸阻左兵東下、反對擁立福王,南明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加速王朝滅亡的原因。復社文人國難當頭,有時也只是吟詩寫帖,紙上討兵,口邊誅敵,流連風月,買醉逐歌,無法使南明政權避免土崩瓦解的命運。是哀悼明朝亡國的輓歌。作者不但揭示了南明覆亡的諸多原因,而且對於有明之亡還流露了同情哀悼之意。

五、明朝孤臣張瑤星,清流文人侯方域

《桃花扇》劇中三部分人物:明朝孤臣如張瑤星、老贊禮,清流文人如侯方域、蘭田叔,下層市民如柳敬亭、蘇崑生,全都相聚於棲霞山,大設水陸道場,追奠明亡殉難君臣,借結社入道外衣,抒發亡國遺恨。《桃花扇》這部劇作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積累了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實踐經驗。在情節結構、語言運用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傑出的藝術成就,成為清代歷史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戲曲的瑰寶。

六、兒女情抒興亡感,列案頭歌之場上

《桃花扇》哲學倫理思想,對文人空談誤國的批判,對清代提倡實學起到積極作用。借兒女之情,抒興亡之感,列之案頭,歌之場上,令人擊節嘆賞,是與其結構謹嚴、針線細密緊密相關的。《易經》的辯證思想構思全劇,《易經》的「陰陽說」,設置陰陽對立的人物。《易經》的「陰陽說」,構思全劇的基本矛盾衝突。「一陰一陽之為道」的指導思想,在安排人物的出場或下場時,使用了「天然對待法」。使男與女,左部與右部,兩相對照;有關氣類的人物,忠與奸,奇部與偶部,陰陽對照。

七、借傳統戲曲經驗、避陳規濫套結果

《桃花扇》結構藝術的創新,也是孔尚任不斷總結和借鑑傳統戲曲經驗、力避陳規濫套的結果。可以說,《桃花扇》結構藝術的創新既受了《易經》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又是在繼承借鑑古代優秀傳統基礎上獨出機杼的結果。《桃花扇》成書後,先以抄本流傳。付梓刻印後,又有不同版本。儘管觀者、讀者對其評價有所不同,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

八、桃花扇結構謹嚴,語言典雅不失真

《桃花扇》結構謹嚴、語言典雅不失真,雅而不失俗,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積累了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實踐經驗。其謹嚴的現實主義寫作態度、創作方法影響了後世戲劇作者的創作方法。例如,清人董榕於乾隆十七年所寫的《芝龕記》傳奇,其寫作態度、創作方法卻是有意仿效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桃花扇》寫成之後,王公縉紳便傳抄不已,「時有紙貴之譽」。

九、相傳聖祖喜此曲,宴集非此曲不奏

甚至宮廷內使也要索取劇本,「午夜進之直邸,遂入內府」。「相傳聖祖最喜此曲,內廷宴集,非此曲不奏。每至《設朝》《選優》諸折,輒皺眉頓足曰:『弘光弘光,雖欲不亡,豈可得乎!』往往為之罷酒也。」顯然是以之作為歷史鑑戒,告誡臣屬毋蹈南明覆轍的。被改編為小說、電影、話劇等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促進了原著的流傳。不少地方戲中,據孔尚任《桃花扇》改編的同名劇作一直盛演不衰。

十、朝腐敗權奸當道、忠受害賢士蒙冤

孔尚任與顧彩合作的《小忽雷傳奇》,頗具傳奇色彩。《大忽雷》雜劇也是他的作品。他描寫愛情故事,鞭笞權奸,痛斥小人,在《小忽雷》與《桃花扇》中一脈相承。《小忽雷傳奇》敘演唐文宗年間,梁厚本文武全才,上巳節遊玩。以梁厚本、鄭盈盈愛情故事為線索,穿插中唐後、太和年間歷史,如平淮蔡、甘露之變等,加以點染,反映中唐後期朝政腐敗、權奸當道、忠良受害、賢士蒙冤的黑暗現實,塑造了一個奸慝狠毒、飛揚跋扈的宦官頭目仇士良的反面形象。

十一、蜀地才子陳子昂,家境富裕才出眾

《大忽雷》只有二折:買胡琴、碎胡琴。敘演唐代蜀地才子陳子昂,家境富裕,才華出眾,特地到京都長安遊學觀光的故事。基本是以《唐詩紀事》中陳子昂高價買胡琴、卻碎胡琴以贈自己詩文而聞名的故事為據,加以渲染,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線索單一,情節集中,故事完整,主旨明確。孔尚任詩文,同情民生疾苦,抒發興亡之感,表現仕途坎坷的抑鬱憤懣,刻畫名勝古蹟、山川風光,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十二、孔尚任詞作甚少,落落數闋成一卷

孔尚任詩歌內容豐富多彩。同情民生疾苦,抒發「呻吟疾痛之聲」。抒發興亡慨嘆,表現民族情緒。描寫清貧愁苦和仕途坎坷,抒發遭讒蒙冤的抑鬱憤懣。描畫名勝古蹟、山川風光,藉以抒發心中塊壘。總的看來,孔尚任詩主性情,抒發真情實感,對掃除清初擬古主義詩風有一定促進作用。孔尚任詞作甚少。孔傳鐸指出,詞對於孔尚任來說,「非先生所長,落落數闋,姑亦輯成一卷」。

十三、兢兢業業未稍懈,受康熙皇帝嘉獎

在政治方面,當清朝皇帝康熙在曲阜祭孔祀聖時,孔尚任被保舉為康熙講說經義,導遊「三孔」。在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清廉正直,同情民生疾苦,關心江山社稷、國家興亡,在治河、監鑄等方面頗有政聲。由於自任職清吏司主事兼寶泉局監鑄以來,兢兢業業,未曾稍懈。因此,任監鑄兩年之後,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

十四、吳中蕃大明遺民,抱定守節奉明志

吳中蕃,字滋大,一字大身,晚年別號今是山人,明朝末年貴州貴陽人,著名詩人。早歲通經,漫遊吳越等地。明思宗崇禎十五年舉人。正當躊躇滿志,想一展宏圖時,明朝滅亡,清兵入主中原。他自認為是大明遺民,抱定"守節奉明"之志,曾在南明永曆年間出任遵義知縣、重慶知府、禮部儀制司郎中兼吏部文選司郎中。因勸阻永曆帝從安龍西遷昆明而得罪皇帝,罷官回到貴陽隱居於黨武龍山。

十五、吳三桂自立為王,便脫離回到貴陽

他剛直不阿,不隨波逐流。清王朝知他是一位有影響的地方名士,曾幾次派員來請他出山為官,都被他婉言回絕。吳三桂鎮守雲南,派人尋訪他,他曾到雲南任總理部曹。不久,他發現吳三桂有自立為王的野心,便脫離回到貴陽。後來吳三桂又兩次派人來逼他出擊,他終未就,而是搬到密林中的石板鎮蘆荻寨隱居。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應貴州巡撫衛既齊之聘,曾主纂《貴州通志》。

十六、躊躇滿志展宏圖,明滅亡清入中原

他是明末清初貴州詩人,一生孜孜不倦,詩作累累,凡一千零九十一首,催人奮進。詩集有《敝帚集》、《響懷集》、《斷礬草》、《斷礬草二集》等,《黔詩紀略》錄其詩395首,編為四卷。他獎掖造就了新一代詩人,其中最出色的是譽滿京華的周起謂。早歲通經,青年時曾漫遊吳越等地。明思宗崇禎十五年舉人。正當躊躇滿志,想一展宏圖時,明朝滅亡,清兵入主中原。

十七、屈子之閒吟澤畔,子美之放歌夔州

他曾在南明永曆年間出任遵義知縣、重慶知府、禮部儀制司郎中兼吏部文選司郎中。因勸阻永曆帝得罪皇帝,到貴陽隱居黨武龍山。被孔尚任比為「屈子之閒吟澤畔,子美之放歌夔州」,是貴州文化發人深思的現象。外界對貴州感到隔膜,大約是古已有之。孔尚任對貴州不屑一顧,打了零分,列為人才空白區。恰巧,一個偶然機會,久寓貴州的諸生唐御九自黔歸來,「盛言其地人才輩出,詩文多有可觀者」,孔尚任初聽了不經意地「漫應而且疑之」。

十八、中原詩不能過之,知黔中未嘗無人

來客出示吳中蕃《敝帚集》二冊共讀之,孔尚任主動為它寫序,評價:先生為人,予無從悉其概。觀其詩,多憂世語,多疾俗語,多支離漂泊有心有眼不易告人語。屈子之閒吟澤畔,子美之放歌夔州,其人似之,其詩似之。即中原名碩夙以詩噪者或不能過之,乃知黔中未嘗無人。孔尚任這才認識到貴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有之而人不知,知之而不能采,采之而不能得,等於無耳!」自我批評說:「予論才而不及之也,固不任失言之咎矣!」

十九、謝三秀湯顯祖交,被稱為天末才子

從這個故事可見,《敝帚集》之不至湮沒無聞,完全是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攜之外傳,而且剛好被孔尚任所看到。其實,在吳中蕃之前,貴州還有孫應鰲、謝三秀、楊龍友等名詩人。孫應鰲做過國子監祭酒,算是一時國家最高學府的領頭人。謝三秀與大戲劇家湯顯祖交往,被稱為「天末才子」。對孫、謝二人,孔尚任似無所知;而對楊龍友,則過於苛責,忽視了他孤忠殉國的大節與詩畫的成就。這不能不說是一樁憾事。

二十、吳中蕃詩圈子小,僅為少數人所知

孔尚任在《敝帚集序》中也承認,貴州除了吳中蕃,人才「尚不乏人,安能搜而傳之」,這也是實話。可惜,孔尚任為《敝帚集》作序,時光已過去310多年。而今,吳中蕃的詩依然限於非常狹小的圈子裡,僅為少數人所知。認識吳中蕃,讀其詩,尤其要讀其人。「人生百不宜,無過生亂世,況復百不為,翹然命為士。」吳中蕃生於1618年,生活在黔疆窮山阻水之間,處於崎嶇離亂之世。

二十一、請出山施加壓力,堅不從乾脆裝瘋

崇禎十五年,鄉試中舉人,已是明亡前夕,時年24歲,算是趕上了明朝鄉試的末班車。第三年清兵攻陷北京,建立清朝。明亡後,吳中蕃流離棲息於雲貴一隅的南明永曆小朝廷,任過遵義知縣、重慶知府、吏部文選司郎中。後因言事忤旨,棄官回鄉奉母歸隱山中。康熙年間,吳三桂招他入幕吳府,拂袖而歸。吳三桂子請吳中蕃出山,並對他施加壓力,吳中蕃堅不應從,乾脆裝瘋,把珍藏的復社名人方以智早年贈給他的一方端硯,擲碎於市,這才瞞過使者,得以解脫。

二十二、貴州總督推薦他,仍堅辭息影終身

吳三桂叛亂平息後,吳中蕃找出破硯,補綴修復。此後的詩文,便取名為《斷硯草》。這是一則富有戲劇性而悲壯的故事。後來,吳中蕃兩次應聘修纂《貴州通志》。貴州總督推薦他做官,他仍堅辭,息影終身,1685年卒,終年77歲。話題還是回到吳詩上來,吳中蕃一生坎坷,從其詩中可以概見。作為亡明遺臣,他與世異調,從不俯首向人,對新的統治者持不合作的態度。

二十三、息意躬耕常衣褐,死而何至易平生

他的《自矢》詩云:「息意事躬耕,途窮豈倒行。四時常衣褐,一飯不求羹。咸至擴蛩訴,詩成送月評。丈夫死而已,何至易平生。」真乃傷心斷腸之語。《雜諷》云:「聖人不貴安知非福?庸人不賤安知非辱?高歌不已安知非哭?」《問劍》云:「把看氣色盡昏昏,星斗無光淚有痕。不辭今日重磨試,只恐仍前匣里存。」這些詩都表達了他的節操和志向。

二十四、莫嫌力弱全無定,長得人憐只是柔

吳中蕃的許多詩篇,常以蘭、竹自擬,以屈子、子陵自期。表現了兀傲的個性。《願為》詩云:「願為江上獨立之青峰,不願為天邊弄影之明月。」《登富春山》《釣台》《贈汩羅》等詩,以憑弔古人明志:「骨已能全傲,名非昔所求」,「何地非湘水,蹉余愧昔賢」,「欲話沉淪意,憂君涕泛瀾」。在《新柳》詩中寫道:「莫嫌力弱全無定,長得人憐只是柔。我欲相從學垂手,腰肢如鐵不風流。」

二十五、不待蓋棺方論定,一生強半在林丘

55歲那年,他自置墓穴。有《置生壙訖卻書》二首,其一云:「非關身後太多憂,此骨安容妾一投。已指前溪為止水,更營塊土作菟裘。恨無烈士堪相傍,笑語時人豈暫游。不待蓋棺方論定,一生強半在林丘。」孔尚任說吳詩「多支離漂泊有心有眼不易告人語」,此其是歟!黃裳《漫話〈桃花扇〉》一文說:孔尚任寫《桃花扇》,「是當作政治劇來寫的」。我覺得,吳中蕃的許多詩篇也是當作政治詩來寫的。孔尚任的身世與吳中蕃不同。

二十六、吳中蕃心心相通,精神上產生共鳴

孔曾經得意過,在御前講經,得到過康熙皇帝的褒獎,還當過國子監博士。但孔氏中年之後,遊歷江南,結識前朝遺民逸士,憑弔亡明歷史故地。感慨很多,他對南明愛國抗清志士寄予同情,對賣身求榮者流十分憎惡。孔尚任為《敝帚集》寫序,正處於他創作《桃花扇》的時期。因此,他與吳中蕃心心相通,在精神層面上產生了極大的共鳴,也就十分自然了。

二十七、貴州人鐵骨錚錚,吳中蕃是其中之一

貴州多山,鐵骨錚錚之士,代不乏人。吳中蕃是其中之一。從這個角度考察,孔尚任把吳中蕃與屈原、杜甫相比擬,認為「其人似之,其詩似之」應當說是有道理的。在《敝帚集序》中,孔尚任總結認為有三條原因。貴州交通阻隔,外人來此,「輪蹄之徙來,疲於險阻,怵於猛暴,惟恐過此不速」。「官司其地者,視為鬼方,蠻觸之域,恨不旦夕去之」;貴州人「朴略無華,不樂與薦紳游」。有了這三條,貴州便難與中心之區相爭衡了。

二十八、封疆大吏更迭繁,無打算旦夕去之

孔尚任所舉,是指貴州自然環境與地理區位的先天弱勢。貴州自古以來,遠離黃河長江文化的發源地,遠離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才之崛起,較之得風氣之先的中心地區實在百倍艱難。涉及經濟文化落後的政治因素,歷代中央朝廷放在貴州的力量從來無法與中原、江南以及貴州周邊省區相比。派來的封疆大吏更迭頻繁,往往無長遠打算,「恨不旦夕去之」,這對貴州的發展當然不利,是指貴州人的封閉性。

二十九、孔尚任與吳中蕃,貴州文化佳話傳

「朴略無華,不樂與薦紳游」,老實巴交的,恐怕也不算什麼值得稱道的風格吧。孔尚任與吳中蕃,是貴州文化史上一則不該湮沒的佳話,也包含著若干歷史滄桑,幾多感慨。時代不同了,貴州早已今非昔比。但300多年前的故事裡的熠熠光華,恐怕還不可視為明日黃花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