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現身上海!38年放生700萬尾,中華鱘為啥還沒有魚滿為患?

鍾銘聊科學 發佈 2022-09-19T08:04:47.948266+00:00

可惜的是,上海崇明發現的這條中華鱘是死亡狀態,當時正漂浮在水面上,某測量輔助船上的船員看到之後,考慮到中華鱘是保護物種,於是報警求助。

繼湖北發現國家珍稀物種長江鱘後,上海崇明水域又發現了中華鱘。

長江鱘、中華鱘以及白鱘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之中的3種鱘類,其中中華鱘名氣更大一些,有水中國寶之稱。

可惜的是,上海崇明發現的這條中華鱘是死亡狀態,當時正漂浮在水面上,某測量輔助船上的船員看到之後,考慮到中華鱘是保護物種,於是報警求助。

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後,發現這條中華鱘已經死亡腐敗,魚齡2-3歲,體重大約6斤,死亡原因未知,目前已經被帶回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

中華鱘

中華鱘曾經在我國非常常見,居住在長江岸邊上的人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到不像樣」的說法,其中「臘子」就是中華鱘,「象」就是長江白鱘。

中華鱘是江海洄游的魚類,它們的原產地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宜賓-屏山河段,但因為葛洲垻的建立,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之路,導致了它們喪失原來的產卵地。不過後來研究發現,中華鱘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葛洲垻下方4公里的位置,開闢了一個新的產卵場,但是新產卵場有許多不利因素,比如:秋冬水位低,水溫升高,產卵水溫推遲等等,而且河床的硬度和河床環境也受到影響,以至於葛洲垻新產卵場雖然觀察到了產卵的證據,但自從2017年開始連續5年沒有發現野外繁殖記錄,而這些信號非常危險,意味著它們受到滅絕的威脅更高。

為了保護長江鱘,我國在1982年就已經開始進行中華鱘人工繁殖工作,並且在1983年獲得成功。甚至還實現了在人工環境中繁殖子二代和子2.5代。

這裡多說一下,子一代指的是父母都是野生中華鱘,但是在人工環境下培育出了後代。

子一代相互交配,生的後代就是子二代;子二代重新和野生中華鱘交配,生的就是子2.5代,這樣有利於確保人工培養的中華鱘保持基因多樣性。

人工實現了中華鱘的生長和繁殖,只是保留了中華鱘的基因,並沒有讓中華鱘發揮出它的生態價值。而且野外中華鱘數量仍舊在減少。

事實上,中華鱘的繁殖能力非常強,1條中華鱘壽命在40年左右,一生可以產卵3-5次,甚至更多,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目前在人工環境下,已經可以做到受精率達到77.9%,孵化率達到89.5%。

但是,中華鱘面臨的困境不是繁殖能力,而是產卵地的改變,以及數量減少,導致了中華鱘難以在野外尋找到配偶;長江沒有禁漁之前,過度捕撈導致了中華鱘幼崽被撈走等問題。

為了保護中華鱘,也為了讓中華鱘發揮出它的價值,我國早在上個世紀開始就已經開始增殖放流,38年來人工增殖放流了700多萬尾中華鱘,補充到長江之中。

然而另一個問題是,咱們增值放流了700萬尾的中華鱘,為啥長江里的中華鱘還是寥寥無幾呢?

放流的中華鱘都去哪兒了?

咱們放流的中華鱘,大致歸屬是以下幾個:

死亡

儘管咱們從上個世紀就開始對中華鱘增值放流,但是剛開始咱們人工養殖中華鱘的技術有限,無法將它們養大,導致在魚苗時期就要被放生。

要知道的是,長江並不是一個慈祥的母親,這裡生活著很多魚類,其中濾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等都會以它們為食,導致放流的中華鱘存活成功率非常低,因此儘管放生了許多中華鱘,但放流的效果並不好。

現如今,咱們已經掌握了中華鱘人工養殖技術,甚至能夠將一條中華鱘從魚卵時期養大到產卵,因此現如今放流的中華鱘主要是體長20-40厘米,體重在30-280克的魚,此時它們已經度過了最危險時期,放流的效果較好。但是這部分放生的中華鱘個體有限,38年來真正有效放流的個體只有137.21萬尾,目前還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大海

中華鱘是江海洄游魚類,它們出生之後會隨著父母一起返回大海育肥,在大海中生活10-15年左右,等到性成熟後才會再次返回長江,沿著父母曾經走過的路,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產卵。

這也意味著,咱們增殖放流的大量中華鱘,並不在長江里,而是在海洋中,等到它們長大後才會再次返回長江。

目前咱們正在實行長江10年禁漁,漁民上岸,魚兒回歸,給了中華鱘一個非常好的恢復時間,但是只是增殖放流中華鱘並不能解決滅絕危機,咱們還要保護長江鱘的產卵地,讓野生的,人工增殖放流的中華鱘都能夠恢復野外繁殖,種群進一步加大,如此以來才能讓中華鱘徹底擺脫滅絕危機,甚至未來達到「魚滿為患」的效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