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喝牛奶肚子就不舒服?醫生:或與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相關

趙乃倩醫生 發佈 2022-09-19T12:39:28.774682+00:00

由於富含蛋白質和鈣等成分而具有一定的預防骨質疏鬆的作用,及在醫務工作者的長期大力宣教下,牛奶已成為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每天必飲的食品。

由於富含蛋白質和鈣等成分而具有一定的預防骨質疏鬆的作用,及在醫務工作者的長期大力宣教下,牛奶已成為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每天必飲的食品。因此,鄰里之間碰面時,免不了會被問道:你每天喝牛奶嗎?因骨質疏鬆而初次到內分泌門診就診的病友也會遇到一個問題:你平時飲食怎麼樣?喝牛奶嗎?


而無論是鄰里之間的閒聊,還是醫患之間的問答,時不時地,我們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我一喝牛奶肚子就不舒服,只能不喝了。


醫學上將這種情形稱為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種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組成的雙糖,是動物乳汁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


➰乳糖主要在小腸消化和吸收。乳糖在小腸上皮細胞刷狀緣分泌的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再通過小腸上皮細胞的主動轉運過程吸收入血。


➰葡萄糖主要用於為機體提供能量,半乳糖與神經醯胺結合,形成半乳糖腦苷脂,進而參與大腦的發育。



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通常由嬰兒期後乳糖酶活性下降引起。在全球範圍內,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的患病率為68%。因此,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不能被認為是一種疾病。


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是兩種不同的狀態,應加以區別。


乳糖吸收不良是指小腸對乳糖的消化吸收效率低下,但並無胃腸道症狀。


乳糖不耐受是指攝入乳糖後出現腹脹、腸鳴、腹痛和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是否出現乳糖不耐受的特徵性症狀與乳糖攝入量和乳糖在結腸內發酵時發酵產物的生成和清除之間是否能維持平衡有關。



通常情況下,乳糖酶缺乏的成人僅有10%-30%的腸道乳糖酶活性。


當攝入的乳糖超出了乳糖酶的代謝能力,結腸又不能代償過多的乳糖時,就會引起消化道症狀。在一組乳糖酶缺乏的中國人群進行的研究顯示,隨著乳糖攝入量由10克增加至20克再增加至40克,消化道症狀逐漸增多,表明乳糖的消化道症狀與乳糖攝入量呈劑量依賴性關係。


未被吸收的乳糖到達結腸時,在結腸細菌的作用下發酵,生成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和氫氣、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


當發酵生成的短鏈脂肪酸迅速被結腸黏膜吸收時,水和電解質也隨之被迅速吸收,其中短鏈脂肪酸可用作結腸細胞和機體的重要能量來源。



發酵生成的氣體可被結腸細菌消耗或被吸收入血循環。這種情況下,少量未被吸收的乳糖經結腸代謝清除,而不會引起胃腸道症狀。


➰在乳糖到達結腸的速度超過結腸細菌的發酵速度,或者使用廣譜抗生素後結腸細菌的發酵能力降低,短鏈脂肪酸的生成減少,水和電解質的吸收能力減低,或者結腸炎性疾病時,短鏈脂肪酸的吸收減少等情況下,可出現腹瀉、腹脹和腹痛等乳糖不耐受症狀。


那麼,有乳糖吸收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還能不能攝入牛奶等乳製品?又該怎樣攝入呢?且聽下回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