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南京明外郭城牆:佛寧門之名與佛教傳說有關

雲淡風輕輕談風雲 發佈 2022-09-23T13:17:05.613973+00:00

上元門以東就是幕府山,下一個城門是幕府山中的佛寧門。幕府山的山勢和走向非常有特點,一是比較狹長,二是走向恰恰與長江平行且貼近江邊。這樣的走向和山勢幾乎就是一座天然的城牆,因此,外郭城在這一段順勢而為,城牆因山而建,建在幕府山沿江一側的山脊之上。

上元門以東就是幕府山,下一個城門是幕府山中的佛寧門。

幕府山的山勢和走向非常有特點,一是比較狹長,二是走向恰恰與長江平行且貼近江邊。

這樣的走向和山勢幾乎就是一座天然的城牆,因此,外郭城在這一段順勢而為,城牆因山而建,建在幕府山沿江一側的山脊之上。

而這一段的城門就建在幕府山中的一個山口上。根據專家現場調查並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可以確定佛寧門門址位於原渡獅石村一帶。

原來的渡獅石村一帶已經建起了一大片綠茵覆蓋的渡獅石廣場。

站在渡獅石廣場往南看,幕府山在此處果然有一山口,山口之間就該是當年佛寧門所在的位置了。山坳間一條小路通向山中,路東側尚可看到一棟渡獅石村的民房。

據報導,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市文物普查時,在疑似佛寧門遺址上曾發現有門址基石及明代城牆磚散落四周。2010年,南京市博物館又對該山坳之間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外郭的城牆夯土和兩排外側條石,還發現了一條寬約2米的水溝,發掘者認為極有可能為外郭城佛寧門門址及其附屬建築。

所以,從常理和發掘結果看,基本可以確定此山口為佛寧門原址。

佛寧門三字中有個佛字,它的得名與佛教「一葦渡江」的傳說有關。相傳梁武帝時期,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禪師來到建康,曾與梁武帝蕭衍辯佛,但達摩發現其不能領悟,認為二人機緣不合,打算回到江北。梁武帝後悔,隨即派人騎騾追趕,達摩正走至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束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

一葦渡江的地點正是在這一帶,故而此處建起的城門被稱為「佛寧門」。

與此相關,佛寧門的西側幕府山北麓還有達摩洞,正是當年達摩祖師北上時休息過的山洞。達摩洞位於夾騾峰山腰處的陡崖之上,呈穹窿狀,岩洞深邃,曲徑通幽,洞壁四周有幾處嵌放碑刻的碑槽和佛龕。洞口朝著江面,可俯覽長江美景。

從上元門到佛寧門,步行路線比較單純,先是沿幕府山和長江之間的永濟大道往東走約兩公里,來到位於江邊的五馬渡廣場。

巧合的是,五馬渡也得自於一則有關渡江的傳說。只不過,與「一葦渡江」相比,前者是渡江北去,後者則是渡江南下。相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渡江至此,其中司馬睿所乘坐騎頓時化龍飛去,成為其稱帝前之「吉兆」。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正式建都,創建東晉王朝。

「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之處即得名「五馬渡」。

五馬渡廣場於2019年建成,在臨近長江邊的廣場上,高達16米的五匹奔馬鑄銅雕塑栩栩如生,姿態各異,最前面一匹化作飛龍昂首騰空,重現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化龍麗地」的壯觀和浪漫。

過了五馬渡廣場,可以從永濟大道拐進更貼近山腳的佛靈門路。很顯然,佛靈門路得名於佛寧門,由於南京方言讀音的緣故,佛寧門曾被訛稱為「佛靈門」,佛靈門路是將錯就錯所起的路名。

在佛靈門路和永濟大道之間有一片狹長的水面,鑲嵌在幕府山腳下一大片綠茵茵的草地上,景色優美,空氣清新,而且幾乎看不到一個人影,對於整日生活在城市森林裡和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的都市人而言,漫步其中真是一種獨特而難覓的享受,令人在其間流連忘返。

據史料載,明洪武初年,在佛寧門外曾開挖一湖,與長江相接,可供舟船停泊,以避風濤,取名穩船湖。莫非,這一大片水域就是當年的穩船湖嗎?

我是@雲淡風輕輕談風雲,在這裡談天說地,沒有主題;東拉西扯,漫無邊際,然皆有感而發,力求言之有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