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傳|辜鴻銘:我很「怪」,但我很可愛

大思想家在這兒 發佈 2022-09-23T19:09:21.801211+00:00

他是近代中國一個以古怪著稱、以西學見長、以保守為特色、並在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文化人物。但仔細研究一下,這個「怪」老頭,其實很可愛。

他是近代中國一個以古怪著稱、以西學見長、以保守為特色、並在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文化人物。人們只是津津樂道他「辮子」的故事、他關於納妾合理的怪論以及他通曉多門外語的神奇,而辜鴻銘的學論思想、向世界宣揚中國文化的貢獻卻長期被忽視。但仔細研究一下,這個「怪」老頭,其實很可愛。

生在南洋,學在西洋

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

他的父親辜紫雲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在多種語言環境的影響下,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格外的聰明伶俐。

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這個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學習西方文化。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後回到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活動文學碩士學位。1877年,他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繼續深造。據說,這時的他已經熟練掌握九種語言,獲得了文、哲、理、神等十三個博士學位。

14年的留學生活,讓極具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了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當蔡元培、林語堂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


馬建忠

1880年,辜鴻銘結束留學生涯回鄉。此時,他遇到了對他人生有著轉折作用的人——清末著名學者馬建忠。在於馬建忠相遇後,二人傾談三日,辜鴻銘的思想發生了中大改變,轉而研習中國文化,走上了宣揚傳統文化、抵禦西學之路。

在十九世紀末的幾年中,辜鴻銘憑藉自己的外語功底,將《論語》《中庸》《大學》譯為英文,在海外開啟了宣揚中國傳統文學的大門。

然而,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狂熱愛好者,辜鴻銘在政治和思想上變得保守,成為保皇派的一員,為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做多年幕僚。北洋軍閥割據時期,他還被軍閥張作霖聘為顧問。1928年,軍閥張宗昌任命他為山東大學校長,他因病未到任。

綜觀辜鴻銘一生,其政治生涯是失敗的,然而他卻憑藉一個「怪」字讓世人津津樂道。

留著辮子的「怪形象」

在民國,有三條辮子最出名,一條是張勳的,一條是王國維的,還有一條是辜鴻銘的。

如果說,張勳留的是政治野心的辮子,王國維留的是文化象徵的辮子,那麼辜鴻銘的則是最古怪的辮子。

晚清,剪辮運動搞得風風火火,新思想、新文化在年輕一代中深入人心,反對封建,剪掉辮子,迎接新生活,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然而,辜鴻銘偏逆流而上,明明浸淫西方文化多年,此時卻不合時宜地留著辮子,混血的面容加一條細小、焦黃的辮子,形象極古怪。

他的古怪,還上了周作人《北大頂古怪的人物》一文的「榜單」——

「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髮,卻編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說在民國十年前後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時代,馬路上遇見這樣一位小城市裡的華裝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張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當時辜鴻銘在北大教書,一走進充斥著年輕學生的課堂,便會引來哄堂大笑。他舊派的做法引起了當時北大學生羅家倫的調侃:

想要立刻出名,只要在辜先生上樓梯時,把他的辮子剪掉,明天中外報紙一定競相刊載。

面對學生們的譏笑,辜鴻銘並沒有覺得窘迫,反而用他特有的幽默「懟」了回去——

你們不要笑我這條小小尾巴,我留下它並不重要,剪下它極容易。至於你們精神上那根辮子,據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

此話一出,多數人沉默了。

在新舊思想交替的年代,有多少人是真心接納新思想,又有多少人只是以一個新的面貌裝著人云亦云、實則仍然封建的靈魂呢?

辜鴻銘雖然帶著辮子,但他的靈魂仍是自由的。

這樣的「怪」,讓人佩服。

一個茶壺要配四個杯子的「怪理論」

雖然辜鴻銘生於南洋,在英、德等國留學14年,在西方文化中浸淫了十數年,然而他骨子裡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狂熱愛好者。

在政治上,他是保皇派;在文化上,他是保守主義者;在男女婚姻的問題上,他的觀念更是到了迂腐的程度。

在《中國婦女》一文中,他描述他眼中理想的中國婦女,是一個手拿掃帚、打掃房間的形象。他認為,中國的女性應該是主婦,是管理家務的婦女,女性最主要的目標,則是在家做一個好女兒,嫁人做一個好妻子,丈夫死了之後做一個好母親。

辜鴻銘還為男性納妾制度辯護,最著名的,莫過於「一個茶壺需要配四隻茶杯」的言論。

他認為,茶壺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茶壺是男人,茶杯是女人,一個茶壺配上幾個茶杯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一個茶杯配上幾個茶壺則是萬萬不可的!

辜鴻銘將這種現象的「合理存在」歸因於中國婦女的「無我教」:「正是中國婦女的那種無私無我,使得納妾在中國不僅成為可能,而且並非不道德。」

這顯然是辜鴻銘的一種狡辯。在晚清風氣逐漸西化,自由戀愛、一夫一妻制被廣為接納的時代背景下,這樣不可理喻的論調無疑使辜鴻銘的形象更怪異了些。

幽默、毒舌的怪老頭

辜鴻銘是那個時代的叛逆者。他學貫中西,卻偏要逆時代潮流而行,這讓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並不討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以反面角色出現在歷史評價中。

在當時,他在中國的處境比現在更加尷尬。面對世人的質疑,辜鴻銘我行我素,身為保皇派卻從不卑躬屈膝,「懟」慈谿、「懟」袁世凱。其他的人即使有不同的政見,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真實、耿直。

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可他並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

1902年,辜鴻銘在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府做秘書。那年慈禧過生日,湖北各機構懸燈結彩,鋪張揚厲,費資鉅萬。張之洞邀請各國領事大開筵宴,並招致軍界、學界,奏西樂,唱新編愛國歌。

辜鴻銘在座陪宴,忍不住對兩湖書院院長梁鼎芬說:「滿街都是唱愛國歌,未聞有人唱愛民歌者。

還編了一首小詩——

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太耿直了。

袁世凱

1907年,袁世凱與張之洞以封疆大臣同入軍機。

一次,袁對德國公使說:「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不是講學問的,只是辦事的。」

辜鴻銘後來聽說了,對袁的幕僚說:

這話說得很對,但要看所辦的是什麼事,如是老媽子倒馬桶,自然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有什麼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的。

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裡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真實的辜鴻銘,比我們想像的有趣得多。

被忽視的文化名家


一直以來,辜鴻銘均因其「怪異」的軼事為人所津津樂道,但他其實一個以西學見長、以保守為特色、並在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文化人物。

他是一個通曉古今多種語言、能用歐洲語文熟練表達思想情感、真正具有跨民族的國際文化視野和思想資源、其思想也真正產生過國際影響的中國思想家。這不僅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在當時的中外文化思想交流史上,也是值得格外關注的現象。

辜氏乃語言天才,通曉英、德、法、意、希臘、拉丁、馬來等多種語言,還略懂日語和俄語。其論著除中文外,主要以英文發表,夾雜歐美古今文字。

泰戈爾與辜鴻銘合影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與辜氏通信,討論文化出路和人類前途問題,有的信還曾公開發表,向他表示敬意。

英國大作家毛姆訪問中國時,特地去拜訪過辜氏,並撰寫訪問記《哲學家》一文,承認他「在關心抽象方面的東西的人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雖然辜氏曾不適當地為清朝的落後統治進行了辯護,也存在不惜為中國文化護短的毛病,有時還傳揚了文化糟粕,但在那個中國備受欺凌的時代,他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活動總體說來還是難能可貴、機智深刻、充滿道義力量的。

辜鴻銘的思想,雖然表達上憤世嫉俗,有偏激過當之處,但他並非一個沒有思想根基和文化信念的人。

而恰恰是因為他對儒家文明的狂熱摯愛和終生堅守,才使得他與時代那麼格格不入,成為一個「怪異」的人物。

辜鴻銘的難得之處,就是能夠有勇氣與整個社會背道而馳,將自己推向了最艱難的處境。

撥開歷史的迷霧,重新認識辜鴻銘,認真審視他的思想、文字,才會發現他雖然怪,但很可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