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姓氏來源考略

酉陽新聞網 發佈 2022-09-24T06:18:17.442130+00:00

為了釐清酉陽全縣239個姓氏來源,筆者從史料典籍、譜牒家乘、民間調查等三方面入手,對其中的136姓、259餘支姓氏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基本理清了酉陽主要姓氏構成及其來龍去脈,這對研究區域性姓氏文化有一定啟示、借鑑。

□彭清玉

為了釐清酉陽全縣239個姓氏來源,筆者從史料典籍、譜牒家乘、民間調查等三方面入手,對其中的136姓、259餘支姓氏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基本理清了酉陽主要姓氏構成及其來龍去脈,這對研究區域性姓氏文化有一定啟示、借鑑。

一、土著巴人、濮族遺裔

歷史史料記載、地下文物證明,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渝東南、湘西等地是古代巴人的聚居之地,湘西一帶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其後裔姓氏成為酉陽縣境內最早的姓氏之一。《後漢書》:「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覃氏、向氏(相)、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板循蠻夷者,復其渠帥羅、朴、督、鄂、度、夕、龔七姓。」《華陽國志·巴志》:「其屬有濮、 苴、共、奴、寶、獽、夷、蜒之蠻。」其十二大姓,屬於「巴郡南郡蠻」的有巴、樊、覃、相、鄭五姓;屬於「板循蠻」的有羅、朴、昝、鄂、度、夕、龔七姓,其中羅、龔、庹(系「度」的訛詐)為三大姓氏。龔灘「板循蠻」七姓中的龔姓,或稱「共」。有學者認為,共人即今板循蠻十姓中的龔姓。《元和姓纂》:「後漢蠻氏首,有龔姓。」《太平寰宇記》:「唐麟德二年(665)移洪杜縣於龔湍。」即今龔灘鎮。鄧少琴《巴蜀史跡探索》認為「或以其地曾為龔人居住,就稱它叫「龔」,「共」應即「龔」字,先稱共,後稱龔,其發音部位相同也。」

酉陽是古代濮族居住之地,居住在烏江流域的土著人可能是濮族的後裔。呂思勉《中國史》:「楚國的黔中郡,大概就是這一族的地方。」又說:「黔江流域的濮族,……諸蠻。宋時先有龍、方、張、石、羅五姓,神宗時,又有程、韋二姓,都通朝貢,謂之西南七蕃。」

《重慶府志》、《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酉陽州前史稱有三種夷,曰仡佬、曰冉家、曰南客。」「冉家一種,其居在土官之先」。按冉敬林的說法,他們遠在隋末唐初冉安昌、冉仁才、冉守忠「通牂牁,開思務」之前,就已經定居酉陽縣境。

二、酉陽遷入姓氏的構成

(一)在歷代征戰中落業酉陽的官兵。《酉陽直隸州總志》《冉氏族譜》記載:南宋建炎三年(1129)冉守忠奉命入酉協助思州土官田佑恭鎮壓金魁領導的苗民起義,他利用當地力量,組織張、楊、安、邵、李、何、冉、謝、朱、覃十大姓土酋武裝圍剿起義軍。因征剿有功,並封武略將軍,酉陽寨知寨,後改寨為州,任第一任土知州。並「便宜行事,世襲罔替。」自此,冉氏一支落業酉陽。土司從冉守忠起至冉廣烜止,共傳26世,29人。《何氏家譜》:「祖籍江西。何貞於宋紹興三年(1133)因平亂有功而落業酉陽忠孝垻「(原鐘多鎮),並建土知州——京洞州,後被冉土司擊敗。其子孫散居縣境內外。

《侯氏譜》:「明元貞元年(1295)侯仁隨父平亂後加封參將之職,遂即討照落業於酉陽至龔灘座訊。」《南陽氏族譜》:「明洪武元年(1368)白武移居辰州府沅陵縣杉木桅干堡。二年(1369)聞酉溪蠻叛,白龍5兄弟意欲征剿,並商議齊集移居里耶大江坪。三年(1370)白龍住石堤,白虎住山安買菜,白獅、白象、白馬駐紮茶園垻杉樹灣。彭、田二姓同庹有仁、吳開通、龔輔明、塗遇春、魯文成、何茂開等與白龍5兄弟歃血為盟,共同平亂。蠻兵望風而逃,餘眾潰散,酉溪之地得以安寧。」自此,白氏兄弟落業酉東。《田氏譜》:「祖籍陝西。25世田海入四川酉陽司與冉土司一起平亂,病故(一說是戰死)於蒲海垻。其子田世忠娶郎氏,生子3人,落業蒲海」。《邱氏族譜》:「邱應賢於明嘉靖元年(1522)奉欽命巡撫酉陽司後留下趕蠻。因功卓著而遭人嫉恨,於六年(1527)行至大小二江(龍潭河與王家河匯合處)被散蠻追至麻旺長坡殺害」。邱應賢一子名邱德(一說為邱德尚)落業酉陽。《龔氏譜》:「祖籍江西。明朝,龔大清同好友張黃一起隨酉陽土司征苗後,先居酉陽城河街」(今酉陽二中、縣武裝部一帶),「後遷居王武垻住閣巷」(今丁市鎮丁市村)。

(二)為躲避戰亂遷入。史料記載:公元前657年徐國滅舒,後在楚國幫助下恢復舒國,成為楚之附庸國,有一支舒氏流入黔中地。公元前615年舒叛於楚,為楚滅之,楚國將舒氏遷移至黔中地,為黔中舒氏第二支。東漢建武年間,漢王朝先後派遣劉向、李嵩、馬援征討「武陵蠻」起,又陸續鎮壓「武陵蠻」「長沙蠻」等起義。迫使不少苗民沿沅水、澧水、資水逆流而上,遷移到酉陽,以及渝東南、黔東北等地。西晉末年發生「八王之亂」。 包括「五溪蠻」等各少數民族貴族乘機起兵,奪取政權。至東晉成帝派兵征討而以「五溪蠻」降之而結束。這一動亂時期,又有一部分苗民再由湘西江陵地,沿沅水支流酉水、錦江、清水江、和巫水向酉陽,以及渝東南、貴州、鄂西等地遷移,最後形成「盡夜郎之地多有之」的分布局面。《周書》記載:北周武成元年(559)至唐武德四年(621)中,今渝東北夔州、巫山一帶出現一系列冉氏、田氏、向氏首領,反抗北周的殘酷統治。起義失敗後,倖存部分冉氏、向氏、田氏,多向渝黔湘鄂邊五溪之地逃逸。

三)因求職創業遷入。《陳氏族譜》記載:「元末,陳忠攜子「慶」隱居遊學於四川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今貴州銅仁市)。酉陽冉土司聞其賢名聘入西席,於明洪武三年(1370)遷入四川酉陽司銅鼓潭上街冉家院子(另說銅鼓潭下街)定居」。陳慶子10人(9子1姑,姑適羅姓)。後將姑丈更名陳添右。陳姓列為「十大房」。《劉氏族譜》:「祖籍江西。劉虎(字實用)、劉蠟(字實全)兄弟二人在石柱司世襲父爵」。 ……劉虎率眾在礦旺蓋開礦。…… 其子「劉顯昌於明永樂七年(1409)復遷入酉陽司治西里轄地黑石溪」(今清泉鄉轄地)、「厚坪垻」(今後坪鄉前鋒村)各處落業。劉顯昌娶秦氏,生子10人,後稱「十大房「。《彭氏族譜》:「祖籍江西。彭士愁的後裔33世彭象乾自幼就讀於酉陽。明萬曆年間(1573~1619)他協助舅父冉御龍司政。在酉期間,他娶麻氏、繼配耿氏。麻氏生4子,耿氏生5子,共9子」。其後裔居於酉東、秀山,以及湘西等地。

四)在清「湖廣填四川」大移民中遷入。明朝就開始「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向西南大移民,至明朝滅亡仍未結束。清朝的移民始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大規模展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為止,前後共歷時105年之久。

據推算,在一個世紀內,川東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95萬人。四川合計接納移民共達623萬人,占是年四川總人口的62%。酉陽姓氏遷入情況也顯示這一推斷,據對酉陽136姓,259支姓氏考證中,僅康熙至清乾隆年間遷入酉陽姓氏就占清代的53.99%。以下略舉幾例,以證其實。

根據隆氏、朱氏、譚氏、劉氏來源調查顯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6),隆國華及配偶陳氏從湖南邵陽遷入酉陽司忠孝里羅葡凼(今桃花源街道東流口村)落業。祖籍江西的朱必登遷居湖南邵陽縣北路新寧五都八甲(今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巨口鋪鎮津溪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十一世朱正楚遷入酉陽司小江里朱家溝(今泔溪鎮石洞村)落業。祖籍江西的譚子興奉令在湖廣常德平叛,其子孫譚世河於清乾隆初年(1736)前後,從湖南常德盧溪縣遷入四川酉陽州大江里車田東季湖(今車田鄉小寨村3組)落業。清乾隆一十八年(1753)劉文質、劉文贊兩兄弟因沅江水患,從湖南常德府龍陽縣小橋港遷入四川酉陽州功招里毛垻場黃柏坪(今毛垻鄉毛垻村4組)落業。

《賀氏族譜》:「祖籍江西吉安府永新縣。……清乾隆十九年(1754),賀清仁,字弘道,從寶慶府邵陽城遷入四川酉陽州城北路四十八甲冷水泉下紙廠」(今花田鄉老龍村1組)落業。《趙氏族譜》:「清乾隆年間(1736~1795),趙隆佐、趙隆相分別舉家從湖南清泉縣遷入四川酉陽州上際里黑水壩場」(今黑水鎮黑水村)落業。

三、酉陽遷入姓氏的來源地及其時間

據彭清玉對酉陽136姓、259支姓氏考證:

祖籍為江西省的175支姓氏,占259支姓氏的67.57%;不詳的66支,占25.48%;其餘如陝西、福建、山東等外省(市)的僅占6.50%。

從何處遷入酉陽:首先是湖南省75支姓氏,占259支姓氏的28.95%;其次為江西省57支姓氏,占22%;再次為貴州省55支姓氏,占21.29%;四為重慶市38支姓氏,占14.67%;其餘如湖北、四川、江蘇、廣東等省以及遷入來源不詳的34支,占13%。

遷入酉陽的時間為:宋朝4支姓氏;元朝2支姓氏;明朝77支姓氏,占29.72%;清代163支姓氏,占259支姓氏的62.93%,其中康熙至乾隆88支(雍正6支、康熙13支、乾隆69支),占清代的53.99%;民國3支姓氏;時間不詳的10支姓氏,占3.86%。

按張曉芳《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所說四川的姓氏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元明以前到四川定居的人,被稱為「老民」「土著」。二是清代前期移民到四川者,被稱為「新民」)來劃分:酉陽的「老民」「土著」81支姓氏(明代77支、南宋3支、元代1支),占31.27% 。「 新民」 163支姓氏,占62.93%。這就是說縣境內「老民」僅占「 新民「姓氏的一半,但人口估計「老民」比「新民」多。

綜上所述:酉陽縣境內姓氏由土著巴人及濮族遺裔、歷代征戰中落業酉陽的官兵、為躲避戰亂而遷入的平民、求職創業者、「湖廣填四川」大移民中的移民等五個方面群體姓氏的後代構成眾多的姓氏。「老民」「土著」大姓較多,「 新民」姓氏多,大姓較少。無論「老民」「 新民」都為酉陽開發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編輯:姚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