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時

古建家園官方 發佈 2022-09-24T07:35:29.208398+00:00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始見於《周禮》,兩漢初具雛形,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其盛行則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春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如今的節日受到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和居住環境的影響,已漸失往日的傳統氣息,遠不如古代的節日氣氛濃厚,那麼古時怎樣過中秋呢?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始見於《周禮》,兩漢初具雛形,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其盛行則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春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如今的節日受到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和居住環境的影響,已漸失往日的傳統氣息,遠不如古代的節日氣氛濃厚,那麼古時怎樣過中秋呢?

在古代,中秋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活動也是豐富多彩,賞花、飲酒、觀月、作詩、猜謎、食蟹,不勝枚舉......

在古代,觀潮可謂是中秋一大盛事。江南一帶,每年八月十八是錢塘潮水最大的時候,這個時間恰好與中秋節是重疊的,所以古人會趁著節日的興致湧向江邊。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然而古人覺得這還不夠酷炫,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閒情試說時節事》說到:「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

八月十五這天,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民間百姓,都會組織觀月飲詩的活動,在這種場合不知成就了多少才子佳人的佳話。

在古代,元宵、七夕、中秋這些浪漫的節日青年男女都會盛裝出門參加節日活動,猜燈謎便是最常見的娛樂項目。

古代,人們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甄嬛傳》中沈眉莊最擅長製作的便是「藕粉桂花糖糕」。

而每到中秋,各式各樣月餅映入大家的眼帘,月餅也演變越來越多的種類:廣式、蘇式、京式......應接不暇!

關於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說的是月餅原叫「胡餅」,是從西域傳進中原的。漢朝時期張騫出塞時帶回當地人用胡桃仁做餡的一種圓形餅,這就是胡餅。

後來,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被叫做月餅了。傳說很美,但可能並不真實。

北宋時期流行一種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的小吃,被認為是現代月餅的雛形。這種餅以小麥粉、飴糖、豬油等材料制皮,口感酥甜。餅餡有豬油丁、松子、果仁等,類似於現在的蘇式月餅和京式月餅。在當時,這種餅是一種日常甜點。

蘇軾在《留別廉守》一詩中曾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但這裡的「月」與中秋並無聯繫,只是說明這種餅形如滿月,並不能推證是中秋十五所食的月餅。

「月餅」一詞正式出現在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不過這種月餅和芙蓉餅、菊花餅、蟹肉包兒等等眾多名點心一樣,只是一種市井小吃,而且「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那時候的月餅並沒有與某個特定節日關聯在一起。

月餅與「中秋」產生聯繫,大致是從元明時期開始的。那時,月餅不僅代表著「團圓」,還成為人們在中秋節相互饋贈的佳品,互送月餅的習俗已蔚然成風。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便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這種月餅的做法是:「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這種以果仁為餡料的酥皮月餅,即類似於現在的五仁月餅。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註:文章僅作知識分享,部分圖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台!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