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劃線的二手書

孔夫子舊書網 發佈 2022-09-24T18:37:22.421228+00:00

今天是秋分,在二十四節氣中,二分、二至是最為重要的,它們在《尚書堯典》就出現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則出現於秦漢之間。

作者 | 宏微觀察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今天是秋分,在二十四節氣中,二分、二至是最為重要的,它們在《尚書•堯典》就出現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則出現於秦漢之間。節氣與人之間的"天人感應",文化上反映為"春愁秋悲","秋悲"沒有去查《黃帝內經》的解釋,中國的詩句中是隨手可拈的:北周庾信的《秋夜望單飛雁》: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無奈人心復有憶,今暝將渠俱不眠。明代于謙的《上太行》: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容鳥獨還。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當然也有對秋悲表達出雄心壯志的曹操詩《觀滄海》;以及對秋悲表達清新浪漫的杜牧詩《山行》:"停車坐愛楓亭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今年秋分,長江以南地區氣溫絲毫沒有秋的感覺,但是人類數萬年形成的基因,還是感應到秋悲的,廣東的客家人是中秋前後拜祭祖先的,今年的高溫和疫情防控,令,拜祭祖先的行程還無法落實,何嘗不是一種悲?思念先父寫下此文。


在孔網購書,大家都極重視書的品相,追求十品及簽名本,對二手書內有劃線和寫字極為抗拒。但是,我翻讀先父讀過的書,我對二手書內的劃線和寫字卻是另一種新認識。就以先父閱讀過的幾本與陳寅恪相關的書為例淺談。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關於陳寅恪先生的書一直是熱門之一,先父在1961年至1965年,中大讀研究生時,他的導師王季思先生與陳寅恪同住一棟別墅——「中大一號樓",所以,先父也購買和閱讀不少,主要是學術性較高的書,並留下不少劃線和文字。


在閱讀過程中對書的內容劃線、注字,是較普遍現象,主要目的是提高閱讀質量。絕大多數人的學習差距,就是產生於閱讀質量上,當然閱讀質量又與你的知識儲存量和結構相關的。但我感覺先父的閱讀劃線和注字,主要是他的關注點。


「《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一書,是中山大學組織紀念陳寅恪教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是當時國內最高水平文史專家參與的討論會,包括季羨林和陳寅恪的一些學生。先父在該書內容劃線、注字占全書的30%以上,可見論文的觀點和重要新材料之多。

季羨林先生的論文《陳寅恪先生的愛國主義》(圖一),先父對他的觀點表述是很有共鳴的,聯繫當前國內的現象也是值得深思的。圖二是論文引用陳寅恪先生書的內容,先父對此段極為關注,因為知識分子的經歷是感同身受的,也是陳寅恪先生的高深史識,"深知人心風俗實影響國運,"正是歷史教育的作用和歷史學者的使命。記得九十年代先父與我說過,他去補鞋時,聽補鞋匠說:當官不貪當個鳥官啊!心裡很沉重,因為人心風俗已認同或無奈於貪腐現象了!當然,先父對一些觀點也是不完全認同的(圖三)。

先父對"陳寅恪是怎麼樣生成的"、"陳寅恪的選讀書籍"、「陳寅恪與重大文化事件"、「陳寅恪的學術方法"等等相關問題,都作深入的關注。先父雖然也買了《陳寅恪的最後20年》,但卻沒有一條劃線和一個注字,在我看來因為它更多是獵奇和猜測而非學術,很多顯淺的事情都缺乏史識。例如。寫汪籛勸說陳寅恪北上任職一段:「汪籛不會遲於11月21號抵達廣州。還像五年前師生親入無間一樣,汪籛一抵中山大學便直接住進恩師家中。"陳寅恪的家不大,且有三個女兒,怎麼可能入住陳家?而且汪籛是身負重大使命的"欽差",中大甚至是省委應該要出面接待。


先父的閱讀關注點給了我許多閱讀啟發,我還給剛上大學的孩子,寄去一本他爺爺讀過的錢穆的書,希望他增加中國文化的通識,更好地改進提高閱讀水平。


在寫這過程中,順手在網上再買一本《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因為該書論文的作者陣容太強大了,按現在的情形該書的再版可能性極小。


你對這種劃線、注字的二手書是否有感覺?
匆匆寫於秋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