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穩「中國飯碗」,十年間,吉林市做了這些你想不到的事

吉報調查 發佈 2022-09-25T23:48:49.267727+00:00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而為了端穩「中國飯碗」,吉林市乾的一些事兒你都想不到。下面,讓我們從吉林市農科院、中新吉林食品區數字農業產業示範園區、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見證吉林市這10年來糧食安全工作日新月異的變化吧!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而為了端穩「中國飯碗」,吉林市乾的一些事兒你都想不到。下面,讓我們從吉林市農科院、中新吉林食品區數字農業產業示範園區、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見證吉林市這10年來糧食安全工作日新月異的變化吧!

吉林市農科院

吉林市農科院始建於1908年,當時名為吉林農事試驗場。曾經是吉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大豆研究所、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994年定名為吉林市農科院。該院下設水稻、玉米、大豆等11個專業研究所。

「種子是農業的靈魂,是農業的『晶片』和大腦。」10年來,伴隨一系列支持政策加速落地,在以吉林市農科院為代表的全市農業科研人員心血和汗水的澆灌下,吉林市種業「晶片」研發事業正不斷突破。

吉林市農科院水稻繁育試驗田內「九稻」系列長勢喜人。

吉林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研究員劉才哲(前右)介紹他們自主研發的「九稻」系列水稻品種。

這十年,吉林市竭力研發糧食「晶片」,僅吉林市農科院一家農業科研機構培育的糧食作物品種品系及種質資源等育種材料就多達3萬餘份。他們育成並通過審定的糧食作物品種逐年增多。「十三五」通過審定(登記)34個,去年一年審定(登記)多達18個。今年到目前完成13個品種審定(登記)。

稻香烏拉種子公司種子擴繁基地的「九稻78」 稻穗顆粒飽滿。

吉林市農科院科研人員在光譜實驗室內做汞的測定實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吉林市農科院培育農作物新品種316個,其中通過鑑定及推廣的有118個,創造產值萬億元以上。

中新吉林食品區數字農業產業示範園區

數字農業產業示範園區是融合科技、研發、示範、推廣、培訓、展示、服務、電商、產品推薦為一體,國內有影響力的現代數字農業高科技產業示範園區。

園區內吉林省可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可視品牌智聯農情實時監測基站(第三代)。

可視品牌智聯農情實時監測基站是行業集成度最高、最適合東北嚴寒條件下的農業無線智能監測設備,可有效覆蓋100畝耕地,實時數據上傳,即時遠程訪問,支持2G、3G、4G通訊,由智能蟲情採集器、單晶矽太陽能板、風速風向儀器、百葉箱、智能攝像頭等構成。可實時監測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氣壓、風速、土壤溫度、土壤濕度等數據。

「信息網+農業、物聯網+農業、電商網+農業」的「三網」聯動工程,這樣的生產方式被稱為「農業4.0」,也被稱為現代農業。

2017年,吉林市依託可視農業科技成立可視農業聯合會,可視農業聯合會依託「三網」聯動工程踏上了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升級之路。

現代農業博物館內,近距離感受數位化農業。屏幕上是通過智聯農情實時監測基站回傳的實時監測數據。

目前聯合會有252家會員單位和成員3000多人,覆蓋農技推廣、農資經銷、金融保險、電商微商等農業生產各個領域,在聯盟內初步實現了生產規模化、產品特色化、營銷品牌化以及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包裝等全程可視化遠程監控。

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

張全家庭農場位於永吉縣萬昌鎮施家村,農場以發展優質稻米為主導產業,流轉水田面積5500畝。農場年產高端優質稻米3000噸,2021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實現純利潤350餘萬元。

初秋的張全家庭農場稻田內的稻穗低沉,色相金黃,一派豐收的景象。

張全家庭農場是吉林省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服務聯盟成員單位,農場內的施肥噴灑工作都是由無人機來完成,完全替代了曾經的人工作業。

噴灑富硒肥2公頃稻田用8分鐘就可以完成全部作業,過去人工需要花上六七天才能完成。

這是張全的高標準農田,與普通農田比,高標準農田大幅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

農場現配備各類農機具60餘台(套),並裝配了自動駕駛儀、無人機等現代化農業生產裝備,生產過程中實現了育秧、整地、插秧、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在本地區率先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2012年,全市糧食產量76.46億斤,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8977元;到2021年底,全市糧食產量達90.06億斤,吉林地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達17777元。

近年來,全方位的科技種植正在逐漸地替代傳統耕種方式的變革,讓吉林市糧食產量和質量有了穩步的提升,更讓老百姓的收益翻倍增長。

未來,為了端穩「中國飯碗」,機械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將在吉林市廣袤的黑土地上繼續譜寫新篇章。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李明丹/文 李明丹 李依恆/圖

編輯:馬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