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看佛山順德如何利用老舊建築活化建設文旅空間

羊城派 發佈 2022-09-27T14:37:30.012418+00:00

9月27日,佛山市順德區利用老舊建築活化建設文旅空間工作現場會暨「逢簡和之美學館」啟用儀式在逢簡水鄉舉行,分享、探討順德區活化老舊建築、保護歷史文化、構造文旅新空間的經驗和圖景。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曉楠 歐陽志強 (除署名外)

城市的文化遺存如何得到活化與傳承?9月27日,佛山市順德區利用老舊建築活化建設文旅空間工作現場會暨「逢簡和之美學館」啟用儀式在逢簡水鄉舉行,分享、探討順德區活化老舊建築、保護歷史文化、構造文旅新空間的經驗和圖景。

活動現場

「祠堂承載的不只是家族根脈,也關係地域文化的傳承。傳承與活化祠堂,是對城市人文精神很好的弘揚傳播。」借著活動舉辦點「和之梁公祠·和之生活美學館」,順德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紅兵說。

順德是嶺南廣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迄今,順德各地保留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老建築。老祠堂、舊民宅、青磚房、古井、古水道星羅棋布,鑊耳屋、紅砂岩石橋、蚝殼牆遍及城鄉,承載順德人的鄉愁記憶。文化的傳承和守護是每代人的使命,如何讓文物老建築在新的時代融入城市功能、公共服務、藝術時尚和創意元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活化利用的良性互動和發展共贏?順德給出了一種答案。

「活化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順德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鄭衛紅說。鄭衛紅介紹,活化利用圍繞著三個原則展開,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盤活文化遺存;二是遵循保護為主,堅持品質優先;三是保護活化並重,以活化促保護。

鄭衛紅正在介紹 主辦方供圖

今年,順德區指出,要利用社會資源和依靠市場力量,對順德祠堂等歷史古建築以及老舊房屋進行活化利用,既保護歷史建築,又使其煥發新活力。《順德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嶺南廣府文脈傳承試點工作方案》於4月出台,在全區開展試點,搭建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與文物「1+1」文物保護活化利用結對模式,建立激勵機制、評估機制、監管機制,探索文物老建築保護利用的良性循環機制。目前龍江左灘3500書屋、杏壇桑麻·紅房子水岸生活空間、樂從騰衝陶塑公仔鼻祖藝術博物館、杏壇逢簡「和之美學生活館」已建成啟用。

鄭衛紅介紹,利用老舊建築活化建設文旅空間,主要有四個方向: 一是建造特色民宿,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老舊建築,其建築格局、結構安全、使用面積、土地性質等符合要求的,可活化為民宿。如勒流街道勒北村進士里蠶房建築, 可結合桑園圍歷史、桑基魚塘文化、蠶桑養植文化等,打造 「桑」文化主題民宿。二是打造高品質文化工作室,對有歷史淵源且周邊旅遊資源豐富、配套便利的建築,可活化為大師工作室、 藝術交流空間、設計工作室、創意工作空間等,如容桂街道衛紅社區工業路 67 號建築,周邊建有 IF1959 文創園、國家 3A 景區漁人碼頭,可活化為非遺傳承基地。三是打造博物館、展覽館、文化培育基地,對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祠堂、老舊建築,可引入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收藏家等社會力量,活化成為各類主題博物館、藝術展覽館、文化培育基地等,如勒流街道裕祥當鋪。四是建造創意文旅空間,其他靈活的空間,可活化成休閒書吧、文創館、美術館、咖啡吧+茶吧、社區共享客廳等多類型創意文旅空間。如杏壇古朗鄉約,與起鳳橋、 百歲坊等文物連成一片,可配合輕餐飲打造休閒文旅空間。

古建築活化改造成咖啡廳

「我們希望將閱生活的美學理念融入祠堂的悠久歷史中,讓年輕人願意進來,享受生活、追憶鄉愁。」廣東閱生活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廖昌旭說。活動現場,和之生活美學館、左灘3500書屋、倫教龍田龜苓膏文化體驗館的相關負責人分享活化利用老建築的理念和經驗。

和之梁公祠的咖啡吧

「讓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吸收養分,再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是我們根本的出發點。」杏壇鎮黨委書記孫春剛總結道。

活動現場授牌「順德區傳承嶺南廣府文脈貢獻單位」,並舉行老舊建築活化建設文旅空間項目簽約儀式,包括大良街道南華社區伏波糧倉更新改造項目、最美江義——歷史建築活化項目、唐苑——橫江頭水利電排站改造項目、均安功夫文化青年創意社區李小龍樂園旁舊廠房改造項目、均安功夫文化青年創意社區李小龍樂園旁舊股份社物業改造項目。

順德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紅兵為順德區傳承嶺南廣府文脈貢獻單位授牌
大良項目簽約儀式

利用老舊建築活化建設文旅空間示範案例:

【和之梁公祠•和之美學館】

和之梁公祠坐落於杏壇逢簡,建於清光緒年間,歷經30年方建成,是順德清代宗祠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在區鎮兩級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引入廣東閱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以創新思維與超前理念,將和之梁公祠活化為一間集咖啡、閱讀、藝術文創器物等具嶺南文化特色的花甜喜市。項目通過活化在地文化、水鄉文化、嶺南文化、祠堂文化與永春武術文化,承啟杏壇逢簡,打造順德的美麗後花園,靜享美學生活漫時光。同時連結當地優秀名企,承接相關項目發布會,讓祠堂成為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的新場景。

【左灘3500書屋】

位於麻洲崗遺址旁,建築建於20世紀70年代,原為蠶房與村事務會議場所,後又作幼兒託管所,但因各種原因已閒置近25年。藉助順德區示範片區項目資金、順德區黨群共建社區發展基金,採取政企合作模式,引入致璞研造設計工程(廣州)有限公司進行設計提升以及運營,老建築煥然一新,成為集圖書閱覽、讀書分享、展覽、教育訓練、咖啡輕食為一體的鄉村複合空間,同時提供一系列公益服務,支持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倫教龍田龜苓膏文化體驗館】

位於倫教羊額村,與市級文物「鳴石花園」相鄰,由佛山市龍田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進行整體活化改造。項目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由9間富有嶺南特色的古舊青磚瓦房修繕活化而成,集中展示龜苓膏歷史、中草藥和龜的知識科普、製作體驗及新派龜苓膏茶飲體驗等。

項目在保留建築原風格的同時注入時尚元素,除重點介紹龍田龜苓膏文化、歷史以及現場體驗外,還融入書吧、郵政等元素,呈現書香與懷舊。注重與周邊元素融合,與鳴石花園、盧氏大宗祠等合力打造羊額村連片文旅名片,振興鄉村經濟發展。

【華德里•舍】

華德里•舍毗鄰大良「第一碼頭」,所處為順德舊日繁盛的客貨運輸重地,經歷時代的逐浪漸漸沒落。後引入華德里舍文旅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活化改造,以文旅綜合項目的新身份被喚醒。它是由順德舊郵局及其職工宿舍、百年曾氏古宅改造而成,結合百年郵局文化、廣府文化等藝術表達,讓旅客與來訪者感受順德老城區的歷史文化內涵。

【桑麻•紅房子水岸生活空間】

位於杏壇鎮北街百年古村落中,最早的前身是清代的祠堂,後在計劃經濟時代推倒重建成紅磚蠶房,由口岸文旅集團活化改造,保留原建築風格,融入新國風等多元設計理念,將百年歷史淵源的紅磚屋,重新設計修繕為多元藝術生活空間。

項目盤活舊屋古建的同時,引入文創教育、藝術展覽、餐飲娛樂等多元千變業態,以點帶面提升空間活力、文化活力和經濟活力,喚活傳統村落的人文歷史底蘊。

【樂從一如•文旅】

坐落於樂從小布村的一座老建築,始建於民國時期。引入一如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在保留建築原始結構和歲月之美的基礎上,活化改造為創客設計工作室,注入當代藝術設計理念,古為今用,打造當代質樸生活的自然景觀庭院。一樓為文人雅集空間(茶藝/古琴/書畫為主),二樓為設計創意團隊的頭腦風暴辦公之所。

【西齋劉公祠•騰衝陶塑公仔鼻祖藝術博物館】

古樸幽雅的西齋劉公祠,於清光緒十一年重建後延續至今,有青磚灰瓦,藍色琉璃瓦當,陶塑窗花更是獨具特色。

近年來,引入劉氏陶塑世家第四代傳承人共同對祠堂進行修復活化,百年古祠變身為藝術博物館,同時舉辦傳統文化體驗課程、公益講座、藝術展覽等,活躍社區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特別是隨著佛山市藝術文化創新協會/青少年非遺傳承基地在樂從騰衝陶塑公仔鼻祖博物館揭牌,古老祠堂在新時代再出發,推動陶塑文化藝術綻放光彩。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馮小靜 黃磊

校對 | 彭繼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