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把樂園想像為一座圖書館丨理想國9月書訊

理想國 發佈 2022-09-28T22:24:31.450188+00:00

我知道我命中注定要閱讀,做夢,哦,也許還有寫作。但這並非我非做不可的事。我總是把樂園想像為一座圖書館,而不是一座花園。

《搭檔》

我知道我命中注定要閱讀,做夢,哦,也許還有寫作。但這並非我非做不可的事。我總是把樂園想像為一座圖書館,而不是一座花園。

——《博爾赫斯談話錄》

長假將至,你打算出趟遠門還是窩在家裡?秋天了,帶著書本上街去或者躺在沙發上看書都很愜意。這個十一,你打算讀哪些書呢?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你的書單。🎈

這個月的書訊中,M系列上新——《最底層的十億人》跨越政治與經濟邊界,結合紮實的研究數據解釋讓貧窮國家失敗的陷阱;兩本大部頭——《我的奮鬥6》《尋獲與失落》,帶你在文學裡找到世界的另一個出口;《無神話,不藝術!》選取世界神話中的82個關鍵詞,濃縮人類四千年的想像力......

不想錯過理想國每月新書?訂閱話題#理想國每月書訊👇

01. 理想國譯叢058

《最底層的十億人:貧窮國家為何失敗?》

[英]保羅·科利爾 著;張羽 譯

非洲很窮,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常識。為了闡釋貧窮問題,本書作者保羅·科利爾提出了「最底層的十億人」這一概念,他們大多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國家,社會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在本書中,科利爾結合紮實的數據與簡明的道理,分析了制約這些貧窮國家持續發展的四類陷阱:衝突、自然資源、深處內陸且惡鄰環伺、不良治理;能否正確應對這些陷阱,決定著最底層這十億人的未來命運。

自本書出版,已逾十數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倒數的十個國家,有九個來自非洲;如果把時鐘撥回本書面世的2007年,全世界最窮的十個國家,非洲占了七個。同時,衝突、治理與自然資源引發的問題未見解決,人口增長又意味著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群已遠超十億——非洲不僅很窮,而且越來越窮了。一切都表明,閱讀科利爾的這本書對於當今世界不僅仍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且比往日更顯迫切。

「我是保羅·科利爾的鐵桿粉絲。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致力於弄懂和緩解全球的貧困問題。儘管這部作品已經是十餘年前的老書了,儘管這十幾年間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我依然會向人們推薦它。」——比爾·蓋茨

02. 《日本近代思想史》

[日]鹿野政直 著;周曉霞 譯

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前半期是日本經歷劇烈動盪的時期。在不足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處於亞洲一隅的日本被捲入世界市場,從建設近代國家到追求成為「世界的日本」,再到最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過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鋒的過程。面對國家建設,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國家構想,包括日本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以翻譯出「哲學」一詞而名聞天下的西周、被稱為「東洋盧梭」的中江兆民、創辦民友社的德富蘇峰、民藝運動的推動者柳宗悅、社會主義理論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義者平冢雷鳥等。

圍繞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結合時代背景並儘量引用原著,本書以文庫本的體量,依次介紹了啟蒙思想、自由民權思想、國粹主義、人權思想、民本主義、教養主義、民俗思想、科學思想、女性主義等,以此帶我們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發展歷程,並看見我們的歷史與未來。

03. 《〈資本論〉的讀法:資本及其創造的現代世界》

楊照 著

對於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誤用、濫用、扭曲和攻擊。在本書中,作者楊照從馬克思寫作的社會環境和思想動機出發,嘗試為我們還原《資本論》中對資本世界的完整分析,包括經濟、社會、歷史、哲學、文化等諸多方面,洞悉馬克思真正的思想事業。

楊照認為,今日閱讀《資本論》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歷史的讀法,通過馬克思理解資本主義為什麼會從19世紀的殘暴不仁,轉變成今天相對的慈眉善目;另一種讀法則是藉由馬克思的理路,來省思我們自己對生活、生命的選擇。尤其是要認真想一想:工作在生活當中應該占據什麼樣的地位,在生命當中又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意義?

04.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穆 著

1952年春,錢穆先生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了五次講演。本書即是先生根據講義整理而成,分別從「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對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個朝代漢、唐、宋、明、清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評說,是研究中國傳統政治及傳統文化的一本必讀書。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錢先生特意拈出「時代意見」和「歷史意見」,展示了他基於歷史研究而超越時代局限的洞見卓識。

「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絕不該忽略中國傳統政治。……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錢穆

「錢先生自幼以中國讀書人之本色,獨立苦學,外絕聲華,內無假借,三十年來,學問局面一步開展一步,而一直與中國甲午戰敗以來之時代憂患共終始。」——唐君毅

05. 《愛生活,不愛也行:日常哲學提案》

[法] 熱拉爾迪娜·莫斯納-薩瓦 著;楊冬 譯

受夠了那些讓你愛生活、愛自己、接受自己的脆弱和失敗的箴言?這本哲學提案正是為你量身打造的。

感覺「錯失良機」:「太遲了」的問題其實在於,它讓我們誤以為真的有這麼一個機會,只是我們生生錯過了。但也許實際上根本就不曾有過這樣一個機會呢?

強顏「微笑」:「微笑哲學」號稱,在我們沮喪難過的時候,微笑可以讓我們好起來。但這種試圖通過模仿來進行自我暗示的理念並不能成為我們和外部世界的接口,反而會成為一堵牆,非但不會讓人感受到快樂,反而會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不適。

走出舒適圈:這個概念其實揭示了「好」與「更好」之間的激烈角逐。待在舒適圈裡也需要很大的勇氣,需要我們用極大的努力去維護,要有充足的時間、資源和條件才能享受它,尤其還要抵禦來自「更好」的誘惑。

堵住的水槽: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微末之事都包含著諸如此類的矛盾趣味,比如,堵塞物終於繳械投降那一瞬間的快樂,即釋放後的空虛帶來的暢快。因為「滿」往往源自「空」。

為我的慢跑褲辯護:它們的特色之處就在於它們毫無特色可言。服飾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向世界呈現自己的方式,套上慢跑褲,就是不去選定自己的樣子以及自己可能成為的樣子。這不是什麼懶惰,這實際上是一種不定性。

每一天,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充滿了哲學的靈光一現。這些日常瑣碎雖沒有什麼宏大主題,但卻有意想不到的驚人深度。如果你受夠了各種箴言,不妨細品周遭之物,回歸哲學本質,點亮日常時刻。

06. 《錢理群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作家作品為中心》

錢理群 編著

「整個現代文學史,就是一部現代中國人的心靈史,現代作家作為現代中國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變革與轉向,作出內心反應和審美反應的歷史。」——錢理群

本書回歸文學本身,「以作家作品為中心」,以30年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為基本框架,甄選45位經典作家的經典作品,幫助讀者朋友通過錢理群老師的文本分析與文學評論文字,重新發現「文學」的位置與力量。

一部「大家」寫給「大家」的文學史,讓這本書幫助更多喜歡中國現代文學的年輕朋友,感受到一部有溫度、有情感、切實而親近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07. 《捉住那隻發情的貓》

談波 著

《捉住那隻發情的貓》是小說家談波全新作品,收錄十二篇極具風格質感的中短篇小說。同名中篇體量最大,兩個來到南方的東北人,一隻發情的大黑貓,串聯起形形色色邊緣人的故事,展演一部質地堅硬的黑色幽默劇。

其他各篇如高度濃縮的礦物晶體,多切面呈現原生態沸騰的平民生活,鑄刻一個個極度真實的東北炮子和彪子。他們生猛亦柔情、執拗而純粹,在生活的激流與困頓中不改天真,就是碰,就是磕。誠實火熱的人與生活、深藏在心的純真與愛,不動聲色中力拔千鈞,寫出了一個時代的纏綿與憨態。

十二篇小說用平實精悍的語言砌造了河的兩岸,容納下真實生活的流淌奔騰。無論善惡、愛恨、喜悲,都火辣辣熱騰騰的,一下一下撞擊著人的心坎。生活流逝,而這十二篇小說為那些單純的人、勇猛的人、喧囂的人、沉默的人、失意的人作了精深印刻,它們強力穿透現實與時間,抵達人心人性隱微的神秘之域。

「談波應該是目前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家,非主流,非著名,但他的存在始終在提醒我寫作為何事、為何物。我非常推崇談波的短篇,完全是經典式的,各個指標上都無可挑剔。有幾年沒見他的小說,心裡不免有些失落,最近他又寫了,這真是太好了!這樣的人寫一個算一個,我們讀一篇就少一篇。」——韓東

「談波的小說都很短,短得很有道理,就像貴金屬,壓秤。他的句子很輕快,但也包含哀痛,這是很成熟的風格,也是一種態度。他不是貪慕名聲的作家,他用很高的文學標準要求自己,他的驕傲和溫柔都在他一篇篇仔細打磨的小說之中,這使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作家。」——雙雪濤

「我發愣得像個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變了味道,發愣的原因也許是看了這本書。《捉住那隻發情的貓》是大紅大綠,寒風刺骨,江湖有道,又是輕描淡寫的有償揭示。」——梁龍

「談波的小說讓我著迷,我在普通人和彪子們里看到了我自己。幽默,傷感,意猶未盡!」——耿軍

08. 《我的奮鬥6:終曲》

[挪威]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著;李樹波 譯

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傳小說《我的奮鬥》與希特勒的野心無關,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長與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青春、夢想、思考。書中用流水筆調記敘平凡生活,直白坦誠,有著「自虐般的真實和瑣碎」,又在日常細節中呈現了動人的敏感。

本書為《我的奮鬥》系列的最後一部,如同一塊落下的巨石,將讀者對前五部的記憶和理解完整激盪而出。從第一部出版時在家人與朋友間引起的不快與爭議出發,以妻子琳達的抑鬱症治療與恢復結束,包括四百頁對希特勒、納粹主義和邪惡本質的思索,以及保羅·策蘭一首關於大屠殺的詩的細讀。全書在個人的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間穿插,探討文學與現實、私人與公共界限,以及個體生活與社會力量不可調和的緊張關係。

純粹的文學姿態印證了盧卡奇將小說定義為「被上帝遺棄的世界的史詩」的部分傳統。克瑙斯高明確地將個人鬥爭的徒勞與更大的歷史進程聯繫起來,成為一部充滿矛盾、富有深刻洞察力和偉大平凡時刻的書,一部每件事的順序似乎毫無關聯的書,一部致力追求無意義的書。——克里斯托夫·貝亞,《哈珀雜誌》

09. 《永生者》

[美]克洛艾·班傑明 著;張亦非 譯

1969年的夏天,紐約下東區,戈爾德家的四個孩子從一位神秘「先知」的口中聽到了真假難辨的預言:他們各自的死期。

兄妹四人逐漸長大,少年西蒙懷揣他的秘密出走西海岸,在80年代的舊金山尋找愛情;夢想成為魔術師的克拉拉歷盡艱辛,在拉斯維加斯的舞台贏得了一席之地,卻漸漸沒法分清幻想和現實;丹尼爾從醫學院畢業,成為一名軍醫,「9·11事件」之後一直試圖在庸常生活中覓得安全感;愛讀書的瓦里婭投身於抗衰老研究,探索科學與永生之間的界限所在,卻始終無法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世界在他們的身後變幻如舞台布景:舊金山第一例愛滋病的出現,同志群體的誤解和偏見——別人的和自己的,賭城開發娛樂業的草創時期,伊拉克戰爭與猶太家庭的碰撞,9.11事件帶來的創傷……他們爭吵、離別、彼此怨恨又隔著遙遠的時空懷念。那個夏天的預言改變了什麼?面對自己的命運,我們到底是受害者,還是執行人?

10. 《尋獲與失落》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著;

周華明 胡紹晏 王侃瑜 陳楸帆 胡曉詩

江波 李特 姚人傑 慕明 三豐 譯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美國小說家,幻想文學大師,科幻新浪潮運動代表人物,以「地海世界」系列、「海恩宇宙」系列(含《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等)聞名於世。勒古恩一生獲獎無數,包括 7次雨果獎、6次星雲獎、21次軌跡獎,以及美國國家圖書獎、世界奇幻獎、卡夫卡獎等二百餘項世界文壇重磅大獎。哈羅德·布魯姆將其列入美國經典文學作家。200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她列為作家與藝術家中的「在世傳奇」。2014年,榮獲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2016年,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

《尋獲與失落》收錄了十三部中篇,是厄休拉·勒古恩質量最高的一部合集,「每個家庭圖書館都應該收藏的一部書」。「每一部勒古恩的中篇小說都是文學經典」,這些故事既有長篇小說的恢弘,又有短篇小說的輕盈,其中的科幻元素更是增添了神秘色彩。這十三部中篇的設定覆蓋了包括「海恩宇宙」「地海傳奇」在內的多個世界觀,與勒古恩的長篇小說作品遙相呼應,但每篇小說的人物和情節展開又是獨立的,由此可縱覽勒古恩整個寫作生涯的世界圖景。

勒古恩是美國當今科幻小說作家中數一數二的偉大作家。

——《紐約時報》

勒古恩筆下的角色複雜飽滿,讓人難忘。她的作品因其無窮的魅力而不凡。

——《時代周刊》

勒古恩是位睿智的寫作者,是富有幽默感的講故事大師。她既可以為那些閱讀《紐約時報》的讀書人講故事,也可以取悅孩子們。她所寫的每一種故事類型,可以說都重塑了那個故事類型的面貌。

——《波士頓全球報》

11. 《救命啊:急救員的28場笑淚尖峰時刻

[英] 傑克·瓊斯 著;高天羽 譯

院前急救的世界,是街頭突發心臟停搏時的分秒必爭,是午夜把墜落者抬出迷宮般的工地,是在六平方米的斗室里現場接生並緊急救治無呼吸新生兒(還要應付只會添亂的准爸爸);

也是反覆給執拗的病人講解吃止疼片無害,被情緒激動的精神障礙患者刁難、咒罵乃至毆打;甚至還有調度的奇怪分診和流程中的制度性荒誕……

朝九晚五的辦公室職員,為何轉投了這個路上行當,不分晝夜地拼命?這份職業又給人怎樣的紛繁經歷和內心體驗?(以及,為什麼NHS培養了這麼多作家……)

12. 《戰鬥細胞:人體免疫系統奇妙之旅》

[德] 菲利普·德特瑪 著;李超群 譯

既直觀、輕鬆,又精準、實用,還不乏時尚、極客的氣息,這就是本書呈現給你「免疫」知識的方式。它以故事性的講解和風格鮮明的插圖,描述人體的免疫機制、免疫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各類細胞及重要蛋白(抗體、MHC、細胞因子等),與人有關的各種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各種病原體),以及多方的相互作用,介紹自愈、發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蟲、過敏、疫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種種健康議題,幫你過上更為輕鬆安泰、胸有成竹的現代人生。

菲利普·德特瑪(Philipp Dettmer),信息設計師,後工業時代終身自我教育達人,自2013年起創立並主理網絡知識節目「簡而言之」(Kurzgesagt—In a Nutschell),如今已有近2000萬訂閱戶,總播放量超20億次。

把複雜的身體防禦過程,講得普通人都能看懂。憑藉本書,德特瑪將他的「數字」信息,搬進了我們的「模擬」世界。

——《南德意志報》

本書用洞見和幽默呈現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話題,你不可不讀,特別是在這個疫情年代.

——美國《圖書館雜誌》

本書讀來就像一本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作者帶你遊歷人體內部,近距離觀察「勇士部隊」「諜報高手」如何對戰日常生活中的萬億級微生物敵人。讀罷掩卷,我只覺得對自己的身體空前地了解了。

——Tim Urban, Wait But Why主理人

13. 《當代建築22講:喧鬧的遠方》

[黎巴嫩] 埃利·G. 哈達德 [美] 大衛·里夫金德 編著;

宗麟 王瑞珂 譯

今年,普利茲克大獎終於迎來了首位非洲建築師。他使用本土材料,化解極端氣候,並告訴全世界人「非洲也有當代建築!」 有人質疑:非洲建築真的能當代嗎?到底什麼建築才算當代?能不能把一座倫敦的當代大樓直接移植到剛果的小村子?

回答這些,我們急需一本這樣的當代建築史:為突破西方中心視角,兩位權威編者集合全球不同地區20多位理論學者的多元立場;為排除複雜建築術語的障礙,本書結合案例,深入淺出地說明白「解構主義」「新陳代謝派」等當代流行的命題;為展開全球視野,本書逐個解剖在6大洲20多個國家,建築如何解決各自在當下面臨的歷史困境與社會機遇。

100多個經典建築解讀,200多幅隨文細部插圖,邀請你一同踏進不僅西方,還有非洲村落、伊朗小城、前蘇聯政府、印度貧民窟……這些西方之外,不再遙遠和陌生的版圖。

喧鬧在遠方!

14. 《無神話,不藝術!

——藏在藝術史里的82個神話關鍵詞》

[英] 克里斯多福·戴爾 著;鄔晨雲 譯

人類創造了神話,而神話成就了人類的藝術。

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浮雕到古埃及的墓葬繪畫,從古希臘的彩陶圖案到古羅馬的龐貝壁畫,從中世紀手抄本插圖到波斯細密畫,從歐洲古典油畫到亞洲經典水墨畫,從美洲阿茲特克人的器物到非洲原住民的木雕……藝術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神話的影子。神話傳唱的故事,都成了藝術的主題。

《無神話,不藝術!》突破神話與藝術的時空界限,從宏觀視角選取世界神話中的82個關鍵詞,並精選世界藝術史中400餘件相關作品,圖文解讀古人對世界的樸素認知和浪漫想像,揭示不同地域文化的個性與共性,為解讀古老的文明、品味多樣的藝術提供關鍵線索。

15. 「病玫瑰」系列之四

《微笑偷盜者:難以啟齒的牙科學藝術》

[英] 理察·巴奈特 著;黃維佳 譯

牙科診室是令許多人感到恐懼和焦慮的地方,而牙科學與我們的健康狀況和個人形象息息相關,是對普通人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醫學領域之一。本書作者理察·巴奈特是醫學文化史的專業研究者,同時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的普及工作。在書中,他延續前作《病玫瑰》和《手術劇場》的風格,通過500餘幅珍貴圖像和生動的文字,講述了從青銅時代到21世紀的全球牙科學發展歷程,其中不僅有牙科工具、治療技術和對牙齒疾病認識的進步,還包含牙醫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的變遷、患者的體驗以及人們對牙齒治療和護理態度的改變、牙科學在法醫學中的應用、女性牙醫如何爭取職業資格、國家意識形態如何影響牙科學的發展等廣泛的議題,是一部全景式的牙科學演化史,也是一部視角獨特、以小見大的社會生活變遷史。

牙科學的發展改善了我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而從更宏大的視角來看,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21世紀的牙科治療是無痛且高效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出色。但全球健康不平等在日益加劇,貧窮人口的牙齒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這是一個無比豐饒又危機四伏的時代,人們健康快樂的笑容背後暗藏挑戰,而牙科學是最強有效和令人不安的象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