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馮太后與北魏漢化政策

陋室文史 發佈 2022-09-29T13:50:14.371525+00:00

中國古代早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無論是從國家實力還是社會制度而言,都是在不斷革新中前進,所以很快完成了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的過渡,進而又過渡到更加高級的封建社會,這是中國最為漫長的一個社會階段。

中國古代早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是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無論是從國家實力還是社會制度而言,都是在不斷革新中前進,所以很快完成了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的過渡,進而又過渡到更加高級的封建社會,這是中國最為漫長的一個社會階段。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之中,經歷過許多朝代,但其統治者大都為漢族,所以周邊的少數民族經常被中原人稱之為蠻夷之地,因為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進步狀況,他們都遠遠比不上漢人。儘管是這樣,歷史上依然有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例子。

這些少數民族在建立國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漢化,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都會想起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北魏的漢化,其實是在馮太后的參與和幫助下完成的。

一、北魏政權與馮太后

1.北魏的建立與發展

在此之前的中國社會,剛剛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局面,進入西晉時期,結果這段統一的日子並沒有維持多久,很快由於晉國皇帝的統治不利,再加上後來爭奪皇位的「八王之亂」,國家實力急劇下降。最終,內遷的一支匈奴軍隊將其滅亡。

隨著這次事件的發生,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逐漸由邊遠地區轉入中原,並開始伺機占領土地,建立政權,北魏政權就是在這樣一種社會條件之下建立的。

最早的鮮卑族拓跋一氏生活在我國最北部的黑龍江地區,以遊牧為主,東漢之前,這支族人伴隨著匈奴人的戰敗逐漸西遷,這支一直處於邊緣化的族人,最終於315年改變了命運。

這一年,拓跋猗盧因為幫助了西晉的刺史參與了對抗少數民族的戰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上奏朝廷之後被西晉皇帝封了王,三十多年以後,拓跋一氏將所封代王改為國家名,以奴隸制為主的政權建立起來,但是並未維持多久。

376年,苻堅攻打代國並直接將其滅亡,但是在淝水之戰以後,苻堅同樣自身難保,隨著風聲鶴唳之後的國家瓦解,前秦再一次分裂成許多部落,其中有一個叫「拓跋珪」的,趁機恢復了代國,並且號稱北魏。

此後拓跋珪憑藉強大的騎兵四處征戰,奪取了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領導權,國家實力越來越強大,隨後利用當下的形勢,北魏開始著手進行北方的統一戰爭。

當時的北方正是國家政治的中心,在發生動亂之後,局勢非常複雜,諸侯征戰四起,北魏政權就是利用這一特點,決定各個擊破,先征服後燕,後攻打南朝,打敗柔然,夏國,逐漸消滅平定了北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相對穩定狀態。

2.馮太后的水漲船高

馮太后乃是當時北燕的貴族,其祖父就是北燕的國君,但是在她六歲的時候,北魏政權就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她的父親算是前朝的王子,但是國家已經不復存在,再加上朝廷本來對於這前朝王子心存疑慮,所以直接被誅殺了。

他的女兒馮氏,因為當時尚未成年,又是個女孩子,所以被引入宮中,成了皇帝拓跋燾身邊的女婢,此時也是她平步青雲的開始,因為北魏皇帝拓跋燾很快就退位了,此後13歲的文成帝登基,一眼就看中了12歲的馮氏。

他很快將其封為貴人,將她接來了自己的寢宮,正是因為如此,馮氏可以一邊增進和皇帝的感情,一邊可以了解到北魏的朝廷和政治情況,當時的文成帝治雖然年輕,但是在治理國家方面用人得當,重用此前的漢臣高允。

456年,當時的馮氏15歲,被文成帝冊封為中宮皇后,自此倆人的感情更進一步,生活上是其最好的保障,政治上偶爾也會提出建議,但是這種美好的生活沒有持續太長時間,465年,25歲的文成帝去世。

二、朝廷危機與漢化推行

1.沉著冷靜,穩定朝政

文成帝去世之後,年僅十二歲的獻文帝繼位,當時的馮氏雖然貴為太后,但是只有二十四歲,朝中丞相趁機籠絡大權,想要趁機政變奪權,面對如此的朝廷危機,雖為女流的馮太后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冷靜,很快平息了叛亂。

當然,為了避免類似的狀況再次發生,她親自臨朝,處理國家大事,雖然在一年半之後,將朝廷大權歸還了獻文帝,但也只是表面而已,朝中實際的決策大權依然掌握在馮太后手中。

因為這一點,獻文帝和馮太后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為了徹底籠絡大權,馮太后直接毒死了獻文帝,皇位傳到了孝文帝拓跋宏身上,整個朝政掌控權,依然屬於馮皇后,並且開始不斷鞏固自己的權利地位。

2.漢化改革開始

馮皇后知道,要想將權力抓在自己手中,只有像漢人朝廷那樣加強中央集權才行,所以在馮太后長達十五年的聽政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措施。

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朝廷的內部問題,馮太后知道,貪官污吏是影響朝政乃至地方的首要因素,所以第一點就是懲治貪官污吏,並且手段之強硬之前未曾有過,甚至以此為藉口誅殺了孝文帝外祖父全家,這次處理也讓馮太后堅定了全面改革的決心。

三、全方位的漢化政策

1.土地政策的變革

早在上兩任皇帝的時候,北魏的土地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但由於一個皇帝英年早逝,一個皇帝年幼不能成事,這些政策並未實施,直到馮太后的時候,才明確擬定法令,解決這件事情。

447年,在馮太后的授意之下,開始實行均田制,嚴格禁止土地私自占有,控制土地數量,將其分配給土地擁有量較少或是沒有土地的農民耕種,這項制度極大的緩和了社會矛盾,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2.思想方面的大變革

土地問題解決之後,思想方面的改革也在大刀闊斧地進行,這一方面,馮皇后遵循漢人的「儒家思想」注重禮節孝道,推行儒學,刻意將她對孝文帝的撫養刻畫為遵從儒學的典範,學習儒學文化之下幾乎所有的習俗。

除此之外,馮皇后還主張培養一些儒生,整理儒家經典,專門對朝廷中的拓跋一氏從小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並且在時機成熟之後將這項規定踐行到地方上,思想上的改變為之後的漢化打下了基礎。

3.朝廷官員的改變

朝廷上,重用漢族文官,其實這一點應該算是馮皇后的「耳濡目染」早在她初入皇帝寢宮的時候,就已經見識到了重用漢臣帶來的積極影響,所以在自己掌權之後,也只是推動實施而已,所謂推動,自然要採取一些方法。

馮太后在重用漢朝官員的同時,還在清掃朝中因循守舊的頑固派,對於那些阻撓刁難官員的,全都給予了懲罰,對於屢教不改者,直接解除任職或判定牢獄之災。

4.漢化的延續

除了對朝廷的改變,馮太后深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要想講漢化演戲下去,就必須通過教育的方式讓它在下一代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馮太后根據漢人的制度創立了太學,旨在對第二代人進行漢化思想教育。

除了建立相應的學府之外,馮太后對教師的篩選也非常之嚴格,根據太學的規模大小決定教師和學生的數量,此外有些位於都城的規模龐大的學府除了主講老師之外還會配助教來協助。

漢化學習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是風俗轉變,比如形式,習俗,禮儀等,當然,對於那些朝中的老臣來說,畢竟日久年深,實行起來難度較大。所以在這一點上,馮太后做出了不同的規定。

根據年齡的劃分,決定是否要進行風俗和姓氏的改變,除了一些上年齡的老者之外,朝中的其他大臣必須從服飾,姓氏,習俗等方面全面漢化,比如孝文帝就由拓跋宏改名為元宏。

對於那些年齡較小的皇子們,除了接受漢化的學校教育之外,必須從小養成漢人的生活習慣,從一出生開始,這些鮮卑族的小皇子就擁有漢族的姓名,捨棄少數民族的服飾,穿漢服,說漢語,行漢族之禮儀,恪守漢族之風俗。

馮太后如此做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能將漢化更好地推廣至地方,有了朝廷的表率,地方上的鮮卑封王或貴族才不會存在牴觸情緒。

總結

不得不說馮太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兩度把控朝政,時間長達二十多年,她對漢化的推行和不折不扣的實施極大的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現代化,為後續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提供了範本,推動了北魏國家強盛不說,為後續少數民族的強大開闢了道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