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秋天,邂逅中東鐵路

南方週末 發佈 2022-09-29T16:50:50.676502+00:00

眾所周知,地球上最長的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全長9288公里,東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中國乘客往往從北京出發,經二連浩特出境,穿越蒙古國,在貝加爾湖西南岸的烏蘭烏德接入西伯利亞鐵路主線。

眾所周知,地球上最長的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全長9288公里,東起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國古稱「海參崴」),西至莫斯科,中國乘客往往從北京出發,經二連浩特出境,穿越蒙古國,在貝加爾湖西南岸的烏蘭烏德接入西伯利亞鐵路主線。幾年前的秋天,我用18天走完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莫斯科全程,沒想到,又一個秋天,我意外邂逅了一段歷史上的西伯利亞鐵路支線。這支線卻不在俄羅斯或蒙古,它藏在黑龍江小興安嶺的深山老林里,對,就是楊子榮智取威虎山那個威虎山腳下。

小興安嶺賞秋之旅到了尾聲,我正準備從哈爾濱飛回廣州,卻收到航班取消通知。改簽到晚班機後,憑空多了一個白天出來。《孤獨星球:東北》的作者小澍建議我去橫道河子,說從哈爾濱搭火車過去,翻越張廣才嶺的秋景不錯。橫道河子屬於牡丹江市海林市,我曾經兩度在隆冬探訪海林的雙峰林場也就是著名的雪鄉,對哈爾濱到海林這段鐵路並不陌生,卻沒留意到還有個叫橫道河子的地方,原來就在海林的前一站。

秋到橫道河子機車庫。 (駱儀/圖)

登上「特快」慢車,沿螞蟻河而行

哈爾濱到橫道河子很方便,一天有5趟火車直達,動車僅需一個半小時,T字頭特快和K字頭快車車程4小時左右。我選擇搭乘清晨的特快列車前往,午後的動車返回。

從前的特快列車在高鐵時代成了慢車,車速正適合看風景。出發時下著小雨,濃密的雲層、金黃的稻田和遠處整齊的行道樹構成一幅水彩畫。後來,天放晴了,稻田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加明媚。火車開出哈爾濱市區後,就馳騁在廣闊的松嫩平原上,這裡是我國重要的大米產區,與在西伯利亞乘火車穿越白樺林的風景頗不一樣。

從尚志開始,窗外風景變為蜿蜒的小河和低矮連綿的山,山林的色彩變化多端,有的黃綠交雜,時而冒出一簇火紅,有的仍是一片松綠。山是張廣才嶺,河是螞蟻河,名字都很有趣。尚志本名珠河,1946年為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改名,那麼張廣才是否也是一位英雄人物?非也非也,張廣才嶺是滿語「遮根猜阿林」的音譯,「遮根猜」意為「吉祥」,漢語讀起來像「張廣才」,「阿林」則意為「大山」,吉祥的大山。

張廣才嶺是長白山支脈,構成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南方人對於這名字比較陌生,但說到威虎山就無人不知了,威虎山正是張廣才嶺的余脈。威虎山除了因楊子榮、座山雕的林海雪原故事而出名外,還有一座東北虎林園,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東北虎繁育飼養基地。不過虎園並不在我這次行程計劃里。

再說窗外這條細細的小河,同樣得名於滿語,螞蟻河其實是「瑪蜒河」的訛傳,「瑪蜒」在滿語裡意為肘,形容河流彎曲如手肘,可謂十分形象了。螞蟻河窄得似乎能一躍而過,把手機上的地圖放到最大才能看見名字,但不要小瞧它,發源於張廣才嶺西坡的螞蟻河志向高遠,一路流向東北,在方正縣注入松花江,在邊境同江市注入黑龍江,直到在尼古拉耶夫斯克(中國古稱「廟街」)注入鄂霍茨克海。

因山勢阻撓,鐵路沿著螞蟻河蜿蜒而行,在地圖上看也是曲折迂迴,在虎峰山更是來了個「幾」字形的180度大拐彎。這條濱綏線是連接哈爾濱、牡丹江和綏芬河幾大重鎮的東北交通要道,高鐵線則要平直得多,路程也大為縮短。

濱綏線上的秋色 (駱儀/圖)

深山小鎮裡藏著漂亮車站

過了因滑雪場而知名的亞布力,下一站就是橫道河子。天又轉陰,山林薄霧繚繞。剛下過雨的站台很乾淨,一抬頭,看到車站的兩個紅色尖頂,細長高聳如雪糕筒,車站建築以明亮的黃色為主色調,屋檐、門窗框和建築拐角均有白色飾邊,即使在陰天也很是亮眼。這座異域風情的車站比沿途經過的站都要好看、講究,讓我有點意外。我剛用手機拍了兩張照片,站台上已經只剩下我一個了,工作人員催促著我出站,我想著下午來搭車的時候再好好拍拍,卻沒想到後來就沒機會再進站了。

橫道河子是濱綏線上不起眼的小鎮,只有兩個站台,車站也不大。我很快穿過車站出來,瞬間被眼前景象愣住了:坑坑窪窪的路面,一灘灘的積水,一堆堆的磚石瓦礫,還有略顯破舊的小商店。當然,這是普通鄉下小鎮常見的樣子,只是跟車站另一邊的差距有點大……

橫道河子的行政級別是鎮,但看起來更像個村莊,一個夾在河流、鐵路和山之間的狹長村莊,因河流穿行而過故名橫道河子。只有幾條街,街上人不多,建築多是一兩層樓,抬頭就能看到後山的森林。雖然不乏飯店和旅館,但沒什麼人氣,有的旅館破舊不堪,似乎即將被拆遷,也有的是歐式莊園別墅模樣,看起來不錯,但鐵門緊閉,沒有營業。離返程還有幾個小時,看到地圖上有個「中東鐵路博物館」,以及「中東鐵路機車庫」,為什麼在一個這麼偏僻的小鎮會有個博物館呢?我決定去逛逛。

「古建築旅館」 (駱儀/圖)

蒸汽機車的「暖房加油站」

踏著雨後泥濘,來到博物館。一片開闊的平地上有個圓形「水池」,池上有道橋,過了橋,多條鐵軌以橋為圓心呈放射狀延伸,通向一座圓弧形紅磚建築。數一數,15條鐵軌,對應建築的15個拱門。拱門呈等腰三角形,15個拱門連起來如波浪起伏,有種韻律的美感。此時如果我有一架無人機,從空中俯拍,會看到鐵軌如同一把打開的鐵骨扇,紅磚建築那起伏的屋頂就如同扇子的蕾絲花邊。

沿著鐵軌走到建築前,細節看得更清楚了。外牆整體以清水紅磚牆砌築,三角形屋檐下用磚砌出城垛狀的凹凸線腳,與橫道河子車站風格類似但更加精緻,拱門貼臉(建築術語,指用以掩蓋門窗框與牆之間縫隙的木條或其它建材)使用蜜蠟色石材貼片,既是紅磚牆上的亮色點綴,又加強了建築的波浪韻律感。回想起來路上所見的泥濘破落,這座建築就像是在深山裡發現了寶藏。

橫道河子機車庫 (駱儀/圖)

花兩個小時細細參觀完博物館展覽,我解鎖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博物館前身是中東鐵路機車庫,也就是用於蒸汽機車車頭停放和維修的庫房。「中東鐵路」是什麼且按下不表,為什麼會在深山裡建機車庫?這要從橫道河子的地理位置說起。濱綏線穿越地勢平坦的松嫩平原和占地廣闊的張廣才嶺,全程最高點是虎峰嶺的高嶺子站,位於亞布力和橫道河子之間。為了解決蒸汽機車牽引力不足的問題,需要在鐵路沿線設置機車庫,火車來到這裡加掛助推機車,才能把列車推上山去。當年在安達、一面坡、亞布力等站都有機車庫,現在僅存橫道河子機車庫,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扇形蒸汽機車機車庫。

扇形機車庫的關鍵在於機車庫外面那個「水池」和橋,它其實是以電力驅動的轉盤,機車入庫時,轉盤將機車分流到不同的軌道,出庫時,原本車頭朝里的機車經過轉盤180度轉向,車頭朝外駛走。扇形機車庫巧妙地節約了空間,很適合山區地形,博物館展出的老照片顯示,安達和一面坡的機車庫都是扇形機車庫,與橫道河子現存的如出一轍。可惜的是,轉盤沒能修復回它當年運轉的樣子,車庫與車站連接的軌道也被水泥路掩埋,遊客只能靠文字描述憑空想像。

在把機車庫改建為博物館時,機車庫內部鐵軌和機械設備被拆除,但建築主體結構保存完整,陳列了幾架蒸汽機車車頭。穹頂垂下一個巨大的煤斗,這就是蒸汽機車的「加油站」,整個機車庫能容納15台機車同時「加油」,規模相當可觀,還有足夠空間給工人進行檢修。蒸汽機車的煤一旦滅了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重新點燃,所以機車入庫停放檢修通常不熄火,只用濕煤封爐。此外,山區冬天零下三四十度酷寒,蒸汽機車也需要一個「暖房」。機車庫門窗緊閉,庫門厚達三層,兩層木板中夾一層毛氈,在余火烘烤下,室內溫度能維持在零度以上,以保證機車隨時能出庫運作。屋頂有一排煙囪,等到需要加掛機車時,給機車裡的煤捅火升溫,煤煙從煙囪排出。

蒸汽機車聽起來像是十分古老的產物,其實它在濱綏線上一直運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內燃機車取代。內燃機車的牽引力比蒸汽機車強得多,翻越張廣才嶺不再需要在橫道河子加掛機車,橫道河子機車庫從此停止運作。2006年,以橫道河子機車庫為代表的中東鐵路建築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海林市啟動對橫道河子機車庫的搶救式修復工作,2016年,由機車庫改建的博物館對外開放。

橫道河子的蒸汽機車 (駱儀./圖)

西伯利亞鐵路的「捷徑」

到2022年,橫道河子機車庫已有119年歷史了。跨越兩個世紀的濱綏線,最初名為「中東鐵路」,是「中國東省鐵路」的簡稱。

在甲午海戰失利的清政府期望聯俄抗日,1896年,李鴻章作為特使赴莫斯科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簽訂《中俄密約》,允許西伯利亞大鐵路穿越中國。最初俄國將這段鐵路命名為滿洲鐵路或西伯利亞支線鐵路,李鴻章堅持命名為「中國東省鐵路」,因中俄聯合成立東清公司來承建鐵路,也稱「東清鐵路」。

1898年,中東鐵路動工,1903年7月14日全線通車,比西伯利亞大鐵路主幹線全線通車早了一年。中東鐵路包括滿洲里—綏芬河主幹線和哈爾濱—旅順南支線,一縱一橫呈「丁」字形,貫穿黑吉遼三省,總長接近2500公里,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

以橫道河子機車庫為代表的中東鐵路建築群是沙皇俄國對我國進行侵略擴張的實證,但在客觀上也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鐵路技術和開放的社會風氣,推動了東北的現代化進程。

俯瞰俄羅斯老街 (駱儀/圖)

6萬人的鐵路小鎮繁華難覓

走出機車庫,我來到「俄羅斯老街」。這條街鋪了石板路,比我先前走過的街道要乾淨整潔。

有一座黃色磚房主體建築普普通通,特別之處在於不開正門,而是在門口搭一間木頭小房子,從木房子側面進屋,能避免寒風長驅直入。木頭小房子從屋頂、屋檐到外立面均有細膩的木雕花紋,精美如蕾絲邊,窗戶掛的也是蕾絲窗簾,繁複的圖案繪出在柳樹下戲水的天鵝。它讓我想起貝加爾湖畔的城市伊爾庫茨克,後者正以蕾絲般的木雕房子和雅致的窗戶布置聞名。

小木屋的木雕裝飾如蕾絲般精緻細膩。 (駱儀/圖)

可惜橫道河子這樣精美的房子不多,更有不少空置老屋門窗破破爛爛,仿佛隨時就要倒塌。許多屋子玻璃窗上貼著「出租」或「賣房」字樣,只是小鎮如此冷清,怕是房屋價格再低也無人問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橫道河子機務段撤銷,大批鐵路職工遷往牡丹江機務段,小鎮的青壯年就少了。午後放晴,老人們拄著拐杖、帶著狗在屋前曬太陽,一派寧靜氣息,難見年輕人和小孩子身影。老人家說,這些老房子冬暖夏涼,但要是沒人住了,很快就會變得糟爛。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學者李國友、劉大平走訪當地老人得知,日軍在戰敗撤退過程中燒毀了大量住宅建築,木屋被毀之一炬,磚石住宅則只剩下四面磚牆。如今俄羅斯老街的住宅其實是後來加建的,受俄羅斯建築風格影響,中國平民自發建造的單層住宅也基本延續了俄式建築的坡面屋和厚重磚牆,只是在外檐裝飾上簡省了不少。

在屋外曬太陽的80多歲老大爺 (駱儀/圖)

中東鐵路沿途車站分為五個等級,其中哈爾濱為僅有的一等站,橫道河子與滿洲里、海拉爾、齊齊哈爾等並列二等站,旅順為三等站,頭道溝(今長春)、瀋陽為四等站,大連、牡丹江為五等站,可見如今默默無聞的橫道河子當年是中東鐵路的重要節點。

中東鐵路共動用17萬華人勞工,俄方還調派來近3萬俄羅斯工程技術人員。哈爾濱原本只是松花江畔的小漁村,成為中東鐵路樞紐後建起醫院、教堂、酒廠、百貨公司,文化和生活習慣也深受俄羅斯影響,很快發展成「東方莫斯科」。而原本是一片原始山林的橫道河子湧入1.5萬華人勞工、數千俄羅斯技工、1.5萬伐木工人,工人家屬和商人隨之雲集而來,人口最稠密時超過6萬人,成為黑龍江東部最大的團體人群聚集地。

博物館裡的資料介紹,當時俄漢互相影響,橫道河子的中國人也像俄羅斯人一樣喝啤酒、吃大列巴和火腿腸,女性冬天也穿裙子。捷克人馬列可前來開了橫道河子最早的啤酒莊,因為小鎮水質優異,出產的酒格外甘醇,備受歡迎。到如今,除了建築以外,我沒發現多少俄羅斯風情,跟我去過的俄羅斯族民族鄉恩和相比,橫道河子還是個比較典型的東北小鎮。火車站一樓的快餐店提供地道東北菜,我請老闆娘給我蒸了幾隻大肉包,後來又在一家小飯館喝了碗羊肉湯。

當年的鐵路工人浴池 (駱儀/圖)

山溝里的全景秋天

遠遠望見一棟高大的俄式樓房和高聳的大煙囪,我朝山上走去。這棟三層樓房目測占地數百平方米,比鎮上的民居要氣派得多,半圓形窗戶和長方形窗戶並列,顯得沉穩又靈動。掛牌文字介紹,這是當年修路工人的浴池,不知道已空置了多少年,「保護」它的鐵絲網上爬滿攀緣植物,大樓外表斑駁,磚塊脫落。

再往山上走,便是森林了,樹木已有了秋天的色彩,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煞是好看。回頭俯瞰鎮上,火車站的紅色「雪糕筒」和民居的黃牆黑屋頂顯得很出挑,兩面環山,河流穿鎮而過。中東鐵路催生了東北許多大城市,不知何故,僅次於哈爾濱的二等站橫道河子卻沒落至此。

據統計,橫道河子現存97棟建於20世紀初的俄式建築,除了機車庫以外,以聖母進堂教堂和俄羅斯工程師的辦公樓大白樓為代表。後來我才知道,我因趕火車錯過了全國唯一的木製俄羅斯教堂聖母進堂教堂,它建於1902年,室內可容納500名信徒進行宗教活動,規模僅次於哈爾濱聖尼古拉大教堂,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從照片看,這座綠色木刻楞教堂十分精緻,是純正的俄羅斯建築風格。它又名「約金斯克教堂」,因為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是烏克蘭人,用烏克蘭方言稱橫道河子為「約金斯克」,意為山溝里的城。

2007年,橫道河子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東北三省唯一獲此稱號的鄉鎮。2018年,橫道河子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專家團評審認為:「始建於19世紀的鐵路小鎮——橫道河子鎮以其完整的保護方案成功地實現了鐵路建築、基礎設施和附屬公共空間的全面保護。該項目不但復原了小鎮原始風貌,更使得小鎮作為歷史城鎮工業景觀重新煥發了活力與精神。」評價之高令我詫異,機車庫固然修復得不錯,但既缺少本地年輕人也沒有吸引來很多遊客的小鎮,何來活力?或許,只是因為中東鐵路其它地方的遺址狀況更差,才凸顯出橫道河子的「全面保護」。

山上的俄式別墅 (駱儀/圖)

我趕往「雪糕筒」火車站,卻被檢票員告知我應該前往高鐵站橫道河子東。我跟當地人拼了一輛計程車,僅花了三塊錢就來到4公里外的高鐵站。高鐵站比老站更氣派,但少了些異域風情。進入站台,空無一人的站台被彩色的山林環抱著,我掉進了360°的全景秋天。為了秋色來到這座山溝里的城,意外收穫了美麗的機車庫和一段近代歷史,不虛此行。

橫道河子沒落了,卻沒有被高鐵拋下。回程火車風馳電掣,接連穿過隧道,把山溝里的秋天遠遠甩在腦後。

駱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