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山,離孔子近一點,再近一點

濟南時報-新黃河 發佈 2022-09-29T17:30:38.448156+00:00

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一次近距離接觸孔子的機會,打破那些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擺脫那些虛無的精神符號,去近距離感知孔子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 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濟寧曲阜舉行。這三天的時間裡,來自學界以及其他各方的人在尼山紀念孔子,討論儒家文化,探討世界文明。對很多人來說,這都是一次近距離接觸孔子的機會,打破那些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擺脫那些虛無的精神符號,去近距離感知孔子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的陳宣羽和她的小夥伴們參加了26日晚上的「孔子與世界思想家」大型沉浸式光影秀。陳宣羽說,這是一個孔子爺爺的故事。她和小夥伴們在「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的音樂里上台,歡快有禮。跟陳宣羽一起參加演出的唐知鴻,曾經驚訝於外地的親戚家的小孩沒有見過孔子塑像,而在他所生活的曲阜,「孔子」早已是一種文化的日常。他們背誦《論語》,並且知道其中那些關於德與行、關於學習與做人的道理。

志願者劉桐宇、劉亞蕊就讀於曲阜師範大學,她們初來曲阜時,也曾為這裡濃郁的儒家元素新奇不已。無論是街道的名字還是建築的風格,這些第一眼即看到的東西告訴她們,這裡是孔子故里。她們以後要走上講台,成為老師,而孔子最廣為人知的身份也是「老師」。

其實,有時候我們賦予了孔子太多的意義,反而忘記了這個看起來最普通但又最珍貴的「老師」身份。參加論壇活動的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孔德立說,去一趟孔廟,記住那些景觀和建築的名稱、數字沒什麼用,而是要領悟到孔子的「文教之功」,這也正是我們今天要紀念孔子的原因。他開拓了「有教無類」的傳統,教育不再獨屬於一群人,而是屬於所有人,只要想學,都可以努力成為一個好人。

成為一個好人,或許也是很多人學習儒家文化的初衷,內省修身,學有所成。來自美國的孟巍隆喜歡這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個人要在對照中學習和反省。他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史哲》國際版執行主編。孟巍隆在中國讀了兩個學位,並因此找到了合適的平台,學以致用,其中《文史哲》國際版便是為國內的國學家和國外的漢學家建立起一個對話的國際渠道。

文明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動的,跨越陸地和大洋,跨越膚色和語言。在26日的尼山世界青年論壇上,留學生艾木的外國面孔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有人試著用英語問他,能不能簡單說幾句《論語》裡的話。艾木用中文回答,他都會,「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滔滔不絕。

我們當然會欣喜於儒家文化的海外傳播和接受,但我們卻不會因此而盲目自大,而是對儒家文化和世界文化形態有著清醒的認知。27日下午,尼山講堂有多場學者對話,其中不乏關於中西文化互動的議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顏炳罡說,儒家文明是人類文明多樣性存在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存在。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宏敏說,儒學的「萬物一體之仁」,可以成為東西方生態文明交流的橋樑。中西文化共處於人類文明多樣性之中,於互動中尋找契合之處。

而這也正是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人類文明多樣性與人類共同價值。

新黃河記者:江丹

編輯:韓璐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