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詩就是一個小宇宙|「周末讀詩」分享會

新京報 發佈 2022-10-01T05:29:02.684726+00:00

也許,我們閱讀更多的書,想要拓寬認知,領悟更多智慧,其目的就在於更加貼近生命的本質。一首好詩就是一個小宇宙。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也許,我們閱讀更多的書,想要拓寬認知,領悟更多智慧,其目的就在於更加貼近生命的本質。古詩作為直觀、現場的生命表達,對於我們與天地萬物以及自身的連接,更具有本源性意義。

圍繞「讓古詩幫助我們活在當下」,分享會分六個部分討論:

1.當我們讀詩時,我們在讀什麼?

2.一首好詩就是一個小宇宙。

3.詞對你意味著什麼?詞與物與人的關係是怎樣的?

4.從能量上感受一首詩。

5.古詩與現代詩和而不同。

6.古詩如何活在當下?能否幫助我們活在當下?

兩位分享嘉賓,「周末讀詩」專欄作者三書和詩人巴啞啞就此進行了一場輕鬆又真摯的對談。

《周末讀詩》,三書 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當我們讀詩時,

我們在讀什麼?

三書:當我們讀詩時,我們在讀什麼,這是一個基本問題,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想過。我以前也沒有想過,後來我問自己:我到底在讀什麼?這並不是一定要問的問題,但如果我們更有意識地去想自己讀的是什麼,可能體驗會更豐富。比如文字的聲音,一般的讀者可能沒有特別有意識地從這個層面讀詩,大部分人關注的是文字的意思,尤其是讀古典詩歌時,很多人會把每一句都翻譯出來,目的就是要知道文字的意思。

對我來說,文字的意思很次要,而且我喜歡的詩是我不太懂意思的那些詩。比如吉卜林有一句詩,「一座如玫瑰紅艷的城市,已經有時間一半久遠」,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但覺得非常美。無法解釋,就是很有感覺,很美。所以讀詩首先是一種身體上直觀的感受,而不是我們用頭腦思考出來的「意思」,一首詩不管「意思」多好,也很難真正打動我們。就算一首詩的意思讓你很感動,詩首先也不是讓人感動的,而應該是讓你覺得美,甚至讓你感到震驚,或者給了你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我經常讀的一組詩是大家都熟悉的王維的《輞川集》。即使王維的山莊依然存在,我們去了也不一定可以體會到他的詩帶給我們的感受。就像我們很熟悉的那些旅遊地,大部分人去了就是拍下照,僅此而已。如果讀詩,我們首先會慢下來,詩人通過他自己的對生命的領悟能力和他對文字藝術的駕馭,把我們關注不到或體會不到的東西用一種藝術的方式讓我們瞬間感受到,我會覺得更享受。

巴啞啞:我想問大家,你們讀現代詩多還是古詩更多一些?大部分人還是讀古詩更多。從我自己說,我讀現代詩會多一些,我對古詩的感受反而是通過現代詩的寫作慢慢體會到的。我們讀詩時讀的是什麼,可能要分為不同的人生階段來看。很小的時候是語言文化的啟蒙,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是在學習古詩。等到有了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之後,突然發現我們可以讀懂古詩了,發現自己的內心可以和古詩里人的心靈發生共振了。

讀詩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在通過語言擴展自己的生命認知,因為每一首詩里都保存著另一顆心靈,另一個生命的生存體驗。作為一個個體,我們的心靈所能感知到的、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都非常有限;然而通過詩歌閱讀,我們能夠和非常多敏感的、敏銳的、充滿悲憫的心靈連接在一起。三書喜歡讀王維的《輞川集》,輞川在地理上已經找不到了,但是它已成為我們的心靈坐標,因為王維用語言建造了它,只要漢語存在,這個心靈坐標就永遠存在。無論我們什麼時候去讀王維的詩,它就又會在我們的精神里浮現,成為說漢語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園。

主持人:當身處輞川的世界時,三書的心靈體驗是怎樣的?

三書:簡單說,就像冥想。我們對詩歌的閱讀可以走得更深。我們常說看景不如聽景,我之前覺得這句話不對,因為聽得再多,沒去到那裡,就無法直接感受到山水。去到之後,大自然本身的能量場會對你產生一種直接作用,感受到自然的能量之後你就會平靜了,這和我們在繁忙都市裡的感覺完全不同。但這句話在另一個層面上講也對。看景可以看到什麼?很多人說,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其實世界再大也大不過我們的心,我們心靈的體驗在什麼層次或範圍,我們能看到的就只能在那個層次和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說《輞川集》,王維和裴迪在看到那片竹林時,他們是怎麼體驗的,可能是我們大部分人感受不到的,或者說因為太匆忙而感受不到。

比如《輞川集》裡的一首絕句《南垞》。我們漢語的絕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少有氣勢磅礴的長詩,但絕句真的是藝術精品。在《南垞》裡王維寫:「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我不知道如果我們真的去到那樣一個地方,在那樣一片湖上划船,我們能體驗到什麼。但讀王維的詩,我們不僅體驗到在湖上的感覺,而且帶出非常深刻的體驗,就是水上的時空是怎樣的。「北垞淼難即」,在水上看到北垞,是那麼遙遠。船一離岸發現,岸忽然變得遙遠、模糊,沒有了在岸上時感到的那種真實感。「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給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角。這首詩不只是風景描寫,而且是用精煉的藝術把王維在南垞湖上的深刻的生命體驗表現出來了。

我會把讀詩當成冥想,這是非常好的方式,讀的時候可以把自己代入。當然我們有以往的個人經驗,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在船上的經驗或許就比較難去體會那種感受。不過詩那麼多,總有一些和我們的經驗有交集。

很多詩集只選王維的詩是很可惜的,我自己會把王維和裴迪並讀,雖然他們是知己,但兩人對世界的體驗方式是不同的。裴迪可能離世界近一點,王維的詩像是無人之境,他已把自己完全融入萬物了。

活動現場圖。大屏幕上的是「周末讀詩」專欄作者三書。

一首好詩就是一個小宇宙

主持人:不知大家聽三書讀王維的《南垞》時,有沒有瞬間進入另一種時空、另一個宇宙的感覺。

三書: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理解時空的。我們一般的理解是,時間是線性的,空間和時間有關,從A點到B點產生了空間感。這樣的認知基於我們自己的信念,我們的信念就是時間是線性的,一旦過去就不存在了。如果從能量的角度理解,如果你了解量子物理學就會發現,時間的線性和空間的有限性只是我們的幻覺。我讀《輞川集》時不會覺得它(的時空)是過去了的,這個物質世界的線性時間可能是在那個時候發生的,但這首詩里蘊含的能量一直存在,這才是為什麼我們讀的時候它會感動我們。如果它是已經死的、過去的東西,我們不會感動。

怎麼看待時空是很重要的基準。我們拿李商隱舉例。李商隱是古典詩人中最具現代性的,我把他當現代詩人來讀。現代性不是時間概念,而是一種感悟力。比如《夜雨寄北》裡的時空,是同時包含他寫詩的當下、過去和未來的。「君問歸期未有期」,按我們的理解是過去的時空。「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寫詩的當下。然後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寫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想,他只是直覺地在巴山夜雨的夜晚想到了過去,也看到了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共同存在於當下。最後兩句可以看成是來自未來的回憶。這樣會把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擴大一些,不會那麼局限。

元,倪瓚 (傳)《山水秋雨枯樹圖頁》。

巴啞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三書的量子物理學嚇到(笑)。這種時間的感受在小說《百年孤獨》的第一句里就有體現。「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時間的迴環就是這樣的。多年之後,我會回想起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詩的下午,那時候我可能已經白髮蒼蒼,正走在某個小街的路上。現在想像未來,未來回憶現在。在李商隱這樣看上去離我們有點遙遠的古人的文本里,已經有對時間非常具有現代性的呈現。包括「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也是過去和未來的交織。

說到小宇宙,詩為什麼讓我們著迷?因為詞語永遠在捕捉當下,捕捉正在生成的時空。一切藝術都是這樣,把剎那化為永恆。我們用相機、繪畫、雕塑都是在捕捉某個時刻。詩是用詞語把當下瞬間的情緒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化為永恆。所以當我們讀一首詩時,那首詩就永遠處在當下發生的狀態;你什麼時候讀它,它就什麼時候正在發生。比如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一千多年過去了,多少人讀過「木末芙蓉花」,這花就永遠在「紛紛開且落」,它沒有成為過去時,永遠是現在進行時。當你讀的時候,它就在你心裡活起來。所有的詩都有這樣的屬性,閱讀是一個解碼的過程。另一個心靈用語言編制了它們,而我們用自己的心靈去解讀它們。詩人的天賦就是能用語言傳遞出我們體會到了但沒辦法傳遞的信息,讀到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詩人說出了自己心裡本來就有的東西。

我特別想回應一下三書講的《輞川集》。一首古詩怎麼能夠活在當下?「會心之處不必在遠」,前段時間我在奧森散步,穿過一片樹林,正好是黃昏,陽光把樹的影子斜斜地投在地上,非常安靜。這時王維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就在此情此景中瞬間活了過來,他的詩和當時的情景交織在一起。這首詩是我們小時候就讀過的,那時並不知道這首詩有什麼深刻的含義。現在我會認為,這首詩不僅僅是描摹景色。如果它只是寫了黃昏時進入樹林的一道光,為什麼它那麼觸動我們?一定是某個時刻它和我們最深的生命經驗交織在一起。這個景色不僅僅是景色,而且是一個密碼。一首好詩確實是一個小宇宙,讓我們可以不斷進入。

三書:還有一點特別想和大家分享。剛才說,詩里的時空是永恆的當下。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就是詩里的時空和我們閱讀時所在的時空(之間的關係)。讀者有千千萬,就會衍生出更多的時空,無數的平行時空。

詩人巴啞啞。

詞對你意味著什麼?

主持人:有時是一首詩激起我們的感知力,有時則是一兩個詞,就足以讓人產生特異的感受。詞對一個寫作者或讀者意味著什麼?

巴啞啞:說到詞語,說到語言,會涉及比較深層的語言學和哲學的問題,我們先把它放一邊。先說日常經驗。我個人覺得,詞語當然是有能量的,這一點大家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當你說出「愛」這個詞,感受一下你自己的內心;當你說出「恨」這個詞,感受一下你的內心。它們絕不是相同的。

詞語最基本的構成是能指和所指,能指就是詞語本身,所指是詞語背後對照的真實存在的事物。很多時候,詞語會變得空洞,一個詞空洞的時候就是能指和所指脫離了。「偉大」這個詞並不(讓人真正感到)偉大,尤其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篇長長的文章讀完之後,我們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這時就進入了能指的滑動,一個能指到另一個能指,沒有真實性。我希望自己詩里的詞語是真實可信的。花朵就是指花朵,石頭就是指石頭。讓詞語回到最原初的狀態,這些詞之間的碰撞可以產生一些新的能量。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掌握的詞語非常有限。當我不太知道一個複雜的詞所指的到底是什麼時,我會非常警惕,儘量不去使用。我會儘可能使用樸素的、日常里大家可以感知到的詞語,把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寫出來。像王維、李白的詩里,並沒有很複雜難解的詞語,但依然能夠產生很強的衝擊力,就是因為它的表達是真實的。不管是寫作還是生活,我都希望我們說出的詞語背後,有真實東西的存在,不要讓它變成「花言巧語」。我們要不停地回到最基礎的物質,像回到土地,回到石頭、花一樣。

三書:我深以為然。這也是詩歌的一種理論,就是及物詩,寫的詩要有物,石頭就是石頭,花朵就是花朵。我們對形容詞比較警惕,因為形容詞不及物,是空洞的,雖然表面上比較華麗。

我還有一個理解,就是漢語的特殊性。漢字的音、形、義三位一體。我自己讀詩都會讀出聲。很多人讀詩是默讀的,因為我們被教育成這樣。默讀只是人類閱讀史上非常晚近的事情,也許還不到200年吧,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是發出聲音來讀的。對文字來說,聲音是它的核心,尤其是詩這樣的語言藝術,如果不發出聲音,怎麼能聽到這首詩呢?詩首先是用來聽的,像音樂一樣。

讀出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就是大家怎麼理解世界和宇宙。宇宙的本質是聲音,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都是視覺形象呈現的,但即使通過視覺形象呈現,它的本質依然是能量的振動,振動在某一個頻率、通過某種方式被我們的肉眼看到了。我們的五官就是信號接收器。

有時候讀一首詩,根本不知道它在說什麼,但讀了之後身心會有很強烈的、自己也解釋不清楚的感覺。美感都解釋不清楚,它不作用於我們的頭腦,而作用於我們的心靈、能量體,會直接帶給你一種感覺。讀詩一定要讀出來也是這個原因。詞的幾個方面都要兼顧,首先就是聲音,然後是看字形。我自己也經常聽APP上的書,聽書很好,可以利用很多碎片的時間,但依然沒辦法代替你看那個字。我們應該對詞有更全面的關注。

主持人:當一個詩人寫詩的時候,他/她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在其次,首要的工作是儘量激活所使用的每個詞,讓詞處於活躍狀態,而不是陳詞濫調的狀態。

巴啞啞:對,要回到詞語的源頭。詞語是有肉身的,也是我們的肉身可以感覺到的。聲音是詩歌的身體,是它的肉身,用聲音讀出這首詩,詩就像人一樣變得鮮活了。

小時候學《桃花源記》,讀到「落英繽紛」的時候我覺得非常震驚。「落英繽紛」這個詞太美了,落下的花瓣,紛紛飄落的感覺,都在這個詞裡,這是陶淵明的創造。如果只是視覺上看這個詞,並不能真切感受到這個詞的美,讀出來的語音,後面兩個詞的韻母是一樣的,真的讓人感覺到花瓣紛紛下落。古詩還是推薦大家朗讀。

現代詩的默讀是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現代詩默讀的狀態和詩歌越來越個體化的表達方式有密切關係。現代詩更多深入內心,所以有時候不是那麼適合朗誦出來。

活動現場圖。

從能量上感受一首詩

主持人:兩位頻繁提到「能量」,應該怎樣從能量上感受一首詩?

三書:這個話題很不好聊,也要看大家平時有沒有關注過這方面。我覺得詩就是作用在身上的能量。愛因斯坦說根本沒有物質,一切都是能量,只是被人的感官呈現出物質的樣子。我們的五官只是非常小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被我們感知到了我們就說某某東西是真實的。如果感知不到就不真實了嗎?不是。有人就可以聽到石頭的聲音,只是(這聲音)不在我們的範圍內。

能量最基本的特徵是振動頻率,詩就是作用在我們身上的振動頻率。振動頻率聽上去很抽象,簡單說就是喚起你的感受。大家現在看到我,會有一種感受,就是我的形象或聲音在你身上喚起了一種感受,我通過所有這些作用在你身上的能量被你感受到了,這樣的能量就生成我們的感受。讀詩就是這樣。不用專門想怎麼從能量上去感受一首詩,或者分析一下一首詩的能量,能量是直觀的,本能的就可以感受到。每個人的感知能力有所不同,但讀詩的意義還在於,它讓我們越來越敏感,我們的心靈不管對文字還是文字中帶給我們的感受可以把我們沉睡的感覺喚醒,這樣你就會變得越來越靈敏。

如果說「振動頻率」比較抽象,大家都有一個經驗,就是讀李白的詩,尤其是李白的樂府詩的感受。為什麼說李白是豪放的浪漫主義詩人?浪漫和豪放的感覺就是他的詩直接帶給我們的。不是說李白的詩的聲音很大,但讀李白的樂府詩很難用低音調去讀,比如《宣州謝朓北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我沒辦法想像一個人用很小的聲音讀這些句子,因為這些句子本來就攜帶著氣勢磅礴的能量。這就是能量上比較直觀的感受。文字和句子的節奏、語調會帶來非常強大的能量,我們直接就可以感受到。還有《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我們瞬間就離宇宙很近了。

南宋,馬遠《舉杯邀月圖》。

不過也不是聲音大的能量就一定高。王維的《辛夷塢》很平靜,不需要很大聲地讀,我們直接就會感覺到,這首詩本身就很平靜。如果要問我李白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和王維的《辛夷塢》哪個能量頻率更高?反而是王維的。因為王維這首詩里有一種中國人喜歡說的「天人合一」,作者是無我的,消失了。李白那首詩聲音很大,讀起來很愉快,但自我意識非常強。我也很喜歡讀現代詩,但我會覺得,很多現代詩里的自我意識太重了,作者的世界太小了,聚焦於他自己內心的那些意識太多。

古詩與現代詩和而不同

主持人:下面一個話題是古詩與現代詩和而不同。巴啞啞作為寫現代詩的詩人,怎麼看待古詩和現代詩之間的關係?

巴啞啞:這個問題跟剛才三書聊的可以無縫銜接。我想到的是,為什麼我們在古詩里會感受到特別強大的能量,而現代詩更像是一種個體的低語?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重要的線索也許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頭頂是現代建築(的屋頂),擋住了我們;我們坐地鐵又是在另一個封閉空間裡,回到家又待在樓房裡。整個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小的空間裡進行的。古人可以感覺到天人合一,因為他們本身就在和自然非常直接密切的關聯里。古詩里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我們現代人寫不出來,因為我們在大樓里,在非常小的空間裡。如果一個人不是活在樓房的封閉空間,而是在天地間,當你觀照自己生命的時候,「人生天地間」的這種感覺自然就產生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是天地的概念。還有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古人身在自然中,和自然是一體的,空間感非常大,所以才有那麼強的能量。李白說自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走遍壯麗河山,山川河流這些巨大的物理性的存在其實也都進入了他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他能量的來源。

我們現代人也旅遊,也打卡,但是我們不嚮往自然在我們身上產生的奇蹟,甚至我們忘記了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三書:自我放逐了。

巴啞啞:對。詩要跳出個體這個小的自我,接近更大的整體性存在。忘掉我們這個小小的自我存在的焦慮,進入更大的時空。

主持人:關於現代詩和古詩和而不同,三書想和我們分享的是比較具體的例子,對比王維的《鳥鳴澗》和張棗的《鏡中》。

三書:我的態度是不薄今人愛古人。我們已經是現代人了,沒必要一味地懷古。古詩相當於我們的參照,是一個借力的源頭,我們必須不斷回到源頭,尋找新的啟迪,這很重要。

古詩和現代詩和而不同,古詩和現代詩都好。如果一個人說自己很愛古詩,完全讀不懂現代詩,對現代詩一味批判,我可以肯定,他/她肯定也沒有讀懂古詩。

這個例子非常有意思,王維的《鳥鳴澗》和張棗的《鏡中》是可以互相印證的,可以看出兩者有一種互文關係,但美感又完全不同。《鳥鳴澗》裡說,「人閒桂花落」,人不閒,桂花就不落了嗎?這個「閒」更重要是心的寧靜,心閒。桂花的飄落是很輕的,一般是聽不到的,看可能看得到。當你心很閒的時候,聽到桂花的飄落,也有可能是聞到了香氣,總之,這句不是字面上看上去那麼簡單。「月出驚山鳥」,月亮出來,山鳥驚飛,為什麼會驚呢?「驚」在這首詩里是關鍵詞。張棗《鏡中》寫,「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幾乎可以肯定,張棗當時想到了「人閒桂花落」。張棗在詩歌創作上有很大的抱負,想尋找母語中的母語,想用先鋒的姿態復活漢語。「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和「人閒桂花落」是很明顯的呼應。張棗的這句很現代,美感來自現代詩的(特性)。現代詩的美感是非常獨特的。五四新文學時期有過很多嘗試,林庚老師用古體方式寫了很多詩,他自己也承認那是失敗的。今天雖然很多人寫古體詩,這樣的嘗試從個人層面看挺好的,但可以說幾乎都不成功,因為古體詩的範式和語言的審美,以及它傳達的生命體驗是不適合現代人的。張棗的思考才是把它深化了,找出兩者和而不同的地方。我們可以從源頭借力,獲得一些啟迪,尤其從漢語修養上講,我們需要多讀古典詩,但我們寫出來的應該是有現代漢語美感的、表達現代人生命體驗的詩。

還有一個例子,李白的《長相思》。「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後花餘床。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栽猶聞香。香亦竟不去,人亦竟不來。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一聽就是古典詩,但是這首詩觸動我的是「床」。這個經驗和現代人是相通的。你的戀人突然離開了,家裡最怪異、最空曠的應該就是床了吧。李白已經把這樣的感覺在古典詩詞裡寫出來了,但他所寫的不只屬於古典,而屬於我們所有人最基本的體驗。

詹姆斯·澤摩曼(James Zimmerman)的一首現代詩《思想之空曠》,「這個早晨我感覺到/如果你死了,我的生命會怎樣//床變得廣闊無邊/鳥兒仍舊在鳴唱//氣味的殘留/早晨的咖啡//思想的空曠/我心中震耳欲聾的寂靜」。雖然李白生活在唐代,美國詩人澤摩曼生活在現代,但他們寫戀人離開,都是寫床的空曠,隨後寫的都是氣味。但我們會覺得美國詩人的詩很有現代感,李白的詩就很有古典美感。李白的最後兩句「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是非常唯美的古典意象。澤摩曼的「思想的空曠,我心中震耳欲聾的寂靜」,「震耳欲聾的寂靜」是古典詩不會寫的,所以這兩句非常現代,這就是他們的不同。在表達人類經驗的時候,他們都體會到深刻的生命經驗,都寫出來了,這是他們的和。不同的是方式,一個是古典,一個是用現代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

巴啞啞:剛才三書分享了古詩和今詩的對照,我特別想分享一首古詩和現代詩完美融合的詩。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是上世紀60年代「垮掉派」代表詩人,我給大家讀一下他的《光的作用》,其中化用了一首中國的古詩,大家猜猜是哪首。

它溫暖我骨頭

石頭說

我吸進它,它長出

樹葉在上

樹根在下

樹木說

一個廣袤而模糊的白色

把我從夜裡拉出來

飛蛾邊飛邊說——

有些東西我能聞到

有些東西我能聽到

我能看見的東西更多了

鹿說——

一座高塔

在遼闊的平原上

如果爬上去

一層

你就會多看見一千里。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美國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先後出版有十六卷詩文集。

不知大家猜到沒有,加里·斯奈德化用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加里·斯奈德寫「光的作用」,石頭說它溫暖我的骨頭;樹木說我吸進去,長出樹葉在上面,樹根在下面;飛蛾說光把我從夜裡拉出來;鹿說我能夠看到、聞到、聽到的東西更多了,下面就化用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讀古詩時感受到「更上一層樓」已經被固化了,但加里·斯奈德寫的是,只有在陽光下面,在光的作用下,我們的眼睛才能在平原上看到那麼遠。這首詩擺脫了對小我的表達,講到了物理學,以及非常重要的人類經驗。

從古代到現在,我們很多的人類經驗都發生了變化,但也有很多是不變的。最早讓我特別觸動的古詩是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為什麼古代人見朋友經常見不著,好多詩都是寫這個的,他們真的「太慘」了。這樣的事情現在不會發生了,哪怕朋友遲到五分鐘,電話就要打過去,現代的便捷把詩意的空間也縮減了。但另一方面,只要我們的內心、肉身依然是活潑的,詩就還是存在的;如果你再上一層樓,可以看到更遠的一千里,這個規律是不變的。

古詩如何活在當下?

能否幫助我們活在當下?

主持人:兩位的分享最後還是歸到當下,也是我們本次分享的主旨。請三書做最後的分享。

三書: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理解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現在已經成了口號,每個人都說要活在當下。但很多人說這句話都是指玩得正嗨,不管那麼多,未來愛怎樣就怎樣。有幾個人認真地活在當下呢?我現在有活在當下嗎?當下是什麼?當下是現在呈現在你周圍的一切,而且當你一下子感受到的時候,就是當下。我現在跟大家通過屏幕說話,我其實是沒有活在當下的。我們現代人基本上沒有活在當下。我們坐地鐵,完全不知道周圍是什麼人,不管去哪兒玩都刷著手機,和朋友吃飯也是一樣,會感覺朋友心不在焉,一會兒刷一下手機,這是典型的沒有活在當下。當下就是你周圍,你和一個人說話,這個人給你整個的感覺,你不帶任何評判去感受,這才是當下。

大家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做什麼?估計很多人是先拿起手機,看看有什麼,這幾乎變成一種習慣了。這也是很典型的沒有活在當下。我現在努力活在當下,出去跑步或者出門基本不帶手機。因為我們當下的一切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卻忽略了這個當下,我們在手機中不斷地尋找信息,那些信息是作用於我們頭腦的,你看得越多,你對萬物的感知,包括對自己生命的感知就會越少。這是我們焦慮的一個很大的根源。

為什麼我感覺古詩幫我活在當下?它首先讓我慢下來,讓我不要往外索取,想獲知這個、知道那個,整天處於非常消耗能量的狀態。讀詩的時候就是全身心地感知那個物本身。比如「空闊湖水廣」,我們可以感受空闊的感覺,甚至感知水的溫度,水是什麼樣的。很多人覺得觀想是假的,重要的不是真假,而是它喚起的我們的感受,感受是真的就夠了。我們在夢裡也一樣,你可以說夢境裡都是虛幻的,但是你的感受是真的,這個感受就是在我們身體上能量的反映。慢下來,感受萬物,我們就會離我們生命的本質近一點。

有時候你會發現你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這個階段有一個目標,比如考研、考博,之後有一個工作,也就這樣了。不管追求什麼,一旦那個目標實現後,會覺得空虛。我們不斷追求這追求那,為了什麼呢?就是想證明我是誰。我們這個世界都是在往外尋找,在外部世界尋找我是誰。三書就是我嗎?不一定,三書只是ID,ID可以換,誰都可以叫。我讀什麼專業,獲得什麼學位,做什麼工作,此類種種和我們生命本質一點關係都沒有。

讀詩的時候完全把這些都忘掉。空白的心,一顆素心,聽文字,讓文字像雨一樣落在你的心上,感受它。這樣讀詩,我們會和萬物重新產生連接,尤其讀古典詩歌會有這樣的感覺。我自己寫詩從來不寫古體詩,我想獲得這樣感覺的時候會讀古典詩,因為古典詩是在天地宇宙中間的,不是在一個小房間裡寫出來的。當然也不是所有古典詩都有這樣的境界,至少我們現在讀的經典基本都是。讀這樣的古典詩,可以重新喚醒我們和萬物之間本源性的聯繫。比如大家看到樹、水,不用過多解釋,你就可以直觀感覺到你的生命。這還是間接的,最好是走近大自然。我們現在不能經常過這樣的生活,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裡。不過,如果沒有覺知,就算住進大自然,住到輞川山莊那樣的地方,我們生命的頻率就會是那樣了嗎?很多人去了會覺得好無聊,(要問)有沒有網絡,信號怎麼樣。所以讀詩是調整身心、讓我們慢下來去感知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可以幫助我們活在當下。

分享嘉賓/三書、巴啞啞

整理撰文/張不退

編輯/西西

校對/劉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