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原來還可以這樣種

江蘇新聞廣播 發佈 2022-10-01T22:00:31.088394+00:00

江蘇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十分寶貴,卻創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總量平衡、口糧自給、調出有餘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農業科技的貢獻。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江蘇人多地少,耕地資源十分寶貴,卻創造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總量平衡、口糧自給、調出有餘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農業科技的貢獻。融媒體新聞行動《行走新時代魚米之鄉》系列綜述,今天聚焦:《藏糧於技 科技強農》。

農機上天入地,農業高產高效

揚州白鼠村村民王元來,承包了村裡的近千畝糧田。通過三農平台,他購買旋耕機2台,小飛機2台,插秧機3台等多種機械,從「下地種田」搖身一變成了「機器種田」。

「十幾年前,如果有人讓我種1000畝地,我想都不敢想!現在,我們從種到收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我們村里也經常組織我們種糧大戶出去培訓,參觀學習新的種植技術,還會介紹新的優良品種給我們。不學習就要落後!」

2021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整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11個百分點。

農業高產高效,良法、良田、良種,缺一不可。

在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宿城稻麥科技綜合示範基地里,廣袤的稻田豐收在望,這裡正在進行的是優質高產抗病粳稻新品種展示與篩選試驗。項目實施單位——江蘇瑞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夏中華告訴記者,企業成立十餘年來,先後有32個農作物新品種誕生:「我們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超過1000萬,占銷售收入的8%。現在,我們在淮北地區有幾個粳稻品種在生產推廣,新品種培育在糧食增產方面貢獻率大概是45%左右。」

過去十年,江蘇自主選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00多個,17個水稻品種被認定為超級稻,占全國總數的1/8。並推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保存各類種質資源近7萬份,占國家種質資源保有量的10%以上。

專家下地指導,農民全面發展

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第一推動力,離不開專家的科技創新,更有賴於廣大農民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農業科技創新才有意義。

作為農業科教大省,江蘇農業科技教育資源豐富、力量雄厚,全省擁有涉農科研院(所、校)70所,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和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30多個。

泰州靖江馬橋鎮,就與省農科院共同成立了「亞夫科技服務靖江工作站」、「果蔬產業研究院」,專家不僅下田指導,還能通過遠程提供技術服務,給當地農業發展解決了不少難題。泰州靖江市馬橋鎮副鎮長王建東:「我們遇到一些農產品方面問題的時候,如果本地解決不了,我們可以和省裡面的專家在線上進行互動,並且專家的手機上面也可以看到我們馬橋的監測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專家可以及時地給我們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江蘇實行「一村一名責任農技員」包村聯戶制度,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5萬多人次。

2021年,江蘇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較2012年提高7.7個百分點,農業智慧財產權創造指數達99.76%,一直位居全國省份第一。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近十年間,江蘇農林牧漁總產值從5200億元增加到8000多億元。

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任務更加艱巨。農業科技的內涵與外延也要不斷擴展。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洪武認為,未來不僅要繼續將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管理理念等引入農業,更要用科學的頭腦武裝農民朋友,科技手段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促進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新品種培育還是農業科技創新需要繼續努力的一個主要方向,我們要加強攻關,能培育出更加優質的、高產的、好吃的、綠色的新品種。在農業機械化方面,我們現在大宗作物全程機械化確實已經做得比較好,但在蔬菜、果蔬、園藝等方面,我們機械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我們還要通過科普產品的研發推廣,讓農民很好地掌握生產知識、生活知識,讓農民不僅科學生產,更能科學地生活。」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周洋 彭迪帆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省文明辦、省農業農村廳、省住建廳、省文旅廳共同主辦,省鄉村振興局、省農業科學院、省規劃設計集團、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合作承辦「行走新時代魚米之鄉」融媒體新聞行動!見證鄉村巨變 ,續寫奮鬥華章!

特別支持:中國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