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濟寧·我愛家鄉|老舊小區華麗轉身,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齊魯壹點 發佈 2022-10-04T03:22:10.000740+00:00

記者 易雪十年,是歷史年輪中的滄海一粟,但對於一座每天都在拔節生長的城市而言,可謂是一段滄海桑田的巨變史。而作為城市的「夾縫」地帶,一些老舊小區不僅影響城市的美觀,也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更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城中刺」。

記者 易雪

十年,是歷史年輪中的滄海一粟,但對於一座每天都在拔節生長的城市而言,可謂是一段滄海桑田的巨變史。而作為城市的「夾縫」地帶,一些老舊小區不僅影響城市的美觀,也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更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城中刺」。

連日來,記者回到曾經居住的濟寧市兗州區的「老家」,真切感受到昔日髒亂差的「老舊小區」正在華麗轉身,成為一道具有人間煙火氣息的「城中景」。

街區有特色

「老片區」留存煙火氣

作為土生土長的兗州人,位於兗州區酒仙橋街道的「老大街」是記者從小到大出門的「必經之路」。酒仙橋,為紀念唐朝大詩人李白而建。其中,在橋上還保留著一個特別的古碑——酒仙橋,這是記者當天重回童年記憶的首站。

位於兗州區東部的酒仙橋街道,在記者印象中,從每天早上就開始「人山人海」,隨處可見的商販、叫賣聲經常將本不寬敞的道路堵得嚴嚴實實,雖說這裡「煙火氣」十足,但也著實讓人也為其蓋上了「髒亂差」的帽子。

10月3日清晨,當記者步入街頭,孫家乾飯鍋、早點鋪、老槐樹牛肉店……規劃統一的紅色店鋪牌匾映入眼帘,寬敞的道路乾淨明亮,看著熟悉的店鋪,記憶中的「老大街」,滿滿的回憶撲面而來。這裡曾是兗州上世紀80年代建築最集中、規模最大、市井煙火味最濃郁的街區,可現如今更像是「老片區」與「新城市」的結合,讓人感到舒適又愜意。

「現在走進這裡,感覺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乾淨,以往因為人比較多,還有小攤小販,所以路邊難免有垃圾,而且還會有油煙味,現在乾淨了,光看著,心情都很會很好。」對於這裡的變化,住在附近常來這邊購買食物的孫敏敏表示。

「我們以『淨』字入手,規範化創建文明示範戶。不僅開展了『星級文明示範戶』的評選活動,更督促大傢伙做好門前三包、門內達標的要求,從而助推社區人居環境衛生改善提升。」酒仙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鍾煉介紹,為了把街巷建設成居民出行便捷、文化涵養提升的民生工程、滿意工程、惠民工程,街道通過標準化打造文明街巷,集中打造「紅色文化」主題牆,對沿街牆體進行立體式包裝,按照一街一景、一巷一特色規劃設計,讓「老片區」更有「煙火氣」。

舊貌換新顏

「老破小」變身「小清新」

記者的「老家」——東苑社區,位於酒仙橋街道,是一處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舊居民小區,前些年,也在遭遇「衰老」的煩惱。曾經記者喊著叔叔阿姨的居民們,變成了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而很多年輕人因為小區設施老舊等問題而紛紛離開。70歲的老居民王躍華和記者的父親是老朋友了,閒談之中,他有些感嘆:「過去,小區樓齡高、設施差,投訴、意見不斷,孩子們基本都搬走了,留下的都是我們這些老人。」

當記者這次又來到小區,卻很難看出老舊的影子:來回車輛在電動停車杆下有序進出,紅白相間的外立牆面、草木齊整、入口設計清新雅致,在門口志願執勤的居民熱情招呼,「歡迎來到東苑社區!」

漫步於小區樓宇之間,曾經居民樓前雜草叢生的空地變身為規整有序的停車位,樓宇之間纏繞的電線已然不見,修繕一新的紅色樓房絲毫看不出這是一個「老小區」。而小區一側的空地上也修建了兒童遊樂設施和老人休閒樂園,新建社區食堂、日間照料場所等更是成為了這裡的居民們最喜愛的地方。

「現在小區的變化太大了,我家孫女最喜歡周末的時候來爺爺奶奶家了,她還給我說,咱小區的環境甚至有點『小清新』的味道呢!」王躍華笑道。

「東苑社區通過拆除臨建、違建,整合低效存量用房,騰出部分建設用地。」酒仙橋街道東苑社區黨委書記張海波告訴記者,小區內的退休老人比較多,而社區內缺少老人就餐、居家養老、休閒健身等配套設施,工作人員通過開展調查摸底、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在充分徵求小區居民的改造意願的前提下,高標準打造出功能完備的「一政兩商多中心」黨群服務網絡,居民們不出社區便可以享受一站式辦事、購物、點餐、居家養老、休閒娛樂等,為他們打造出了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

「老」與「新」的融合

讓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每天吃完晚飯,我和你爸爸天天去咱們小區東邊的公園裡散散步,鍛鍊身體,別提多愜意了。」本來有些擔憂已經退休母親在老舊小區生活不便的記者,看到社區的變化後心中的擔憂也不復存在,反而更羨慕起他們現如今的居住環境了。

「不僅咱們小區,我聽說你姨媽家的小區今年也列入改造名單了。那天還給我打電話說,再也不用羨慕我們小區的環境了!」記者的姨媽家在兗州區蓮花小區,由於建成年代早,小區設施陳舊老化、功能配套不全等問題,讓居民們一度「嫌棄」。

今年,兗州區將蓮花小區納入改造範圍。改造項目包括新建綠化帶及公共娛樂設施,改造雨水、污水管網,改建停車場等15項基礎類項目、11項提升類項目和5項完善類項目,全面提升小區基礎設施和環境品質。「改造的同時,我們還融入了傳承文化,把蓮花的形象融入小區的改造過程中,讓這裡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兗州區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辦公室工作人員李曉曉介紹。

其實,東苑社區、蓮花小區的改造也僅僅只是兗州區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把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真正打造一批讓老百姓滿意,讓老百姓得實惠,真正提升群眾滿意度、群眾幸福感的重點工程。」兗州區住建局老舊小區改造辦公室主任尚繼鵬表示,為持續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打造百姓宜居環境,兗州區聚力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今年以來,兗州區著力推進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共實施22個項目,涉及34.7萬平方米,惠及居民4422戶。

近十年來,一棟棟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宛如長龍縱橫支撐起城市脈絡,一座座公園綠地繪製出美麗宜居城市的氛圍,但老城區的發展與建設又該何去何從?在記者眼中,老舊小區的改造便是折射老城區更新的最好窗口。如何將老城區與城市建設更好融合,打造一座品質、宜居的魅力之城,不僅是考驗一座城市在踏步前進中的決心與舉措,更是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坎兒上,為他們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