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王城作坊 戰國王陵 曾侯墓 從遺址看王子朝奔楚技術傳播

四合院藝術館 發佈 2022-10-04T10:08:21.458526+00:00

王子朝奔楚,不但帶走了象徵國家權力的禮器和典籍,而且帶走了王室的百工。王子朝奔楚一方面造成華夏核心文明的南播,另一方面造成政治格局的變遷及技術的大交流。

王子朝奔楚,不但帶走了象徵國家權力的禮器和典籍,而且帶走了王室的百工。王子朝奔楚一方面造成華夏核心文明的南播,另一方面造成政治格局的變遷及技術的大交流。那麼,這種格局及技術交流究竟起到什麼作用?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春秋王城及作坊區的發現

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21世紀初期50年的考古發掘中,洛陽西工春秋王城中東北部出土了大量的春秋和戰國墓葬,其中包括春秋王陵和戰國西周國國君墓。另外,在王城西南隅還發現有宮殿遺址和糧窖。除此之外,在王城的中北部發現了作坊區。出土的文物遺蹟包括:銅、鐵、玉、石、骨、蚌、陶、玻璃、瑪瑙、料器等。其中銅、鐵器種類有禮器、車馬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石器有石圭等;陶器包含建築材料、生活用品和制陶和燒陶工具。

遺址區西北隅出土的遺物主要是陶器,陶器可分為建築材料、生活用品、制陶與燒陶工具三類。其中建築材料主要有板瓦、筒瓦、瓦當、瓦釘等;生活用品數量很多,主要有罐、盆、瓮、豆、壺等;制陶和燒陶工具數量較少,主要有陶拍、陶墊拍、陶范、陶支墊等。

對於春秋王城遺址,考古專家認為,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對真實了解和掌握東周歷史以及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為研究周代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實際上,從出土文物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當時王城之內的百工職業門類。

筆者以為,春秋王城遺址的出土文物大都是戰國時期的遺物,而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它很難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體及整體面貌。這是因為,春秋王城大約建於周莊王、或惠王時期,在王城中安葬的周王有襄王、頃王、匡王、定王和簡王,這些王只有車馬坑出現,陪葬物發現不多見,作坊遺蹟較少。至於其它的出土文物,則主要是在戰國時期。

公元前520年四月,周景王駕崩,六月十一日安葬景王。接下來,喪失官職的舊官和工匠在王子朝及其追隨者的帶領下發生暴亂。四年後王子朝及其追隨者(包括百工)奔楚。王子朝奔楚後,周敬王遷都狄泉(今金村)。八十年後(公元前440年)春秋王城成為西周國、和東周國的國都,再七十年後(公元前370年)西周國、東周國分裂,東周國遷到鞏地(今鞏義)。之後直至周赧王時春秋王城一直是西周國的都城。由此可以看出,自從王子朝奔楚後,春秋王城的地位一落千丈。從出土文物以及作坊遺物來看,在長達二、三百年之內,王城是衰落的。儘管出土了銅、鐵、玉、石、骨、蚌、陶、玻璃、瑪瑙、料器等,雖然手工業的門類不少,但檔次一般。

二、戰國王城出土文物

王子朝奔楚後,由於幾經攻伐王城被毀,周敬王將王城遷到了狄泉(今金村漢魏故城遺址)。周敬王並沒有葬在金村。按照史書劃分,周元王在位時,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周元王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周元王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越國的北擴使得當時較發達的青銅製作技術開始向北方傳輸。

自周元王之後至周赧王,戰國有11位王(除周赧王之外)都葬在了金村王陵區。20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金村大墓被盜掘,出土大量的精美文物。這些文物後來都散落在多個國家博物館。可以看出,當初王子朝帶走了部分王室工匠,南北青銅製作技術的加快交流。特別是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戰爭促進了兵工及技術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其它技術隨之發展。特別是鐵器出現和技術的成熟,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鐵工具遠比銅工具鋒利,據研究我國的冶鐵術發明於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冶鐵術對提高生產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春秋王城的戰國遺址出土的文物遺物中有玻璃出現,這是一種新型材料的出現。可見當時已經有了玻璃製造業。玻璃是一種非晶態物質。按照現代物理學常識晶體都有固定的熔點,比如金屬純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一旦達到這個溫度,晶體的內部分子結構發生變化,純銅即由固態轉變成液態。玻璃與此不同,沒有一個固定的熔點,只有一個使其形態發生變化的溫度範圍——隨著溫度不斷上升,固態狀的玻璃會變得越來越黏稠,直至成為一種液態。在整個轉化過程中,玻璃內部的分子結構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所以,玻璃是這種材料的一種狀態,可以說是物質在固態、液態、氣態之外的第四態。

或許有人以為,玻璃和塑料一樣,是近現代才發明製造的一種時新材料,實則不然,玻璃是人類最早發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介於青銅器和鐵器之間。從世界範圍來看,最早的玻璃製品發現於四千餘年的兩河流域。在我們國家玻璃製品出現在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它是僅限於王室之中,可以說當時玻璃製品比美玉還要珍貴!

三、從曾隨侯墓出土文物看技術南遷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文峰塔擂鼓墩發現了一處古墓葬群,考古人員對其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同時出土文物還有大量兵器、樂器、鑄造精良的漆器、青銅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出土的文字材料表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從楚惠王送給他的一件青銅鎛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自從擂鼓台墓葬考古發掘之後的三十多年中,隨著對西周初期到戰國中期的曾侯墓葬群的考古研究,通過對跨越700多年歷史出土的系列青銅器銘文的解讀,困擾學術界三、四十年的曾國、隨國「曾隨之謎」最終被破解: 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

曾國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括)。此曾國與存在於夏商周時代的山東姒姓曾("繒"或"鄫)國是兩個國家。此姬姓曾國即為史書中的姬姓隨國,曾隨實為一國兩名,曾是封地、國名,隨是國都。

從西周初開始700多年歷史的隨國國君的墓地先後有葉家山墓地、郭家廟墓地、蘇家壟墓群、文峰塔墓地。面對跨越700多年歷史出土的曾侯系列文物:曾侯犺彝、曾侯諫鼎、曾侯璵編鐘、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隨大司馬戈、四龍曾徽、龍鳳玉佩等大量國寶,或氣勢恢宏,或巧奪天工,使人們不禁想像:在三千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華夏先祖們曾創造了怎樣輝煌的禮樂文明?

考古證實,文峰塔墓地埋葬有曾侯乙祖孫三代。實際上,仔細觀察發現,文峰塔曾侯墓地突然陪葬品大量出現並且規模品質等級頂流。特別是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驚罕世人。隨著王子朝奔楚之謎的不斷揭秘,逐步發現,王子朝奔楚時帶走了不少失業的王室工匠。王子朝被殺後,忠實追隨王子朝的南宮嚚成為核心人物,南宮嚚與曾國同源同宗,極有可能是這些人馬同曾國融為一體,進一步增強了曾國的實力。特別是那些王室的百工融入曾國後,大大提高了曾國的技術水平。所以,從曾侯乙祖孫三代開始青銅製作技術及其它工藝製作技術大大提高。

另外,南陽石橋不見冢北有雙龍廟,傳說是祭祀王子朝母親,那裡可能是王子朝母親的墓葬。王子朝的母親有可能出自曾國(或楚國)王室。據年代檢測,雙龍廟最早的遺蹟與王子朝年代基本一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