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事戰略家和政治家的戴高樂

渝川讀書 發佈 2022-10-05T21:07:49.812821+00:00

邱吉爾領導下的英國政府,當時選擇支持自由法國,支持戴高樂,其主要目的是儘可能爭取法國的殖民地以及外駐部隊不要自然而然地延展為納粹德國的附庸。

所評圖書:

書名:《戴高樂:軍人政治家的肖像》

作者:(法)讓-保羅·寬泰

譯者:盧夢雪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1940年6月,戴高樂宣布自己為自由法國的領導人,並宣布他領導的這個組織將繼續與納粹作戰。

邱吉爾領導下的英國政府,當時選擇支持自由法國,支持戴高樂,其主要目的是儘可能爭取法國的殖民地以及外駐部隊不要自然而然地延展為納粹德國的附庸。事實上,英國政府當時並未播出戴高樂在6月18日的廣播講話,而是繼續致力於與法國的看守政府的溝通。當法國的看守政府答應了德國人的條件,徹底投降,「備胎」戴高樂才被扶持為英國人支持的正選。

但在當時,比較麻煩的的一點是,戴高樂只是准將。而無論在維希政府,還是法屬殖民地,以及撤退到英國的部分法國部隊,都有很多資歷和軍銜高於戴高樂的將帥。

這也確證了戴高樂的非凡之處。法國歷史學家、二戰史研究專家讓·保羅·寬泰在其所著的《戴高樂:軍人政治家的肖像》一書中談到,自由法國組織很快就掌握了法國在非洲的部分殖民地,雖然這些殖民地地廣人稀,能夠被自由法國組織調動運用的人力很少。


但他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整合任務,讓法國的殘存抵抗力量成為了法國這個國家作為大國的代表,從而在戰爭結束時能夠與美國、英國、中國和蘇聯並列為勝戰的五大國之一。

如《戴高樂:軍人政治家的肖像》書中所述,戴高樂二戰期間,與美國、英國展開了艱難的博弈。美英當然將(自由)法國視為盟友,但也絕不放棄對法國傳統勢力、影響力的削弱。而英國毫無條件地追隨美國,則使得自由法國組織在很多問題上的行動空間被大大壓縮。

戴高樂成功地集合了包括法共在內的法國中左翼陣線的各種力量,與蘇聯展開合作。這也引起了英國的猜忌。但無論如何,戴高樂與美國、英國、蘇聯的合作,使得自由法國組織建立起頗為可觀的武裝,最終在解放巴黎的戰役中,與盟軍一起入城。

《戴高樂:軍人政治家的肖像》書中也指出,儘管邱吉爾並不喜歡戴高樂,作為英國領導人也發自本能地削弱法國,卻仍然力主法國在德國管治委員會中贏得席位,在德國獲得了一個占領區。相較而言,因為獲得了蘇聯的援助,戴高樂一度以為自己贏得了史達林的友誼,但後者對之十分冷淡。

戴高樂之於法國的另一大貢獻,是在冷戰時期更為完整地發展了戴高樂主義,也就是儘管法國不可避免會劃入美國(北約)陣營,但絕不像英國那樣做一個對美國亦步亦趨的追隨者、吹捧者。而且,戴高樂很具遠見地力推戰後的法德和解,甚至樂於回應法德完全聯合的遠期前景。

法國在二戰期間的悲慘命運,其實曾有機會得以倖免。戴高樂作為基層軍官在一戰時,曾遭德軍俘虜。這是他畢生的巨大恥辱。但他沒有要像希特勒那樣,因為曾深陷絕望而走向極端主義,而是相當冷靜地對戰爭作為政治的功能延伸,以及軍事戰略、戰術等問題進行了思考。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戴高樂相當系統地學習了德國的軍事理論思想,尤其是一戰後一些新式武器投用後,德國戰略家的研究作品。正是藉助於此,戴高樂幾乎與德國的政界、軍界精英,一道洞悉了德國二戰期間在西線戰場上的戰術取向,那就是放大法國沿用一戰及之前的軍事思想的缺陷所在,繞開法軍重兵布防的馬奇諾防線,以裝甲機動部隊快速迫降法國。


但戴高樂人微言輕。雖然他不斷建言法國應當儘快更新軍事思想,應當加快組建行動有效的裝甲部隊,但是曾經多次提攜他的貝當元帥,以及政界、軍界的其他高層人物,對於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奇思妙想並不「感冒」。法蘭西失去了最為關鍵的自救機會。

1940年6月,在法國已經輸掉戰爭的情況下,戴高樂開啟了其人生中最為驚險的一次任性,一次冒險。他將與他的老上級、恩師貝當對決,爭奪法國的代表權,並最終贏得了競賽。

24年後,他又「任性」了一回:在西方陣營還普遍敵視新中國的情況下,戴高樂力推法國與我國建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