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賣報歌、雙色LED燈泡……這部木偶音樂劇吸引眼球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10-10T20:10:19.792728+00:00

10月9日,以解放戰爭時期的上海報童為藝術創作對象的木偶音樂劇《報童之聲》在仙樂斯木偶演展中心舉行研討會。該劇自去年7月在上海首演以來,受到廣泛關注。

10月9日,以解放戰爭時期的上海報童為藝術創作對象的木偶音樂劇《報童之聲》在仙樂斯木偶演展中心舉行研討會。該劇自去年7月在上海首演以來,受到廣泛關注。

評論家毛時安認為,《報童之聲》是一部具有濃郁上海地方特色的紅色題材作品,聚焦小報童,讓報童在上海解放前夕的地下鬥爭事跡得到充分表現,尤其是從中發掘了兒童友愛、互助、嚮往光明的品質,「像劇中南瓜這樣的流浪兒身上的江湖氣和傳奇性,對現代的孩子來說具有新鮮感,戲劇衝突抓人眼球。該劇在藝術上充分發揮了海派木偶勇於創新突破的特色,第一次將3D列印技術運用於木偶表演,讓木偶的形象更易於孩子接受,同時運用了《賣報歌》等音樂元素,充滿童趣。」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副總裁喻榮軍在演出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呈現。這是一部木偶劇,同時也是一部音樂劇,「木偶演繹手法豐富多樣,既有杖頭木偶,又有挑杆木偶和背包木偶,還有皮影、光影等,結合木偶的特點突破了傳統木偶劇的演繹方式,深受孩子喜愛。木偶與演員的歌舞表現十分自然,生動地講述了歷史。」

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劉明厚看來,《報童之聲》體現了上海木偶劇團一向秉持對小觀眾負責、製作精品力作的態度,「人偶同台,以木偶為主體,歌唱為主要表現手段,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審美享受。將近90分鐘的演出,無一小觀眾退場或坐不住而喧鬧,足以證明這部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觀演後劇場旁還為觀眾提供了木偶的操作體驗,這是該劇演出之外帶給大家的收穫。」

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透露,《報童之聲》選題之初就將視野放在上海本土,通過走訪報童小學汲取感人故事,「故事好看是根本,形式上的多變和新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劇組在木偶製作、樣式、表演形式上都找到了突破點——用載歌載舞的表現方式抓住小觀眾的注意力;用3D列印技術讓木偶形象變得真實細膩,同時又保留了傳統非遺的精髓操偶方式和制偶工藝,用科技的力量給傳統的手工藝做了加法。劇中首次運用背包木偶,還有一些特別的機關,比如雙色LED燈泡、可以翻折的衣服等,更好地表現角色的特性。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報童之聲》主創表示,此次研討會增加大家進一步打磨優秀劇目的決心,秉承精益求精、打造藝術精品的態度,上海木偶劇團將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海派木偶作品,為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貢獻自己的力量。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來源:作者:諸葛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