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少了美國TPP被改名為CPTPP,並在日本主導下繼續走下去?

有雞大米 發佈 2022-10-11T08:17:19.942837+00:00

如果把以前的群比作協會,那麼CPTPP就相當於黑社會,入了群就得遵守各種條條框框,不聽話分分鐘把你開除,不過好處也大大的,群里都是一家人,互相做買賣給的都是成本價。

CPTPP本質跟之前的世貿組織、我們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一樣,都是群,只不過這個群比之前的任何一個組織上都要更嚴密。如果把以前的群比作協會,那麼CPTPP就相當於黑社會,入了群就得遵守各種條條框框,不聽話分分鐘把你開除,不過好處也大大的,群里都是一家人,互相做買賣給的都是成本價。

所以要把CPTPP說清楚,咱們還得先從建群這事說起。

一、加入世貿組織

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亞非都被打了個稀爛,盤盤碗碗碎了一地,英法雖然是戰勝國也弄了個鼻青臉腫。美國倒是撿了便宜,不過也被德日這個瘋勁嚇了一跳。

所以當時大家就達成一個共識,這種群架還是少打為妙。怎麼避免呢?英美說要不我們建個群吧,以後張三李四有了矛盾,先在群里說,由五大群主替你們裁決,誰不服大夥就往死里揍他,這樣就避免了張三李四到處叫人,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把大夥都拖下水。這個群就是聯合國。

後來有擅於思考的小夥伴又琢磨了,光拉架不行,咱得從源頭上找原因。張三李四為什麼打架?還不是做買賣那點事,李四不讓張三在自己家門口擺攤,張三把黃豆捂在自己家裡不賣,李四家的豆腐店眼看就要關門,那只能是干一仗了。原因找到了,那就再建一個群,給大家立做生意的規矩,有了糾紛,先在群里解決,避免互相打貿易戰,最後兩敗俱傷。這個群就是關貿總協定,也就是世貿組織的前身。

我這個不是瞎說,二戰爆發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經濟危機,1929年從美國開始,後來蔓延到歐洲,典型問題就是生產過剩,所以大家都想把自己家東西賣給鄰居,也都不想讓鄰居把東西賣自己家來。這麼一來,貿易保護就出來了,大家都提高關稅,各種搞脫鉤,越脫日子越不好過,越不好過越脫,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最後大家一起掉坑裡。嚴重的時候,美國甚至不管不顧,瘋狂往蘇聯和德國投產能,蘇德後來整出那麼大場面,背後的戰爭機器少不了美國的貢獻。二戰的兩個罪魁禍首德日的暴走也跟經濟危機強相關,德國和日本都缺資源和市場,但是這兩個資源都在老流氓英美法瓜分完了,經濟危機一來,大家各顧各的,就沒人管德日的死活了,逼的這兩二貨破釜沉舟,把大家一起帶溝里。

所以關貿總協定主要是為了解決貿易保護問題,一開始組織還比較分散,條條框框沒那麼多,群里不定期開會,討論下群規什麼的,整體上風平浪靜。轉眼到了80年代,日本德國經濟強勢崛起,日本的汽車家電半導體橫掃美國市場。眼看局勢有點失控,美國趕緊拉上歐洲日本,說內什麼,現在有了新情況,咱們開個會,把群規重新定一下。

從1986年開始,關貿總協定開始第八輪談判,這一次一直持續了八年,到1994年達成協議,參加國也變成了120多個,也就是著名的烏拉圭回合。這次談完,增加了許多協議,關稅也明確了很多具體指標,相對於之前的「指導」「參考」等字眼,這次是真刀實槍落在實處。所以大夥一商量,既然組織越來越龐大,規矩也越來越多,再叫「協定」就不合適了,咱們改個名吧,於是1994年世貿組織成立了。

無論是關貿總協定還是世貿組織,核心就是關稅減免問題。世貿組織當時還比較人性化,因為參加國也多嘛,所以規則上做了很多適配。比如關稅的額度就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實力弱,之前沒吃上肉,後發追趕,容許你把關稅調高一點,適當保護本國的工業。這一點比現在動輒大家一起零關稅的各種自貿組織,還是靈活很多。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我國一直要在國際上說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了吧,誰喊我們發達跟誰急,倒不是東方人謙虛,主要是有真金白銀的利益在裡面。

不過關貿總協定從一開始就有個基礎,就是參加國必須是市場經濟,因為西方受亞當斯密影響比較大,崇尚自由貿易,如果大家一起玩,那就得各憑本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沒問題,但是你要是喊本國政府幫忙,那就壞了規矩。他們覺得如果國家調動資源,利用舉國體制,很容易干翻其它國家那些自然生長的公司,形成壟斷。

所以世貿組織的原則就是公司之間自由競爭,關稅的事大家商量著來,但是國家不能干預。

有這個規矩,大部分的社會主義國家就被排斥在世貿組織之外,我國也不例外(這個地方要敲黑板,這是我國後來進入各類經濟組織的最重要的障礙)。

既然歧視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國家只能走另外一條路。

冷戰時期蘇聯是社會主義老大哥,信奉全世界工人階級是一家人嘛,所以蘇聯也就拿出來了老大哥的樣子,說一家人還分什麼你我,咱們分分工,你們家的事我一塊給你計劃了,張三家氣候好,你們就負責種地,李四家生產拖拉機,王五麻子搞定化肥,老大哥統一安排銷售,原材料啥的咱們也統籌安排。好處是少了交易成本,統購統銷嘛,廣告費啥的都省了,毛病就是各個國家都給練廢了,因為只要聽話幹活就行了,反正是大鍋飯,自己根本沒有上進的動力。

所以後來蘇聯一倒,社會主義大家庭就散了,原來工作都是老大哥給安排,老大哥沒了,大夥就沒了方向。而且原來各國的工業都高度專業化,沒了經互會,你生產的東西沒人買,標準又跟西方不統一,那只能爛自己手裡了。所以蘇聯解體後,東歐那些國家過的一個比一個慘。

包括朝鮮也是一樣,現在朝鮮窮的吃不上飯,但是冷戰時期,朝鮮農業非常發達,機械化耕地那是常規操作,化肥什麼的管夠,村里早早就通了電,日子過的相當滋潤。因為他在亞洲頂在冷戰的最前沿,所以蘇聯一直給他輸血,目的把朝鮮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給隔壁的韓國看。所以那個時候不是朝鮮人往韓國跑,而是大批韓國人越境跑到北韓,希望過上奢靡的社會主義生活。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無論是關貿總協定還是經互會,其實質都是為了平衡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壓低交易成本,本質上還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建群的目的就是在群內合理配置資源,只不過世貿組織的原則是國家少干預,企業之間自由競爭,讓市場來配置資源,最後達到全球分工的目的;經互會簡單粗暴,老大哥一人說了算,資源和分工統籌考慮,你們只管幹活。核心還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延續。

我國開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屬於誰都不待見的,因為走的是獨立自主的道路嘛,美蘇誰都不靠,所以世貿組織和經互會我們都沒參加。70年代後期我們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為了搞經濟,開始學習西方,整個產業鏈也開始往西方靠攏,迫切需要融入西方的貿易體系中。

所以從1986年開始我們就積極謀求加入世貿組織。

事實上當時不加入也不行了,因為沒在群里我們吃了很多虧。

比如紡織品是我們國家強項,但是歐洲人為了保護自己紡織業,強制給我國分配了配額,你往我這賣衣服,每年有上限,超過這個上限大門就關上了。

而且動不動就拿反傾銷說事。歐美對傾銷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產品有個標準價格,一般就是在本國的銷售價,如果你在國外的售價低於標準價,那就是在傾銷,就要罰你,具體方法就是徵收傾銷稅,相當於名正言順的設置了貿易壁壘。本來這個規則也還算合理,但是詭異的是人家有例外條款,如果你是非市場經濟,那你的國內價格沒有參考價值,應該由其它市場經濟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定位標準價,這裡面操作的空間就大了,基本上我說你傾銷就是傾銷,還不接受反駁,你要投訴,人家就說你沒在群里,不用跟你解釋細節。

投資也進不來。當時國門剛剛打開,西方人紅色中國宣傳了幾十年,大家莫名的都覺得中國有種神秘感,那個時候來中國看看就算是膽子大的了,誰敢把錢投到內地。

所以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外資主要來自於港台商人,這些人大部分是福建廣東那邊下南洋的老華僑,有家國情懷,願意為家鄉做點事,所以積極回來投資。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改革開放首先從東南沿海開始的原因,那些華僑的祖籍在這兒,所以資金首先在東南沿海落地。

即便如此,走出第一步也很難,比如李嘉誠,當年領導人把他請來,待為上賓,希望他能帶頭為家鄉做點事,不過老李轉了一圈回去,再沒下文了。倒是霍英東一如既往的支持祖國,開放的大門一打開,他就帶著資金進來投資,後來霍英東去世,身上蓋著國旗,那不是沒有原因的。

那個時候很多項目需要大量啟動資金,但是你不在群里,東西賣不出去,人家想投資也進不來,手裡沒有外匯,空有一身力氣使不出來。

如果進了群就不一樣了,相當於經過大家認證,有群規保護,人家投資也就沒那麼多顧慮了。

而且進了群,咱們就是群友了。以前有不地道的經常私聊噁心我們(比如反傾銷),現在不行了,有事大家就在群里說,群有群規,你做事不講究大家都看著。實在不行還可以找群主申訴(世貿組織有一個裁決機構,18年美國跟我們打貿易戰,我們提出申訴,兩次都判我們贏,美國耍賴皮,頂著不承認)。

還有個好處就是自動享受最惠國待遇。很多人覺得最惠國待遇沒什麼,美國給世界上100多個國家都是最惠國待遇,這「最惠「是不是有點廉價?

怎麼說呢,你要從字面理解,確實也是這個意思,但實際上最惠國待遇體現的是公平原則,非常重要,要不然我國也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很長時間。比如說大家都在群里,美國澳大利亞關係好,穿一條褲子,美國就找澳大利亞商量,你那鐵礦石便宜點給我吧,群里賣500,你給我打個八折。澳大利亞說老大你說了算,我300賣給你。這時候中國就可以薅住澳大利亞的領子,不行,按照最惠國原則,你賣美國300,賣我也得300。

大家看到沒有,最惠國的意思是,你給別人的優惠,必須共享給群里其它的群友,體現的是大家公平的原則,有最惠國待遇,別人不能為你單獨設置貿易壁壘。

好處這麼多,我們自然是很積極,從1986年開始就申請入群。但是過程非常的不順利,一直到2001年才審批通過,中間各種談判,人都換了好幾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