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被炸、跨海大橋被炸!歐洲快被美國吸乾了

大貓財經 發佈 2022-10-11T17:44:14.008700+00:00

為了占據這個扼守黑海的戰略要衝,沙俄先後跟英國、法國和奧斯曼帝國打了好幾場惡仗。剛一到手,普京就立刻想方設法湊了37億美元,直接修了座公、鐵路兩用的跨海大橋。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對俄羅斯來說,克里米亞半島是萬萬不能被捨棄的。


為了占據這個扼守黑海的戰略要衝,沙俄先後跟英國、法國和奧斯曼帝國打了好幾場惡仗。好不容易在二戰後實現了對半島的徹底掌控,結果又被赫魯雪夫慷慨地送給了烏克蘭。


一直等到2014年,風光不再的俄羅斯才借公投把半島重新收入麾下。剛一到手,普京就立刻想方設法湊了37億美元,直接修了座公、鐵路兩用的跨海大橋。


大橋的日通行能力為4萬輛汽車、47對列車,列車年載貨量可達1300萬噸,年載客量高達1400萬人次,真正地把克里米亞半島和俄羅斯連在了一起。



等到了俄烏衝突爆發後,這座大橋更是成了南線俄軍重要的補給通道。幾個月以來,源源不斷的裝備和物資通過大橋運送至克里米亞半島,緊接著再送到各個作戰單元中。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上上下下都將大橋視為「逆鱗」。


局勢陷入膠著後,梅德韋傑夫更是對烏克蘭方面發出了信誓旦旦的警告:


一旦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真正的末日審判就會降臨。


可狠話剛說完沒多久,有人就對大橋動手了。


就在10月8日下午,橫跨刻赤海峽兩岸的克里米亞大橋發生了爆炸。劇烈的衝擊不僅把橋面炸成了數截,還引爆了一列滿載的油罐列車,讓大橋中段陷入了熊熊烈火之中。



整件事情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事後烏克蘭方面的態度。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烏克蘭安全局發言人對此諱莫如深;可一轉眼,他們就跑到社交媒體上發了條興高采烈的狀態,還專門配上了一句舍甫琴科的詩:「天亮了,大橋美好地燃燒著」。


相比之下,另一撥人的表態就更加直接。烏克蘭總統辦公室直接通過媒體放話:

「克里米亞大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俄羅斯的占領將被全部驅除」。


考慮到俄羅斯部隊近期的糟糕狀況,這話還真不是危言聳聽。


由於在補給、人員方面捉襟見肘,俄羅斯已經在東北方向先後丟掉了哈爾科夫、依久姆、紅利曼等重要位置。更尷尬的是,這時候網上偏偏還流傳出各種倒賣俄軍冬裝的小道消息。


在碩果僅存的南線戰場,赫爾松方面依靠克里米亞大橋的便利條件才堪堪撐住了脆弱的展現。現在大橋突然被炸塌一半,悲觀的氣氛直接帶崩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房價。


從這個角度來看,烏克蘭絕對是此次事件中的直接受益者。不過想要在俄羅斯的控制範圍內炸掉一座跨海大橋,顯然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自從烏克蘭方面威脅要用歐美支援的裝備炸橋後,俄羅斯就提升了大橋的安保級別。為此,他們特地安排了包括水底蛙人海豚、天上飛機和岸邊雷達在內的20道保護,看起來相當唬人。


這倒不是說特種部隊就滲透不進來,只是考慮到單兵攜帶的炸藥當量,顯然沒法達到預期效果。


更絕的是,克里米亞方面甚至在橋頭安了套名為ST-6035的檢查系統,專門對過往車輛進行細緻的掃描。等到掃描之後,他們還會有專門的人負責對車輛內部進行抽檢,幾乎沒有遺漏的地方。


根據事後放出的監控錄像來看,爆炸時處於中心位置的那輛卡車就被安檢人員專門抽插過。從這個角度來看,之前媒體猜測的橋上汽車炸彈顯然不是襲擊的真正方式。


假如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不行,那剩下的就是天上飛的了。


有網友專門找來了爆炸時大橋上的一段監控錄像。在修改飽和度、放慢視頻速度一幀一幀比較後,他們發現爆炸的爆點似乎在橋面的側上方。



考慮到精準的起爆位置、爆炸後衝擊波的方向以及橋面被掀翻的程度,有人最終推斷——這應該是一枚有精確制導能力、且裝藥量在一噸以上的飛彈。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又有誰能在這個時候,對這麼重要的目標,實施這麼精確的遠程打擊呢?


現在有這個能力、又有這個動機的國家,大家都知道是誰。


如今的俄烏衝突,說得好聽一點是斯拉夫民族的內部傾軋;說得難聽一點,只不過就是一場形式比較獨特的代理人戰爭。


既然代理人都親自下場了,幕後老闆出點力不是理所應當的麼?


比如在馬里烏波爾被俄軍占領後,他們就在那座地下堡壘中發現了不少能直接連接馬斯克「星鏈」的通信設備。這不僅能幫被圍烏軍聯絡後方總部,更能進一步獲取重要的戰場情報。



等到美國援助的海馬斯火箭炮投入使用後,烏軍的情報優勢又被進一步放大。同樣是機械化突擊,俄羅斯坦克裝甲車遍地遺棄,烏克蘭反倒能一邊高強度戰術穿插、一邊實現既定戰役目標。


再配上包括GPS、星鏈在內的數據支持,無人機和火箭彈就有了針對重要目標的精確打擊能力,四捨五入等於微縮版的巡航飛彈,這才有了俄軍高級軍官開會被炸、莫斯科號被擊沉的「碩大戰果」。


除了戰術層面的支援外,戰略意義上的「幫助」更是必不可少。


早在開戰初期,德法高層對俄態度曖昧、舉棋不定,差點就化身二戰前的張伯倫來;恰恰是美國率先牽頭實施了對俄的一系列強硬制裁,並將全歐綁上了「政治正確」的戰車。


該給錢給錢,該給裝備給裝備,至於輿論戰更是打的不亦樂乎。


但沒多久,歐洲發現,好像自己才是那個代價。


能源價格玩命漲,畢竟以前40%都靠俄羅斯,現在俄羅斯的能源沒了,夏天高溫,歐洲直接熱死幾千人,物價高漲,普通家庭一個月電費一萬多,發達國家的老百姓也消費不起啊,夏天剛過,冬天可咋辦?


過冬的天然氣顯然是不夠的,即便從中國採購足夠多的電褥子,那也得用得起電啊!


指望美國吧,一船船的天然氣倒是往過運,但那價格也是堅挺的厲害。


眼看著凜冬將至,歐洲在通脹重壓下有同俄羅斯「媾和」的跡象,這關鍵點上,那個事關能源供應、被稱為歐洲冬季命門的北溪管道就恰到好處地被徹底損毀。


你說這是意外嗎?當然不是了。


北溪管線的具體位置屬於機密,不僅難找、而且很深,關鍵還處於北約的重重監視之下,一般的恐怖分子根本摸不到管道的邊。


其次,北溪管線由高強度的鋼材建造,而且為了防止各種意外誤傷在最外面有一層很厚的鋼筋砼,相當於又披上了一層裝甲。因此德國直接說了,事故原因是一場500公斤TNT當量的爆炸。


最讓人拍案叫絕的是,美軍早先不僅曾在事故地點附近舉行過軍演、海底測繪和水下爆破演練,甚至還在管道泄漏後多次派偵察機飛越事故地點上方空域,至於理由,當然是執行日常任務。


美國這麼幹,打擊俄羅斯肯定是直接目的。


這倆大國屬於三觀不合,冷戰時期的對峙就不說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蹶不振,普京第一次見柯林頓,甚至提出了加入北約的的話題,但柯林頓顧左右而言他,等911之後,第一個給布希打電話的不是大英帝國,而是普京。


有一陣普京和小布希好得跟拜把兄弟似的,但即便如此,俄羅斯想換個活法還是基本沒戲,始終是美國的頭號假想敵。


二戰後歐洲成了美國小弟,唯馬首是瞻,但是最近這十來年,這個小弟越來越不聽話,尤其是德國的前總理默克爾,時不時的就懟懟美國,為了自身利益,默克爾還和俄羅斯搞能源合作,北溪管道就是默克爾大力推動的結果。


歐俄的能源聯盟日益緊密,俄羅斯希望依靠能源重複斯拉夫人的榮光,這顯然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北溪被炸,克里米亞大橋被炸,讓歐俄能源脫鉤的意圖十分明顯。


把歐洲拉到自己身邊,繼續孤立打擊俄羅斯,這麼一來,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呢?


還是美國。


前段時間,歐洲的製造業被能源危機搞得十分難受,電價漲了好多倍,怎麼開工?於是很多老闆就想著換地方辦廠。


搬去中國吧,不現實,搬到印度吧,印度政府天天罰錢,就是個無底洞,搬到東南亞吧,容量不夠,非洲、南美就更不用考慮了。


恰好這時候,美國不失時機地公布了《通脹削減法案》和包括綠色能源和製造業補貼在內的各種優惠政策,其中的吸引力自不必說。


同文同種+能源價格優勢,換你是歐洲老闆該怎麼做?當然是乖乖就範了。


就這幾個月,僅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前往投資擴展業務,其中包括漢莎航空、西門子、阿爾迪和費森尤斯,這4家公司已經投資了近3億美元。


除此之外,荷蘭的氨、氮產品製造商宣布將在美國得州擴建一家氨氣工廠;盧森堡鋼鐵巨頭安塞樂米塔爾鋼鐵集團表示有意擴建美國得州工廠。


至於德國的大眾、拜耳和巴斯夫這些老牌大巨頭,更是在未來制定了增加北美投資的詳細計劃;對這個級別的跨國企業來說,更可控的預期和更穩定的供應鏈才是最值得關注的東西。


美國人除了覬覦老歐洲的優質製造業外,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


自從美聯儲懾於通脹壓力被迫開啟加息周期,華爾街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全球資本進一步向美國回流,以支撐起居高不下的資產價格,支撐起空中樓閣的繁榮泡沫。


現在美國有31萬億債務,每年光利息就有數千億美元之多,遠超美國的GDP,這麼大的債務,光靠斯里蘭卡、阿根廷這樣的小國顯然填不飽華爾街日益增長的胃口,就算再把日本、韓國這兩個金融不設防的發達國家加在一起也不太夠看。


亞洲正在僵持、中東越來越不聽話,滿世界看來看去,也就只有足夠富裕、足夠發達、恰恰又被美國駐軍的歐洲可以擔起這個重擔了。


不把俄羅斯逼到絕路,普京就有和歐洲和談的風險;一旦停戰,歐洲就會從被砸爛的恐懼中恢復,到時候資本怎麼出逃?


一石倆鳥,美國這招已經玩得很溜了,至於歐洲小弟的苦難,他又怎麼會顧得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