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何如此荒誕

渾水報告 發佈 2022-10-13T03:02:41.440746+00:00

文章描述了那場危機是多麼可怕「從 1930 年 1 月到 1933 年 3 月,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 46%,失業率上升到 25%。

諾貝爾網站發表文章對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了介紹。在我看來,這份6000多字的介紹簡直就是一部令人膽戰心寒的驚悚片。

202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三位獲得者,分別是「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飛利浦·戴維格」,按照諾貝爾基金會的解釋,這三個人的見解讓「我們更好地應對了之後的金融危機。他們已經證明了防止銀行大範圍倒閉的重要性。」因為「在伯南克的研究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銀行業危機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文章說「伯南克的研究表明,銀行危機可能會產生災難性後果。這一見解說明了運作良好的銀行監管的重要性。」而就是這一句話,揭秘了伯南克為何獲得諾貝爾獎,是的,因為「運作良好的銀行監管」,不要誤會「銀行監管」四個字,那不是說要對銀行進行監管,而是讓銀行對他人進行監管,比如對儲戶、對借款人進行監管,而「對銀行的監管是沒必要的」。

儘管諾貝爾基金的文章是對獲獎者的肯定,但細緻的描述卻成為自曝家醜的呈堂證供。它表明:西方國家的銀行已不再是簡單的商業金融機構,而是集評估、監督與執法權於一身的權力部門,它們越來越成為西方國家事實上的影子政府,讓我們從諾貝爾的文章里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文章先是以小學生可以讀懂的方式介紹了為何這個世界需要銀行的存在,因為人們需要財富存儲與消費支付,這是銀行的基本職能。但很快,就過渡到「有時,銀行系統的全部或部分失敗,金融危機就會出現。」並且「歷史上一些最大的經濟崩潰是金融危機」,比如30年代的大蕭條,這是三位獲獎者共同的研究素材與編造故事的起點。

文章描述了那場危機是多麼可怕「從 1930 年 1 月到 1933 年 3 月,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 46%,失業率上升到 25%。危機像野火一樣蔓延開來,導致世界大部分地區經濟嚴重下滑。在英國,失業率上升到 25%,在澳大利亞上升到 29%。在德國,工業生產幾乎減半,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在智利,國民收入在 1929 年至 1932 年間下降了 33%。到處都是銀行倒閉,人們被迫離開家園,甚至在相對富裕的國家也發生了廣泛的飢餓。直到本世紀中期,世界經濟才開始緩慢復甦。」

——哦,那真是一場難以想像的經濟危機啊,諾貝爾很捨得用這麼多字去描述那場危機,以至於讓我們產生兩種感受:1、千萬別再發生那場危機了;2、顯得的情況雖然很糟糕,但相比那場危機顯然還不錯嘛。於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要不是伯南克等三位獲獎者的貢獻,世界在2008年就重演大蕭條的悲劇了、並且眼下的危機也不會這麼溫柔,所以,讓我們感謝這三位獲獎者,他們拯救了世界。

他們是如何拯救世界的呢?主要貢獻是兩個:一是得出結論: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是儲戶們恐慌性擠兌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經濟問題本來沒那麼嚴重,但無知的儲戶們過度恐慌導致了危機的爆發,因為文章這樣寫道「大蕭條始於 1929 年相當正常的衰退,但在 1930 年發展為銀行業危機。銀行數量在三年內減少了一半,在許多情況下是由於銀行擠兌。」

原來,那一場危機只是「相當正常的衰退」,之所以變成嚴重的世紀大蕭條,全是因為儲戶的恐慌導致的,那麼,生產過剩就不是原因、一戰導致的其他影響就不是原因、資本市場的股票遊戲也不是原因,所有罪過就是市場謠言和儲戶恐慌。

既然有了這個結論,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的解決方案當然就不是從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上去解決,而是銀行千萬不能倒,因為那是產生危機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採取措施,無論儲戶怎麼擠兌也無法令銀行倒閉,於是就有了另外兩位諾獎獲得者「戴蒙德和戴維格」提出的方法:「以政府存款保險的形式提出了解決銀行脆弱性問題的方法」,說白了就是政府為銀行兜底。文章說「當儲戶知道國家已經為他們的錢提供擔保時,他們不再需要在銀行擠兌的謠言開始時立即沖向銀行。這在銀行擠兌開始之前就停止了。因此,從理論上講,存款保險的存在意味著它永遠不需要使用。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國家現在都實施了這些計劃。」

那麼好,這意味著銀行永遠不會因為儲戶的擠兌而死,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吸儲和放款了,並且「大多數國家現在都實施了這些計劃」。而我的問題是,借款人會不會因為銀行的擠兌而死呢。答案是確定的,因為銀行加強了「監管」。文章說「在 1984 年的一篇文章中,戴蒙德分析了銀行承擔另一項重要任務的必要條件,即監控借款人以確保他們履行承諾。」

如何確保?文章說「借款人需要為破產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即使是工作做得很好、沒有浪費任何錢的借款人,有時也會破產。」也就是說,不管借款人是否在本質上是個好人,只要不能償還欠款並破產,就會「付出極高的代價」。而戴蒙德的貢獻可不僅僅是千方百計的研究如何讓破產人承受巨大的代價,他有更高的追求:「監控被委託給銀行」。也就是「銀行可以以一定的成本監控借款人。銀行進行初步信用評估,然後跟蹤投資進展情況。」這樣一來,銀行就變成了檢察官和審判員,同時也是可以讓借款人付出「巨大代價」的執法者。這等於銀行家可以繞過政府去執行監管社會的權利並懲罰給他們造成損失的人。這是本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巨大貢獻。

那麼,既然銀行有監管社會的權利,誰來監管銀行呢?文章說「我們不能指望每個存款人都知道銀行是否正確地履行了職責。戴蒙德文章中的一個結論是,銀行的組織方式意味著它們不需要存款人的監督。」理由當然是銀行經營不善自己也會倒閉,所以不用監管——這是多麼荒謬的理論,難道借款人就不擔心自己倒閉嗎?

諾貝爾的文章繼續解釋獲獎者的理論「只要銀行以負責任的方式管理其貸款活動,大型銀行因此而倒閉的風險很小。這是因為銀行向大量借款人發放貸款。即使少數借款人拖欠貸款,所有貸款的損失也將很小且可預測。」天哪,為什麼不說說當借款人因為一點點欠款就在整個金融系統名譽掃地、後果不可預測呢?

文章說「不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會降低銀行貸款組合的平均風險」,但是我們分明看到,只要借款人打碎了一顆雞蛋,就會在整個籃子裡失去全部信譽。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偉大發明吧。

文章當然要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做出辯解,因為本·伯南克在那期間擔任美聯儲主席,他既然是本屆諾獎獲得者,他就必須有貢獻,即使那場危機的影響一直沒有過去。文章提到了影子銀行的問題,但依然把他們的問題總結為是「擠兌」導致的。好吧,文章根本不會說正是這些銀行把美國的房價反覆評估、反覆增值,吹大了資產泡沫。

文章最後說到:「如何對金融市場進行監管以履行其職能——將儲蓄引導至生產性投資而不引起反覆出現的危機——是研究人員和政界人士繼續努力解決的問題。今年獲得獎勵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工作,使社會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

那麼,其結論就是,肯定三位獲獎者的三大貢獻:1、經濟危機是銀行倒霉的結果,而銀行倒霉是謠言和儲戶的恐慌導致的,所以銀行不能倒霉並且要國家兜底、並且銀行也不會虧錢所以不用接受監管;2、銀行要履行政府職能,執行監管、評估與實施「巨大代價」的懲罰職能,誰影響銀行賺錢就是與整個社會作對;3、銀行僅僅做中介是不夠的,還需要繼續研究如何把儲戶資金引導至生產性投資。這聽起來是一項十分光榮的責任,值得繼續研究,也許下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就是與此相關吧,它意味著——誰能想出一個辦法,讓銀行去掌控整個社會生產,誰就是下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這個諾獎獲得者將幫助銀行家統治這個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