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地名故事】南向店鄉郎畈的由來與元代詩人馬祖常筆下的盛景

光山文化旅遊 發佈 2022-10-13T04:17:45.161886+00:00

編者按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服務中心、《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

編者按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服務中心、《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並付稿酬。聯繫電話13939716848,郵箱2285373876@qq.com


南向店鄉郎畈的由來與元代詩人馬祖常筆下的盛景

光山縣城之西南南向店黃畈村境內,寸身嶺下,清流河畔,地夷美沃,綿延千頃,故耕夫歲勤而居民日富也,昔有一灣郞姓者居此,故名郞畈。

據明嘉靖《光山縣誌》記載:元朝大德年間,豫南農村生活氣息濃郁,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光山縣南向店更是春景美如畫,有「陂田繞郭白水滿,戴勝穀穀催春耕」之說。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在質樸的泥土芬芳里,農夫手執木製犁柄,高高揮揚起繩鞭,老黃牛慢悠悠地走著,走向充滿希望的田野,農夫不緊不慢地吆喝,心中盛滿了對豐年的憧憬,一幅生動的「郎畈春耕」勞作圖,更是後來被收錄在光山縣「三台八景」之中,引來眾各文人墨客讚美。

元朝禮部尚書、著名詩人馬祖常少年時出遊到此,見此景便作詩《天塘畈》稱讚「郎畈春耕」:「廣陌千家共一村,朝來澍雨喜翻盆。三農得水人間樂,萬指分禾溪上屯。稚子飲牛呼伴侶,老嫠餉黍夾兒孫。割耘未了重繅絲,此際田家思欲焚。」明人賀守約有「郎畈春耕」詩「一犁春雨樂耕桑」。李逢陽、蔡光等均有詩作流傳後世。

▲網絡圖片

早年間,此處甚是繁華,是山貨的重要聚散地,往西南均是深山區,屬大別山脈,交通很不便利,但盛產山貨。竹器、木器在過去工業不發達的年代,成了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器皿。北邊是唯一的一條官道,騾車、馬車、獨輪車是當年的主要運輸工具。繁盛時,沿河兩岸,車水馬龍,人聲鼎沸。鐵匠鋪、木匠鋪、篾匠鋪、裁坊鋪、熟食鋪、豆腐坊、掛麵坊、織洋線褂、編草鞋、糠行、魚行、斗行、屠夫行、竹木行、山貨行應有盡有。什麼金銅匠、阮鐵匠、熊銀匠等等手藝人,各自施展自己的本領,方便他人,富了自己。有些商鋪的老闆雇專人南下漢口取貨,充實貨物,牟取暴利,外界便稱之為「貨郎」,後來又有郎姓人居於此,便喚作「郎畈」。

▲網絡圖片

淺淺金秋涼,郞畈稻穀黃。如今,群山環繞下,郞畈大地,黃綠相接。空中俯瞰,大地為紙,青山為景,水稻著色,一幅秋日稻田圖濃墨鋪陳。阡陌之上,稻穀飽滿滋潤,簇擁成金色海洋。微風吹過,稻香四溢,縈繞鼻間,迴蕩山野。仰首觀雲天,秋雲飄逸,秋空透亮,一行白鷺,直上青天,勝似春朝。

風吹原野千重浪,稻花香里又豐年。你看秋花絢爛,由眼帘入心。行走在郞畈陌上,恍惚人的骨子裡頭都沉澱了稻的影子、稻的風韻,身心不由得輕爽而浪漫,心情是詩意的那種,優雅而散淡,不惹匆促,不落塵俗。

郞畈之秋,如郞畈春色,讓人愛讓人痴。

文、圖/駱繼超 胡燕

監製/裴仁和 彭錦玲 方明利 策劃/周國順 李 軍 責編/梅曙賢

歡迎朋友圈轉發 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