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這張「大眼」照片曾火遍全國,如今她的故事比照片更動人

崢見 發佈 2022-10-23T01:35:14.872771+00:00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如今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彩色照片並不罕見。但在31年前,有這樣一張照片,卻一度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照片,是我們用來記錄美好事物的一種手段。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如今的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彩色照片並不罕見。

但在31年前,有這樣一張照片,卻一度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的一天,北京某文化館內,許多攝影師正圍成一團,津津有味地翻閱著眼前的相冊。

其中,一張「小女孩」的照片,引起了眾人的驚嘆。

黑白色調里,一個頂著一頭髒亂短髮的小女孩,用粗糙黝黑的小手緊緊捏著鉛筆,她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宛如黑夜中的星辰,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

斟酌再三,眾人決定把這張照片取名為《我要上學》,並將其帶回美術館展覽。

不久後,《我要上學》迅速走紅全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貧困山區兒童生活環境的關注。

再後來,這張照片被選為「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在其影響下,各類工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無數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紛紛得以重返課堂,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

而照片中的「主角」,時年8歲的蘇明娟也因此一夜成名,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大眼睛女孩」。

憑藉著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原本瀕臨輟學的她,不僅順利完成了學業,還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作為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我要上學》火遍全國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如今31年過去了,因一雙「大眼睛」而走紅的蘇明娟,現在又過得怎樣?

貧困山村的女孩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張家灣一個普通家庭。

她是家裡的長女,後面還有一個弟弟。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一共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

但同時,多山少地、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也讓這座充滿榮譽的縣城,成為了安徽省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

貧困,是金寨縣恆久以來的「標籤」。

而作為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蘇明娟的家庭情況,卻比這片土地的故事來得更加艱難。

她的父母都是「面朝黃土」的農民,靠耕種家裡的幾畝薄田為生。

然而,貧窮的小山村里,似乎就連土地也變得格外貧瘠。

伴隨著蘇明娟和弟弟的相繼出生,家裡的經濟壓力也進一步增大,儘管她的父母整日圍著田地忙得不可開交,可一年所得的收成,卻只夠家裡人吃三個月。

為了養家餬口,她的父親不得不每天起早貪黑,到山上砍柴賺取額外收入,母親更是通過打魚、養蠶、養豬、種板栗等方式,想盡辦法補貼家用。

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已經殊為不易,而上學讀書,更是顯得尤為「奢侈」。

尤其是在那個尚未普及義務教育的年代,像蘇明娟這樣貧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子,想要進學校讀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彼時,當地許多女孩連小學都沒讀完,就因為各種原因被迫輟學外出打工,等到二十來歲時便嫁給同樣文化程度不高的莊稼漢,生兒育女養豬種田,重複著上輩人的命運。

蘇明娟是幸運的,雖然她的父親沒上過學,卻深知讀書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家裡的條件很艱難,父親依舊要緊牙根供其上學。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蘇明娟就反覆被父親叮囑:「如果你不想重複我們這輩人的艱難生活,唯一的機會就是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將來走出大山到大城市紮根。」

父親沉重的話語猶如一顆種子,深深地埋在她的心底,在逐漸生根發芽的同時,也為其人生指明了道路。

對於從未接觸外面世界的蘇明娟來說,大學和城市繁華的模樣難以想像,但她知道,那是可以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地方。

讀書,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但對於蘇明娟來說,這卻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道路

但即便是這樣一條不被許多人重視的「道路」,她也走得異常艱難。

幸與不幸,艱難的求學之路

貧窮就像一顆大樹,深深地紮根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其中,也包括了上學讀書。

蘇明娟是幸運的,父親對知識的重視,讓她擁有了讓身邊同齡人羨慕不已的上學機會,但她也是不幸的。

受限於拮据的家庭條件,她的求學之路,一直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1990年,父親用東拼西湊來的學費,將蘇明娟被送進了村裡的小學。

說是「學校」,但其實是由舊時大戶的祠堂改建而成,由於沒有錢裝玻璃,教室的窗戶只能用塑料薄膜代替。

除此之外,學校的教學設備也十分簡陋,除了一塊黑板以及幾張搖搖欲墜的桌子外,幾乎一無所有,就連學生上課用的板凳,也是孩子們從家裡帶來的。

對於在此上課的師生來說,這樣的環境可謂是極度惡劣,尤其是一到冬季,冰冷徹骨的寒風就洪水般湧進教室,讓人猶如置身於雪地之中。

凍得縮成一團的孩子們,只能相互靠近取暖,可即便是這樣,他們稚嫩的雙手還是被凍出了許多凍瘡。

比起簡陋的學習環境,更讓蘇明娟感到揪心的,是朝不保夕的學業。

在當時,一個小學生每學期的學雜費大約要70多塊錢,而她的父親連續好幾個月山上砍柴,收入也只有100多元。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家裡出現什麼急事,她隨時可能面臨輟學的風險。

儘管學業「朝不保夕」,但蘇明娟還是格外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在她看來,只要能讀書,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為此,哪怕家裡通往小學的路途坎坷險阻,每天要走1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她也從未遲到。

彼時的蘇明娟沒有想到,不久之後,一個陌生人將會闖入她的生活,並用「獨特」的方式,改變其命運。

而這個人,就是攝影師解海龍。

意外相遇,改變命運的快門

1991年,在大別山尋找攝影素材的解海龍,途徑張家灣時,無意間闖入了村裡的小學。

然而,這場偶然出現的意外,卻將兩個素未謀面的人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望著眼前斑駁的牆壁、殘缺的桌椅,解海龍不由得愣住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始終不敢相信,新中國成立40多年了,革命老區的孩子們,其學習環境竟然如此惡劣。

與此同時,正低頭專心學習的蘇明娟,在聽到老師介紹眼前的中年男人是北京來的文化人時,她下意識地抬起了頭。

昏暗的光線下,蘇明娟清澈單純的雙眼,猶如黑夜中的星辰般明亮,這雙「大眼睛」,似乎在訴說著她的艱難生活,以及對知識的渴望。

解海龍的心頭猛然一沉,拍攝過成千上萬張照片的他,從未見過如此直擊心靈的畫面。

說時遲,那時快。

回過神來的解海龍,當即拿起相機,對著蘇明娟按下了快門,就這樣,當時還不知道什麼是相機的她,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這一年,蘇明娟年僅8歲。

後來,她在回憶起這件事時說道:「我那時候就在想,如果自己努力讀書,會不會也能成為像解叔叔那樣的文化人?」

人生是一場未知的旅途,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到來。

彼時的蘇明娟並不知道,在解海龍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命運的推手已經在悄無聲息之間,將她和那張照片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回到北京後,解海龍當即跑到攝影館,將蘇明娟的照片沖洗出來。

攝影館的館長在了解到其故事後,更是毫不猶豫地拿出50塊錢,想要捐給她上學。

經過一番商議,解海龍將蘇明娟的照片命名為《我要上學》,並見其發表在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

《我要上學》的發表,就像一塊巨石投向平靜的湖面,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可以說,正是這張照片,讓人們將目光投向偏遠山區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為希望工程帶來了新的發展。

據資料顯示,希望工程於1989年10月開始實施,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宣傳手段,並沒有在社會上引起足夠的關注,捐款金額不足1000萬元。

而在《我要上學》發布後的短短几個月裡,希望工程收到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善款,就已經超過了1億元。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踴躍捐贈下,萬千因貧困而被迫輟學的山區孩子得以重返課堂,獲得讀書的機會。

事實上,這張照片所改變的,不止是無數孩子的命運,作為該照片的「主角」,蘇明娟的人生,也隨著《我要上學》的廣泛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選擇,更為艱難的道路

萊昂納德·科恩在歌曲《Anthem》中寫道:「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打破蘇明娟的困境人生,為她帶來希望的,正是各界的善意。

在了解到蘇明娟的困境後,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幫助她完成學業。

在幫助蘇明娟的這些人當中,有捐贈了自己畢生積蓄的大連老夫婦,也有還在上大學,靠兼職打工籌集到100元的9名大學生。

而天津的一位退休老人,更是每年過節都會給她寄去糖果和生活用品,直至高中……

命運固然殘酷,但眾人的愛心卻為蘇明娟帶來了溫暖和光明。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下,蘇明娟不僅得以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而且她此前就讀的小學也重新建造,孩子們不用再忍受「寒冬之苦」。

1997年,正讀初中的蘇明娟受邀前往北京參加中國共青團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

時年14歲的她,不僅在會後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成為會場年紀最小的與會代表,而且還被許多人親切地稱為「大眼睛女孩」。

從學業「朝不保夕」的貧困山區女孩,到走紅全國的與會代表,這段不平凡的經歷,為蘇明娟帶來的並非自滿和懶惰,而是無窮的動力。

不可否認,擁有了足夠大的名氣之後,她完全可以選擇一條輕鬆的「捷徑」,例如拿著「我要上學」的版權,掌握源源不斷的收入。

然而,蘇明娟卻毅然選擇了更為「艱難」的道路,在見識過外面的精彩世界後,她對知識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強烈。

進入初中後,蘇明娟一刻也不敢懈怠。

每天早上5點,當身邊的同學還在睡夢中時,她就已經早早起床用冷水洗漱完畢,拿著書本在走廊邊早讀,一直到晚上11點宿舍關燈,才放下書本進入夢鄉。

這樣的生活節奏,她一直保持到高中畢業。

作為「村裡的孩子」,蘇明娟深知自己的知識基礎並不牢固,但她也明白「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道理。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當蘇明娟感到疲憊時,她都會用在太陽穴上塗抹清涼油的方式,強行打起精神面對眼前的書山題海。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用在讀書上再合適不過。

2002年,蘇明娟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考入安徽大學職業學院,就讀於該校的金融專業。

或許在許多人看來,一所專科院校並不能算什麼,但對於出身偏遠山區的她來說,能考出這樣的成績已然殊為不易,這也意味著蘇明娟實現了自己兒時想都不敢想的「大學夢」。

而進入大學,只是她嶄新人生的開始、

拒絕幫助,不曾忘記的初心

人與人之間的善良固然珍貴。

但比這份善意更加難得的,是受益者的不忘初心。

據悉,蘇明娟進入大學後,那些曾經資助過她的愛心人士紛紛表示,願意繼續資助其完成大學學業。

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面對眾人的善意,蘇明娟的父親卻明確表示拒絕。

他對蘇明娟說道:「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已經享受過別人的資助,現在日子比以前好了,這錢我們不能要,我和你媽還能幹活,足夠供養你和你弟弟讀書。」

如果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讓蘇明娟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那麼在父親的身上,她則是學會了獨立自強。

在捐贈人拒收的情況下,經過和父親一番商議,蘇明娟最終將這筆錢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用以幫助更多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她第一次將人們的資助用於幫助他人。

早在初二那年,蘇明娟就曾將愛心人士資助給她的600塊錢生活補貼,捐給寧夏的一個小女孩,幫助其實現上學夢。

事實上,按照當時學校的規定,像蘇明娟這樣的貧困生,每個月其實都可以享受到900元的生活補貼。

然而,當學校領導找到她,並講明這件事時,蘇明娟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說:「我現在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這些錢還是留給更加需要幫助的同學吧。」

「一個人的困難和挫折,不應該成為自己向他人索取的資本」。

蘇明娟身上這份獨立自強的品質,或許正是愛心人士們願意不斷資助她的原因。

除了自力更生之外,她也沒有忘記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傘」。

蘇明娟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夠實現「大學夢」,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愛心人士的不斷幫助。

為此,她決定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大學期間,蘇明娟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做各種兼職,不斷增加自己的收入。

在這短暫而有意義的三年裡,她既有過頂著近40度的高溫,在街頭髮過傳單的經歷;也曾在餐廳做過服務員,連續勞作了十幾個小時。

憑藉著勤勞認真的工作態度,蘇明娟在獲得人們認可的同時,也賺到了許多額外收入。

但這些錢,她卻沒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轉身全部捐給了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

寒門學子的「逆襲史」固然可貴,但更加讓人感到不易的,是在改變命運後保持自己的初心。

當一個人得到幫助之後,依舊沒有忘記那些幫助自己的人,以及那些需要被自己幫助的人,那麼還有什麼困難能夠擊敗她呢?

為自己立下的規矩,不為人知

當無數被資助過的寒門學子成功改變命運,定居大城市後,有人迷失自己,對過往一言不提,有人回首往事,頓感慶幸。

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成為那些因貧困而輟學的孩子的明燈呢?

這樣的善良,彌足珍貴。

而蘇明娟,真正做到了這一步。

2005年,大學畢業的她,經過嚴格的筆試和面試後,順利進入了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成為一名工作穩定的都市白領。

在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後,蘇明娟更是半分錢沒花,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

你以為她的善行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當然不是。

由於蘇明娟所在的單位「包吃包住」,能節省不少開銷,因此她特地對自己立下了一個「規矩」:

每個月拿到工資後,將其分為三份,一份寄回老家給父母,一份用於日常生活,剩下的則存在一個帳戶里。

每年年初,蘇明娟都會將這個帳戶里所有的存款,全部捐給安徽希望工程,即便後來她有了自己的家庭,這個「規矩」也不曾改變。

起初,丈夫也很支持蘇明娟的這一舉動,但隨著兩個孩子的不斷成長,家裡的房子越發擁擠,丈夫便勸她暫時停止捐助,先把錢拿來換個大點的房子。

蘇明娟沒有同意,她堅定地對丈夫說道:「沒有希望工程,就沒有我的今天。」

而她的堅持,最終也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除了不斷資助貧困學子上學之外,在自家孩子的教育上,蘇明娟也從未懈怠。

每年暑假,她都會帶兩個孩子會老家,讓他們體會偏遠農村生活的同時,向其講述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懂得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

她就像一道光,在被社會善良照射的同時,又將希望傳遞給了他人。

2006年,蘇明娟和解海龍商量後決定,將「大眼睛」照片的版權進行拍賣,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大眼睛」版權最終拍出了30.8萬元的價格。

這筆錢,最終被蘇明娟全部捐給了西藏拉薩市曲水縣,用於在當地建造一所小學,為了紀念「大眼睛」照片,她還特地將這所學校命名為「大眼睛」小學。

「大眼睛」小學的建立,讓當地成千上萬的藏族孩子,不再需要跋山涉水去上學,為他們的學業增添了一份助力。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被善意灌溉著成長的蘇明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長成了一顆參天大樹,開始庇蔭其他孩子。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關於蘇明娟的事跡,已經很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但在私底下,她卻從未停下做公益的腳步。

正如安徽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她(蘇明娟)是一個淳樸、低調的人,做事從不張揚。」

事實也確實如此,儘管積極投身於希望工程,但蘇明娟卻極少向外界訴說自己的舉動,而人們也對她的善良舉動知之甚少。

然而,隨後發生的兩件事,卻將「消失」已久的她,重新拉回人們的視線中。

風口浪尖,追求的目標

2017年6月12日,蘇明娟拿出了3萬塊錢的家庭積蓄,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為更多孩子實現夢想再添助力。

當被問到為何如此「不計後果」地資助別人時,她說:

「我是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同時我也是希望工程的受助生,我現在所擁有的穩定工作、幸福家庭,都與希望工程離不開關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所以我拿出三萬元設立專用基金,專門用於資助優秀困難的大學新生。」

縱使歲月變遷,但蘇明娟卻從未忘記在自己深陷灰暗之時,那一束照亮她人生的希望,而她如今想做的,就是將這束希望傳遞下去。

但凡事皆有意外,就在蘇明娟一心為希望工程做奉獻時,一則名為「安徽省共青團第14次代表大會上,34歲女子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副書記」的熱搜,將她推上了風口浪尖。

有人稱讚她的勵志出色,有人批評她忘卻了自己的初心,還有人認為她占盡了那張照片的紅利,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混進體制。

但很少人知道,蘇明娟所當選的這個職位,雖然名義上是副廳級,但其實只是她的兼職,沒有任何報酬,純屬公益性質。

而蘇明娟之所以願意擔任這一職位,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希望工程的發展。

面對外界的許多不解,她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我不在乎當多大的官,也不在乎拿多少錢,我只是想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確實,倘若蘇明娟想要「謀利」,她完全可以在完成大學學業後瀟灑離去,對他人的困難置之不理。

但她卻沒有這樣做,而是盡心盡力地抓住每一個機會,推動希望工程事業的發展。

在蘇明娟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蘇明娟助學基金」,籌集的資金也越來越多。

截止到2022年,「蘇明娟助學基金」已經資助了45名貧困大學生、援建兩所希望小學,基金的捐贈對象,也從最初的貧困大學生,擴大到了留守兒童、貧困地區的優秀教師,以及對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改善等多項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9歲的蘇明娟,還成為了二十大代表。

正所謂:「身份越高,責任越大。」

這個出身於貧窮山村的女子,正在努力地實現自己曾經的承諾,將希望的種子撒向各地。

最難得的善良

從瀕臨失學的山區女孩,到公益的發起者,蘇明娟的蛻變人生,著實讓人驚嘆。

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她的事跡,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又息息相關的故事。

作為外者,我們既見證了蘇明娟如何從一個學業「朝不保夕」的女孩,一步步利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同時,我們也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真情的傳遞。

蘇明娟的蛻變,固然有命運賦予的契機,以及她自身的努力在內,但更為關鍵的,則是人們用愛與真情築成的希望長城,

這也是貫穿其感人事跡的不變主題。

世間的善良有千萬種,而最難得的,莫過於以自身為火把,為他人不幸的人生帶來溫暖。

善良者人恆善之,愛人者人恆愛之。

任憑世間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我們始終相信,這道用愛與真情構建起來的長城,將會永遠延續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之中,綻放出希望的光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