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的中國傳統樂器——箜篌

藝定美好 發佈 2022-10-23T04:52:09.790342+00:00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樂器,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數百年,但是經過現代研究者們的不斷努力又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它就是箜篌。提到箜篌,最為知名的就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中寫的:「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除了李賀,李商隱、元稹等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都寫到過箜篌。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樂器,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數百年,但是經過現代研究者們的不斷努力又重新出現在我們面前,它就是箜篌。

提到箜篌,最為知名的就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中寫的:「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除了李賀,李商隱、元稹等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都寫到過箜篌。那麼箜篌到底是什麼呢?

箜篌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彈拔樂器,又名「坎侯」或「空侯」。據考證,約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楚國開始有了箜篌的原型,到了漢代箜篌開始流行起來,在詩詞中被提到的頻率變多。例如,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提到:「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說明在那時箜篌已有一定的普及性。史書中對箜篌的記載不少,例如《史記·封禪書》中說到:「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詔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因此,箜篌在中國的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中國盛唐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箜篌逐漸流傳開來,並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由於演奏者增多,演奏技藝也隨之大大提高,唐代是箜篌發展中最為鼎盛的時期。在唐代,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到了漢代,箜篌的音樂體系更加完善,更多更美的音樂作品大量出現,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之中。但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受被統治者限於宮廷雅樂的阻礙。唐·顧況在《李供奉彈箜篌歌》裡說「在外不曾輒教人,內里聲聲不遣出」即是例證。宋元時期箜篌繼續流傳,但已不復盛唐氣象,多禁錮於宮廷。隨著明清戰亂、宮廷壟斷、經濟潰敗,箜篌藝術日漸衰微,至清代完全失傳,絕響達300年之久。



自此現代只能在文物挖掘和文獻記載中見到它的身影,但是為了使極富傳奇色彩的箜篌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20世紀30年代我國音樂界有識之士開始了箜篌樂器的復興工作。我國第一台新型箜篌於1980年3月在蘇州問世。樂器的重現為箜篌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崔居芝女士等一批演奏者音樂家則為箜篌藝術的傳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在外表上,你看見箜篌可能會疑惑:這不是豎琴嗎?其實兩者只是看起來很像,實際上豎琴和箜篌是兩種不同的樂器。豎琴是對西方樂器harp的中文翻譯,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18世紀,豎琴開始應用於交響樂隊當中,到19世紀初,法國鋼琴製造家塞巴斯蒂安·埃拉爾發明了現代化的踏板豎琴,豎琴在法國得以被推廣,成為管弦樂的撥弦樂器之一。

兩者的區別第一是外觀不同,豎琴是單排弦琴,箜篌是雙排弦;第二是音色不同,豎琴的音色比較醇厚悠遠適合與其他樂器配合在一起,箜篌則空靈清亮。雖然二者看起來相似,不過確實是兩者不同的樂器。



箜篌目前的發展還是以復原復興為主,還沒有那麼普及,但是箜篌自身的旺盛的生命力一定可以在未來獲得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會更好發展。





投稿請聯繫nm@ourart life

關注我,天天與藝為伴,學習真正文化藝術歡迎前往應用市場下載藝定美好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