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展覽用檔案文獻講述廣州傳統中軸線地標建築發展史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10-23T07:35:49.292619+00:00

展覽共分為10個專題,包括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鎮海樓、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與中山紀念碑、市府合署、人民公園、廣州起義路、海珠廣場、海珠橋等內容。

10月14日,「老城市 新活力——廣州傳統中軸地標檔案文獻展」在廣州市檔案館二期大堂舉辦開展儀式。展覽共分為10個專題,包括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鎮海樓、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與中山紀念碑、市府合署、人民公園、廣州起義路、海珠廣場、海珠橋等內容。

該展覽從廣州市檔案館館藏檔案中精選160餘件文書檔案,200餘張新舊照片,30多組實物檔案以及部分圖書資料等,講述廣州傳統中軸線上一座座地標性建築發展變遷史,以期呈現廣州傳統中軸線區域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延綿不斷的城市脈絡。

本次展覽展示了大批珍貴檔案,其中包含了廣州市檔案館「鎮館之寶」的中山紀念堂及中山紀念碑設計藍圖。中山紀念碑位于越秀山頂,通過「百步梯」與山下的紀念堂相聯繫,是中國新民族風格建築的典範之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廣州市檔案館所藏的中山紀念堂建築設計圖紙入選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中山紀念堂建築設計圖 橫剖面(東西圖)(1927年4月)

「傳統中軸線是廣州城市建設的典範和智慧結晶,匯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留下了寶貴的城市記憶,是廣州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廣州市檔案館館長王海濱表示,希望大家能通過展覽,從中認識到科學規劃城市建築格局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要性,做到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在檔案文獻中讀懂廣州,從實際行動上熱愛廣州、奉獻廣州。

廣州雕塑院老一輩雕塑家創作的雕塑作品《五羊石像》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雕塑記錄了城市的發展和故事,陪伴市民生活,承載著特殊的情感記憶。」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介紹,在此次展覽中,廣州雕塑院老一輩雕塑家創作的雕塑作品《五羊石像》《孫中山紀念像》《解放廣州紀念像》及部分設計原稿受邀參展,通過雕塑的形式展示廣州傳統中軸線上地標性建築的發展變遷史。

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廣州市檔案學會會長陳永生表示,城市中軸線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脊樑,廣州傳統中軸地標檔案文獻展能夠讓廣大市民、讓中國和世界了解和認識廣州這座歷史悠久而又生氣勃勃的城市。

為豐富觀展體驗,展覽還精心設置了互動區。在「時光照相館」互動區,大家可以「變裝」到特地年代,在海珠橋、中山紀念堂、廣州解放紀念像、五羊石像、鎮海樓等背景板前合影打卡留念。在「感悟與分享」互動區,觀眾們可以坐下來觀看展覽的主題視頻,在便簽紙記錄下參觀展覽的感言感想,或是分享與中軸地標的故事。同時還可以體驗中軸地標的拼圖,或是選取喜歡的地標紀念章蓋章留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