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得抑鬱症?

新概念行爲心理研究院 發佈 2022-10-24T22:41:30.176472+00:00

可能有些人會好奇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抑鬱症,而有些人卻不會——即使在同樣的情況下?弄清楚是什麼讓一個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仍然是研究人員和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可能有些人會好奇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抑鬱症,而有些人卻不會——即使在同樣的情況下?弄清楚是什麼讓一個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仍然是研究人員和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儘管研究人員對「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抑鬱症」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能有不止一個影響因素。研究涉及從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差異到社會和環境風險因素等方方面面。

抑鬱症的複雜性使其成為診斷和治療具有挑戰性的心理疾病。了解什麼可能使一個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是制定預防和治療策略的重要因素,以減少個體對這種心理疾病的脆弱性。

更全面地了解導致抑鬱症的各種機制,也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預測誰會患上抑鬱症,以及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將如何呈現。有了這些信息,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可以更好地預測一個人對抗抑鬱藥或其他形式的治療的反應。

導致抑鬱症的原因?

新概念心理專家榮新奇教授表示,雖然有些人可能有過抑鬱症的經歷,但對於每個患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來說,形成其抑鬱症的因素會有所不同。

有些因素,比如遺傳,是你無法控制的。但是,還有其他可以控制的,例如你的飲食、作息規律等。雖然做出改變不一定能預防抑鬱症,但它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

無論你是否可以改變它們,了解這些可能導致你患上抑鬱症的因素都會有所幫助。請記住,專家學者仍在弄清楚每個因素所起的作用。有一個甚至幾個被認為會導致抑鬱的因素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會變得抑鬱。

1、生物因素

抑鬱症的一些風險因素植根於生物學。

1)神經遞質

研究人員在大腦化學物質與抑鬱症之間的確切關係上並沒有達成一致,但這種聯繫已經討論了幾十年。一些既定的理論表明,某些水平的神經遞質紊亂(腦細胞用來相互發送信號)可能會導致抑鬱症。其他研究人員提出,抑鬱會導致某些神經遞質水平降低,而不是提高。這種關係甚至可能是雙向的。

眾所周知,一些抑鬱症患者在服用對這些神經遞質起作用的藥物時會感覺更好。然而,研究人員並不認為這足以證明大腦化學和抑鬱症之間的特定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抑鬱症患者在服用抗抑鬱藥時感覺並沒有好轉。

2)遺傳學

有科學研究表明,有抑鬱症家族史的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但有抑鬱症家族史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會患上抑鬱症,還有其他一些因素的綜合影響,才能使遺傳易感性導致抑鬱症。

另外,2019年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大型全基因組研究發現,具有重度抑鬱症遺傳傾向的人在各種精神疾病中自殺企圖的風險增加。

3)慢性疼痛和一些身體疾病

抑鬱症在患有多發性硬化症、Ⅱ型糖尿病和偏頭痛等慢性疾病的人中很常見。研究表明,慢性疼痛狀況可能會導致導致抑鬱症狀的生化變化。

患有慢性疼痛和一些身體疾病的人可能會因為他們的處境而變得抑鬱,尤其是當他們面臨生活質量下降、日常功能水平下降、長期疼痛或死亡時。

還有研究表明,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另一種精神心理疾病。例如,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況通常同時發生。雖然可能同時診斷出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並可能相互影響,但它們可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

4)荷爾蒙的變化

某些荷爾蒙的變化也會增加你患抑鬱症的風險。例如,與月經周期、懷孕、分娩和更年期相關的荷爾蒙變化都可能導致抑鬱症。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估計,美國約有九分之一的女性報告患有產後抑鬱症。根據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大約4%的父親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報告患有抑鬱症。

榮教授表示,患有甲狀腺疾病的人經歷抑鬱症也並不罕見。雖然甲狀腺功能減退(也叫「甲減」)的人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狀,但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叫「甲亢」)的人也可能出現焦慮和抑鬱。

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似乎也在某些人的抑鬱症發展中起作用。

1)早期心理創傷和虐待

研究得更充分的抑鬱症風險因素之一是兒童早期的心理創傷。眾所周知,不良童年經歷(ACE)會增加一個人一生患精神心理和慢性身體疾病(包括抑鬱症)的風險。對ACE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但有諸多研究已經證實,特定的童年經歷與晚年抑鬱症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ACE通常分為三種類型:

·虐待:身體的、情感的、性的;

·家庭功能障礙:家庭暴力、離婚、吸毒、精神病的父母、被監禁的父母;

·忽視:身體、情感。

一個人的ACE數量與他們患精神和身體疾病、貧困甚至早逝的風險都密切相關。風險隨著ACE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並且擁有四個或更多ACE的人的風險最高。

研究人員認為,兒童遭受虐待可能會在物理上改變大腦,並改變其連接結構。研究還表明,兒童時期經歷過高壓力的人的神經內分泌功能,可能會發生改變。

2019年的一項研究甚至提出,在孩子0-3歲的創傷經歷甚至可能改變孩子的DNA。

2)貧困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4%的美國成年人表示金錢是他們生活中壓力的重要來源。與生活在小康或較富裕的人相比,生活在貧困中的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是其兩倍甚至更高。

生活在貧困中不僅會使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而且如果他們無法工作或無法獲得支持和社會服務,精神心理疾病會使某人更難擺脫社會經濟劣勢的循環。

幾項研究和試點項目還表明,當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獲得經濟援助時,抑鬱和焦慮症狀會有所改善。

3)環境暴露

一個人居住的地方也會以多種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產生影響。例如,有些人報告說他們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變得抑鬱,有時稱這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AD)」。

也有研究將污染和其他環境暴露,作為導致抑鬱症的潛在因素。例如,一些研究將兒童時期的鉛暴露與晚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聯繫起來。在另一項研究中,在空氣品質差的地區長大的兒童在18歲時似乎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或被診斷出品行障礙。

你的環境也可以成為你心理健康的資產。研究表明,經常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可以幫助人們應對抑鬱症。

3、社會因素

除了生物和環境因素外,一個人的性格、壓力和衝突的經歷,甚至社交媒體等社會因素也會影響抑鬱症的風險。

1)性格

某些人格特徵,包括低自尊、悲觀主義、神經質、自我批評或「完美主義者」,與更容易患抑鬱症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失眠和飲食失調)有關。

研究人員特別有興趣更多地了解可能使某人不太可能患抑鬱症的人格特徵。復原力,或使一些人更有可能從不良經歷中「反彈」的品質或特徵,也可能是預防和治療抑鬱症的關鍵。

2)壓力與人際衝突

榮教授表示,重大的生活事件,包括傳統上的積極事件(如結婚)或消極事件(如失業),這些都會讓人產生壓力。當我們感到壓力時,我們的皮質醇水平會上升。一種理論是高水平的皮質醇(特別是當它們長期升高時)會影響血清素水平。

尤其是與工作相關的壓力可能是抑鬱症的驅動因素。失去工作是一個常見且明顯的壓力源,但工作環境也會導致壓力,尤其是當一個人感覺不到支持的時候。

工作或學校中的人際衝突也可能使一個人變得抑鬱。日本2010年的一項研究將工作中的人際衝突與抑鬱症聯繫起來(尤其是在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男性員工中);另有研究人員發現,與同事或老闆發生嚴重衝突,和/或在工作中感到被排斥或被冷落,會導致員工抑鬱。

榮教授強調,經歷人際衝突的不僅僅是成年人:孩子和青少年在學校也可能會遇到人際關係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短期和長期身心健康。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17年的一份報告發現,20%的12至18歲學生表示他們曾經在學校受到過欺凌。被欺負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焦慮和抑鬱,榮教授說。他們也更有可能患有身體疾病,尤其是頭痛和胃痛。

3)悲傷

悲傷是一個看起來和感覺都像抑鬱的過程,除了它通常遵循一個特定的時間框架,從一個事件(例如親人的去世)開始,然後逐漸走向解決或接受階段。不過,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喪親之痛可能具有類似於臨床抑鬱症的症狀,特別是在它持續的時間方面(幾年而不是幾個月)。

複雜的悲傷,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似乎更有可能在某人突然、意外、特別是暴力的方式(如車禍)失去親人時。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正式將複雜的悲傷定義為一種獨特的情況,但它似乎與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有關。

由死亡、重大損失或其他生活壓力源引起的壓力,可能足以引發已經有這種情況傾向的人出現抑鬱症。

4)社交媒體

雖然關於「社交媒體與抑鬱症」之間的研究較少且正在進行中,但仍有一些研究已經調查了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影響。

幾項研究表明,社交媒體的使用可以通過不安全感、比較、「害怕錯過」和欺凌/騷擾引發抑鬱症狀和焦慮。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也可能通過降低一個人的身體活動水平和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而導致抑鬱。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孤立,是導致心理健康不佳的兩個因素,與社交媒體習慣無關。

4、生活方式因素

最後,重要的一點是,藥物、飲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能會影響你患抑鬱症的風險。

1)處方藥

已知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風險,包括:β-受體阻滯劑、皮質類固醇、干擾素-α、他汀類藥物等。

用於治療精神疾病和睡眠障礙的藥物也會使某些人惡化或導致抑鬱。25歲以下的人在開始服用某些抗抑鬱藥後,自殺率增加的風險有所增加。

2)物質使用障礙

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對非法藥物、酒精和尼古丁「上癮」的情況並不少見。然而,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與某些處方藥不同,非法藥物也會讓人感到沮喪。

當物質使用障礙和抑鬱症同時發生時,可能很難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人們通常需要一支由具有物質使用障礙經驗的醫生和心理健康專家組成的多元化團隊來提供幫助和支持。

如果一個人需要戒除某種物質,有時在醫療護理下對他們來說是最安全的。精神心理衛生機構的治療還可以幫助一個人解決可能伴隨他們的物質使用障礙和抑鬱症狀。

3)飲食和體力活動

有諸多研究表明,患有輕度抑鬱症的成年人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重度抑鬱症的發作;腸道微生物和飲食也可能在抑鬱症的發展中發揮作用。一些研究還表明,某些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可能有助於老年人避免抑鬱症。

另一方面,高糖和反式脂肪的飲食,尤其是高度加工的食物,會促進或加重抑鬱症,尤其是與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時。造成這種聯繫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這些食物含量高的飲食會導致體重增加。然而,僅僅是體重增加並不一定會導致抑鬱。

雖然體重增加可能與抑鬱症的發作有關,但還應該提到的是,吃高糖或反式脂肪的食物會擾亂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免疫系統得到警報並釋放可以穿過血腦屏障的細胞因子,從而導致神經化學物質的改變。例如,一些細胞因子可以將生產從血清素轉移到穀氨酸,當過量存在時,會導致細胞損傷或細胞死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會引發焦慮或抑鬱。

眾所周知,運動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諸多好處,但我們正在更多地了解運動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控制症狀。最近的幾項研究證實了先前的研究表明,定期鍛鍊和健康飲食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控制抑鬱症,還可以幫助預防抑鬱症。

每個人的抑鬱症經歷都會有所不同,導致抑鬱症發展和程度的個體因素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精神心理疾病很常見且可以治療,但要找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可能需要時間。

與專業的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合作,在他們的幫助和支持下,制定應對策略。另外,獲得家人和朋友的關懷、支持和幫助,對於每個患有抑鬱症的人以及那些在其一生中有患上抑鬱症風險因素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資料:

·Hammen,C.抑鬱症的危險因素:自傳評論。臨床心理學年度回顧。2018;14:1-28。doi:10.1146/annurev-clinpsy-050817-084811

·Askelund,A.、Schweizer,S.、Goodyer,I.和van Harmelen,A.(2019)。積極的記憶特異性與抑鬱症易感性降低有關。自然人類行為,3(3),pp.265-273。doi:10.17863/CAM.23436

·Dinga R、Marquand AF、Veltman DJ等。從廣泛的臨床、心理和生物學數據預測抑鬱症的自然過程: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轉化精神病學。2018年;8(1)。doi:10.1038/s41398-018-0289-1

·Daniel F.Levey等人。與自殺未遂嚴重程度的遺傳關聯以及與重度抑鬱症的遺傳重疊。轉化精神病學(2019)。doi:10.1038/s41398-018-0340-2

·Jaracz J.重疊慢性疼痛和抑鬱:病理生理學和管理。了解抑鬱症。2017年10月:163-174。doi:10.1007/978-981-10-6577-4_12

·Negele A、Kaufhold J、Kallenbach L、Leuzinger-bohleber M.童年創傷和tts與成年期慢性抑鬱症的關係。抑鬱症治療。2015年;2015年:650804。doi:10.1155/2015/650804

·Yu M、Linn KA等。兒童創傷史與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大腦連接異常有關。Proc Natl Acad Sci美國。2019;116(17):8582-8590。doi:10.1073/pnas.1900801116

·Heim C、Newport DJ、Mletzko T、Miller AH、Nemeroff CB。童年創傷與抑鬱症之間的聯繫:來自人類HPA軸研究的見解。心理神經內分泌學。2008;33(6):693-710。doi:10.1016/j.psyneuen.2008.03.008

·Lund C、Breen A、Flisher AJ等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貧困和常見精神障礙:系統評價。社會科學醫學。2010;71(3):517–528。doi:10.1016/j.socscimed.2010.04.027

·Ljungqvist I,Topor A,Forssell H,Svensson I,Davidson L.金錢與精神疾病:貧困與嚴重心理問題之間關係的研究。社區心理健康J。2016;52(7):842-50。doi:10.1007/s10597-015-9950-9

·Ali NA,Khoja A.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空氣污染對抑鬱症的影響。奧克斯納雜誌。2019;19(1):4-4。doi:10.31486/toj.19.0011

·Allen TA、Carey BE、McBride C、Bagby RM、DeYoung CG、Quilty LC。人格的大五方面相互作用以預測抑鬱症。人格雜誌。2017;86(4):714-725。doi:10.1111/jopy.12352

·Tafet GE、Idoyaga-Vargas、Abulafia DP等。慢性壓力和抑鬱症患者皮質醇水平與血清素攝取的相關性。認知、情感和行為神經科學。2001;1(4):388-393。

·Rothenberg W,Hussong A,Chassin L.高衝突家庭環境中的代際連續性:調查抑鬱症的中介途徑。開發心理學。2018;54(2):385-396。doi:10.1037/dev0000419

·Li J,Tendeiro JN,Stroebe M.喪親內疚:它與複雜悲傷和抑鬱的關係。國際心理學雜誌。2018;54(4):454-461。doi:10.1002/ijop.12483

·Prigerson HG、Bierhals AJ、Kasl SV等。複雜的悲傷是一種不同於喪親相關的抑鬱和焦慮的疾病:一項複製研究。美國精神病學雜誌。1996;153(11):1484-1486。doi:10.1176/ajp.153.11.1484

·Keles B,McCrae N,Grealish A.系統評價:社交媒體對青少年抑鬱、焦慮和心理困擾的影響。詮釋J Adolesc青年。2019:1-15。doi:10.1080/02673843.2019.1590851

·Ko DT、Hebert PR、Coffey CS、Sedrakyan A、Curtis JP、Krumholz HM。β-受體阻滯劑治療和抑鬱、疲勞和性功能障礙的症狀。賈馬。2002;288(3):351-7。doi:10.1001/jama.288.3.351

·普利托利亞Ε。皮質類固醇、抑鬱症和血清素的作用。神經科學牧師。2004年;15(2)。doi:10.1515/revneuro.2004.15.2.109

·Raison CL、Borisov AS、Majer M等。干擾素-α激活中樞神經系統炎症通路:與單胺和抑鬱症的關係。生物學精神病學。2009;65(4):296-303。doi:10.1016/j.biopsych.2008.08.010

·Parsaik AK、Singh B、Murad MH等。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和抑鬱症的風險: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J影響無序。2014;160:62-7。doi:10.1016/j.jad.2013.11.026

·Witt-Doerring J,Mathew S.抗抑鬱藥和自殺——爭議和可能的機制。抑鬱症的神經生物學。2019:301-313。doi:10.1016/b978-0-12-813333-0.00027-5

·Davis L,Uezato A,Newell JM,Frazier E.重度抑鬱症和共病物質使用障礙。精神病學的當前觀點。2008;21(1):14-18。doi:10.1097/yco.0b013e3282f32408

·Winter,G.、Hart,R.、Charlesworth,R.等人。腸道微生物組和抑鬱症:我們知道什麼和我們需要知道什麼。神經科學評論。2018;29(6):629-643。doi:10.1515/revneuro-2017-007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