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與「百家爭鳴」的550年

談藝錄 發佈 2022-10-26T03:13:41.436760+00:00

一方面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腐敗,一方面是諸侯勢力的不斷坐大,曾經強盛的周王朝終於在天災與人禍的交相逼迫下,將王朝的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此後的周朝,稱為「東周」,因為洛邑在地理位置上在鎬京以東。

周王朝最終吃到了「分封制」所帶來的惡果。一方面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腐敗,一方面是諸侯勢力的不斷坐大,曾經強盛的周王朝終於在天災(地震)與人禍(戎、狄)的交相逼迫下,將王朝的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這一年,是公元前770年,此後的周朝,稱為「東周」,因為洛邑在地理位置上在鎬京以東。

東周,在歷史上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止,稱為「春秋」,從公元前475年(這一年是《史記·六國年表》的起始點)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止,稱為「戰國」。

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可以說是間接犯了「弒父」的罪名,這導致尾大不掉的諸侯們對周天子有了更多了不尊重的理由,所以,「平王東遷」是周王室政治衰微的轉折點,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鼎盛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周天子之諸侯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大約至春秋末年,西周王朝建立起來的禮樂文化秩序徹底遭到破壞,史稱「禮崩樂壞」。

政治必然影響經濟與文化。

也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爭戰分裂,變亂動盪,強烈地刺激著觀念的轉變和思想解放,迎來了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最輝煌的發展時期。

文學藝術方面,《詩經》和《楚辭》都誕生於這個時期,中華民族最引以為傲的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最基本的出發點和最高的審美境界的所謂「風騷精神」,即來源於此,「風」指《詩經》(因其大部由《國風》組成),「騷」指的是《離騷》。

思想方面,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具歷史意義,也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是「百家爭鳴」——影響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發展的各種思想,都在這個時期發生和奠基:

儒家起於魯國,傳布於齊、晉、衛;墨家始於宋國,傳布於魯以至楚、秦;道家起源於南方,後來在楚和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於三晉,盛行於秦;陰陽家在齊較多,隨後在楚、秦等國都有較深影響;縱橫家則多出於周、衛等地,週遊於各國之間。

作為眾多藝術形式之一,書法藝術也一樣(實際上,篆刻也一樣,我們在學習篆刻史時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由於最終由秦國統一全國的歷史原因,中國書法史以秦國書法為主幹,而以東南各諸侯國書法為分支。因此,學習這一時期的書法史,也應當分成兩部分來學習,並且,權衡其對書法學習的重要性,我們應當把秦國書法作為重點,而東南諸侯國書法內容則放在開拓視野知識的位置(求創新,求奇異,求怪誕則可以重點關注)。

這一篇,我們主要學習春秋戰國時期東南各諸侯國的書法部分,《書法史》把這一部分書法史分成六部分來講述:

學習這一節,重點在於開眼界!我們沒有放更多的原書圖片進來,若需全面了解其中細節,請參照原書。

楚風和長江流域書法

楚國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來看,居於群蠻、百濮之間,文化有較強的封閉性,也可以說它的地域性歷史文化特徵比較鮮明。實際上,楚文化一直與北方文化有區別,你看,文學方面,北方文化有《詩經》,楚文化卻獨立形成了《楚辭》。楚文化具有濃郁的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覡(讀xí,男巫)文化,神秘奇譎,浪漫瀟灑。我們看大多數楚系作品,不管是金文還是楚系璽印,都是這種風格。

齊風與黃河下游各諸侯國書法

齊國是姜尚封地,他是周初的重要人物,齊地離周王都較遠,居東夷故地,受其文化影響,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齊金文有一個特出之點,即大篆綿延最久,僅次於使用籀文的秦國(其實這裡有個錯誤概念,齊國所使用的文字是「古文」,它只是保留了更多的「篆引」特徵)。但它又區別於宗周風範,不模仿西周大篆那種肥厚古樸的形質,而是偏於瘦削空靈。這是因為齊人性情活潑,在大篆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中原及北地各諸侯國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書法現象最為複雜,因為它不像齊系、楚系那樣由一個大國的書法來領導書法潮流。因為這個地區的政權變換最為頻繁,各種文化不斷分離、聚合、替代,因此,中原書法包括北地(燕)書法所呈現出來的特徵就是多姿多彩,多樣性十足。

東南文化與鳥鳳龍蟲書

從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長江流域的楚、番、鄀(讀ruò)、曾、蔡、徐、吳、越等國盛行鳥書、鳳書、龍書,黃河流域僅宋國有之,為時約一百五十餘年。蟲書、各種變體蟲書則地不分南北,得到廣泛的使用,並且一直延續到秦代。實際上,到漢代,我們仍然能看到這種裝飾性強勁的書體樣式。

這一節,作者對鳥書、鳳書、龍書、蟲書進行了分地域、系統的詳細研究,對此類裝飾書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深入學習。

古文蝌斗

這裡所說的「古文」,學術界有定論,就是指的戰國時期秦以外的東南各諸侯國的文字。而「蝌斗」指的是因書寫工具的原因產生的類似蝌蚪的書寫特徵(短畫頗類梭形,長畫則頭粗尾細屈曲擺動),合起來說,這裡的「古文蝌斗」指的卻是全部的春秋戰國時期東土手寫體文字。

因為侯馬盟書、曾侯乙墓竹簡、楚帛書以及包山楚簡的出現,我們得以見到春秋戰國時先人的手寫墨跡,於是出現一個問題,許多現代研究者及書法愛好者誇大這些先人墨跡中的「書法」之美,認為這些才是「書法」的無上妙法,實際上,第286頁-287頁有一段話,值得關注:

在討論盟書——古文書法美之前,需要說明兩點。其一,東漢以後,「翰墨之道生焉」,人們對待各種書體已不再局限於「通古今文字」,同時也會自覺地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它們。也就是說,晉唐人眼中的古文書法之美,都是通過聯想、追加之後獲得的。在先秦時代,古文書法只是簡便通俗用字的真實樣態,先民們還不會為著美的目的去思考和書寫;其二,古文書法美的字形與書寫基礎,有來自漫長久遠之不同渠道的歷史積澱,如商周手寫體與大篆的潦草化、地域用字與書寫習慣等,有書寫發展階段性的筆法進步,也是實用狀態中不期然而然的美的填充與創造。

刻款金文草體及其他

這一小節,所說的內容分為幾類:

先是刻款金文草體。春秋晚期,在人們把美化裝飾文字形體的風尚推向巔峰狀態的同時,一種頹廢簡率的心理也在潛滋暗長,進而導致以草體銘器禮器的開始,這就是刻款金文草體。

此外,還有刻石:

陶文:

貨幣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文字書法樣式,任何一個分類,都值得深入研究,細加品味,並形成專門的藝術樣式。

下一篇,我們讀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書法,這是先秦書法的大類,是需要細究深察的一節。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16,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