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已暮,寒霜凝,惟願安暖人間!

河南博物院 發佈 2022-10-28T02:52:49.547959+00:00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氣候由涼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瑟。

風卷清雲盡,空天萬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

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

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唐·元稹 《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

秋暮露成霜,雲卷寒風降,10月23日18點35分,我們將迎來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氣候由涼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瑟。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霜降節氣這樣解釋道:「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即表示為:氣溫進一步降低,地面的露珠已經結成霜。

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進入霜降節氣,我國大部氣溫將進一步下降,一些地方晝夜溫差加大,當夜間氣溫降到0℃以下,露水凝結為霜。

古人將霜降分為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此時豺這類動物開始捕獲獵物過冬;

二候草木黃落:樹葉都枯黃掉落;

三候蜇蟲咸俯:冬眠的動物也藏在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中。

關於霜降的習俗:

賞菊: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吃柿子:「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柿子的最佳成熟期在霜降前後,因此霜降吃柿子是不少地區的習俗。「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紅彤彤的柿子鋪一層薄薄白霜,霜降時節的柿子個大、皮薄、汁甜,紅彤彤的柿子鋪一層薄薄白霜,營養價值很高。

進補:「補冬不如補霜降」,先「補重陽」後「補霜降」,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等食俗,抵禦暮秋時節的寒氣入侵。

天地自然一時有一時的美好。應候而榮,順時而凋,秋在成熟的盡頭走近冬,冬的潛藏又是春的開始,大自然就這樣互為孕育,生生不息。

霜降,也為這成熟豐美、色彩斑斕的秋天畫上了絕美的休止符號。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淺碧露凝華,霜寒木葉秋。

星霜荏苒,露往霜來。在晚秋時節,向大家道一句安好,願這個冬天,有溫暖常伴。

海報文物:


東漢六博俑

六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棋類遊戲,最遲不晚於商代出現,春秋戰國開始流行,到了秦漢,不僅成為宗室貴族、達官顯貴的嗜好,而且很快在民間盛行起來。朝廷甚至專門設置官員來管理這種博弈遊戲。

這件六博俑是1972年河南三門峽靈寶張灣3號墓出土的東漢陶器,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陶器中兩個人物俑分別跽坐於陶榻兩端,面前擺著一套完整的博具,二人正在全神貫注地對弈,形象極為逼真有趣。

六博,因博具中有6根博箸而得名。「箸」是一種中空細長的半邊竹管,跟我們現在的筷子很像。竹子外皮一面黑一面白。下棋時先投箸,根據投箸的白有多少來移動棋子,類似於今天的色子。到了漢朝,有的便改用兩枚或一枚圓形「煢」來代替博箸。

六博棋的形成與我國古代兵制、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代棋史學家認為它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比如象棋、西洋棋、將棋等都是由六博棋逐漸演變而來。

六博棋的設計表達了古人對宇宙的想像。有詩云:「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古人認為六博是溝通人神的工具,能夠實現「死後升仙」的美好願望。雖然不知如此仙氣飄然的六博背後還隱藏有多少的秘密,但我們顯然已經窺探到了古人對於生死命運的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