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中小學教師從哪裡來?

朱永新教育觀察 發佈 2022-10-29T07:26:33.031084+00:00

中國教師發展論壇是民進中央未來慶祝教師節舉辦的年度論壇,每年教師節前在一所師範大學舉行,從2007年開始,已經舉辦了14屆。

朱永新按:近日《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0月28日 第 08 版)發表了記者呂巍的專題報導《高質量中小學教師從哪裡來?——2022·中國教師發展論壇聚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服務體系建設」》。中國教師發展論壇是民進中央未來慶祝教師節舉辦的年度論壇,每年教師節前在一所師範大學舉行,從2007年開始,已經舉辦了14屆。

2022·中國教師發展論壇現場

歷屆中國教師發展論壇主題回顧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0月28日 第 08 版)

第一屆(2007年9月)主題為「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育公平」。

第二屆(2009年9月)主題為「科學發展觀和教師隊伍建設」。

第三屆(2010年9月)主題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政策制定」。

第四屆(2011年9月)主題為「推動教育家辦學,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

第五屆(2012年9月)主題為「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服務城鄉統籌發展」。

第六屆(2013年9月)主題為「新形勢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政策」。

第七屆(2014年9月)主題為「城鎮化進程中教師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與政策創新」。

第八屆(2015年9月)主題為「助推鄉村『好教師』建設」。

第九屆(2016年9月)主題為「教師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第十屆(2017年9月)主題為「教師隊伍建設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

第十一屆(2018年9月)主題為「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教師隊伍建設」。

第十二屆(2019年9月)主題為「教師教育振興與師範院校的使命」。

第十三屆(2020年9月)主題為「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

第十四屆(2021年9月)主題為「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本報記者 呂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使命,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就孕育在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平凡工作之中。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教育對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提出更高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工作,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來切實抓緊抓好。當前,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效卓著,但教師結構性失衡現象仍然存在,優質教師資源配置不夠合理,教師專業素質需要持續提升,教師培養和專業發展路徑也亟待拓展。

為形成更多有益於教師隊伍建設的良策,日前,民進中央舉辦2022·中國教師發展論壇,與教育界專家學者和老師們共聚一堂,圍繞教師隊伍建設這一最急需、最緊迫、最艱巨的熱點、難點問題廣泛交流、深入研討,為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服務體系建設獻計出力。

利用多方資源,實現共生共長

「我國現有基礎教育教師1586萬名,占專業教師總數的86%。可以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中小學教師隊伍。」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孫堯這樣概括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地位。今年4月份,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涵蓋提升教師能力素質、推動優質師資均衡、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管理綜合改革等方面的15條措施,旨在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建強主要在於教師隊伍整體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要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完善高層次教師人才培養機制以及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服務體系等方面下功夫。」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呼和浩特分校校長、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建學認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充分發揮優質中小學校在開放教育體系當中的專業作用至關重要,而從教師教育、知識特性和知識生產方式來看,關鍵在於教師、教育者聯合協作。

「我們正在探索的就是以中小學校為基地和樞紐,把一線教師、教研員、教育研究者、學科專家、優秀教師等教師聯合起來,探索高效協同的教師發展模式。」王建學表示。

同樣強調協同合作,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綦春霞的建議是構建大學與中學教師合作共同體。「樹立一個共同的目標,達成一個平等的共識,實現一種身份的轉變,使大學和中學優勢互補,共同探索協同育人機制。」

民進吉林省委會副主委、吉林省教育學院初中教研培訓部主任張岩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共生型教研團隊的想法:專業的教研機構及與它所服務的基層學校、教育行政機構等教育管理決策部門共同構成一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服務學生全面成長的共生型組織,遵循「共同體思維」,確保「異質化共生」,促進「共同但有差別」的專業成長。

「新時代呼喚新教研,新教研需要新的團結互助模式,共生型教研團隊建構的探索非常有意義。」張岩說。

在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來,智慧只有在彼此交流的情況下才能共生共長,教育只有在彼此合作的過程中才能取得成功。

「教學不是一個人在緊閉的教室門後帶領學生完成課程,而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要打開教室的大門,和其他教師組成共同備課團隊,在共同研課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要打開學校的大門,利用社會的資源,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大自然都是課堂,社會賢達、各界精英都是夥伴。要走進學生的家門,攜手父母,幫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朱永新表示。

以閱讀實現教師自我提升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跨學科成為各科課程標準的高頻詞語。跨學科的教學任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這是時代變革對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我看來,閱讀是中小學教師知識更新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實現教師專業素養的自我提升,同時,中小學教師也是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力量。」四川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靳彤表示。

此前,四川師範大學專門成立課題組就我國中小學教師閱讀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論壇上,靳彤代表課題組發布了《以閱讀促發展 我國中小學教師閱讀狀況調研報告》。

據靳彤介紹,此次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11405份。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教師基本閱讀狀況總體處於中等水平,教師的閱讀計劃性、主動性、互動性均有待提升,同時,存在著青年教師基本閱讀狀況水平總體偏低、高學段教師閱讀狀況總體水平偏低、理科教師總體閱讀狀況水平較弱、鄉村地區教師閱讀水平亟待改善等問題。

「在全民閱讀的背景下,近幾年中小學教師閱讀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基本閱讀、跨學科閱讀、數位化閱讀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內外結合,從政策、機制、環境、認識等各方面入手,由政府、學校、個人三方協同努力,共同促進教師閱讀,並通過閱讀促進教師發展。」靳彤說。

「沒錯,老師一定要做讀書的種子。」靳彤的觀點得到了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的呼應。他認為老師們要有適合自己的書單,應為閱讀制定「五年規劃」。

「書單可以分三個部分,如同三個圓圈互相套在一起。最外圍的那個圓圈就是通識部分,中間的圓圈就是跟自己從事的專業有關,最小的圓圈就是自己感興趣的,這三個部分可以交錯進行,但是一定要有計劃、形成系統。」

在溫儒敏看來,閱讀對於教師的進修十分有幫助。「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也要更新教師培訓的方式和內容,通過有效措施來鼓勵和支持老師們組織讀書研修的小組,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溫儒敏表示。

激活全面均衡發展「關鍵詞」

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而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此次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專業發展路徑進行探索和思考。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師大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宋萑帶來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調研報告》。在對10個中西部的省份和直轄市進行線上問卷,前往6個省份的7個縣開展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宋萑就對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目前欠發達地區教師主要面臨著工作負荷重、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辦學和教師發展的支持待提升、學校辦學的軟硬體水平有待提升、教師激勵制度有待完善等問題。應在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專業發展資金投入與財政支持,並重點向中西部的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的基礎上,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實現大學教育研究者、優質學校教師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脫貧縣中小學教師形成跨界的學習共同體。」宋萑表示。

針對縣域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西南大學副校長陳時見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僅要優化來源保障,通過提升地方師範大學的培養質量、拓寬優師培養計劃,還要通過整合優質資源推動縣域高質量教師的培訓改革,通過完善校本教研夯實縣域高質量教師的教研體系,通過推動縣域高質量教師的項目研究實現教師自主發展的良性循環。

實際上,有關縣域教師專業發展,探索和嘗試一直在進行中。金沙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高級教師陳艷嬌就帶來了縣域教師專業發展的「金沙經驗」。

2021年,貴州省金沙縣在民進中央的牽線聯繫下,與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共建集教育科研與教師培訓為一體的金沙教育研究院和三所附屬實驗學校,推進知名大學、地方政府和實驗學校深度合作,通過成立縣域教科研機構,統籌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與教科研工作。

「我們一直在努力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增強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意識,培養教師的規劃能力,通過縣域教師發展部門制定本區域的教師隊伍發展規劃,指導學校制定教師的發展規劃,學校幫助教師做好個人發展規劃,實現縣域規劃、學校規劃、個人規劃三位一體,形成發展共同體和發展合力。」陳艷嬌說。

西部教育基礎薄弱,探索過程漫長而艱辛,但陳艷嬌始終相信,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