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仙逝十周年:煙水太湖畔,曾傳獅子音

文旅觀察者 發佈 2022-10-30T09:40:00.483089+00:00

2022年9月,南懷瑾先生仙逝十周年。「煙水太湖畔,曾傳獅子音。我來師已去,常使淚沾襟。」斯人已逝,留下的是永久的揮之不去的紀念。且以詩文圖,一起深深緬懷南公懷瑾先生。這裡,煙波浩渺,遠山隱隱;這裡雲舒雲卷,扁舟出沒。這裡,美景天然,風物清嘉。

2022年9月,南懷瑾先生仙逝十周年。「煙水太湖畔,曾傳獅子音。我來師已去,常使淚沾襟。」斯人已逝,留下的是永久的揮之不去的紀念。且以詩文圖,一起深深緬懷南公懷瑾先生。

這裡,煙波浩渺,遠山隱隱;這裡雲舒雲卷,扁舟出沒。這裡,美景天然,風物清嘉。這裡,范蠡曾攜西施泛舟,陸龜蒙、張志和曾在此醉漁唱晚。這裡,曾留下多少隱逸文化的印跡。

直到有一天,一個老人健步登上太湖長堤,眼前風光一如定境中常見,老人決定留下來不走了,在湖畔辦太湖大學堂講學,延續傳統文化的命脈。

上圖為南公首抵吳江廟港視察。當時身穿長大衣、腳著皮底小圓口鞋的南公,右手一甩大衣, 健步如飛,幾下便登上離地面高六七米斜坡上的太湖堤岸。

登上太湖堤岸的南公,一路上悠然自得,和向子平及陪同同學談笑風生。

太湖大學堂落成前的太湖大堤。這裡,曾經芳草如茵,水杉林立。

這裡,因為南公的到來,從此有了太湖大學堂和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藍天下學堂莊嚴,磅礴的雲陣仿佛是對大學堂的盡情禮讚。

當年構建中的太湖大學堂,南公常親臨施工現場。連學堂的一草一木,都是南公領著弟子們悉心栽種、靜待成長,一如對待學堂的莘莘學子們。

藍天下的太湖大學堂建築群無比莊嚴神聖。從此這裡書聲琅琅,學者聚集,傳統文化在這裡紮下了根。

太湖大學堂主樓,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放眼中外學貫古今的胸懷和格局。

歲月匆匆,當我有緣來到太湖大學堂,斯人已去,留下的是永久的懷念。

猶記前歲中秋前夕廟港訪師,經行南公堤,留下了「十里南堤經行處,空涵萬境水悠悠」的慨嘆。

猶記那年跟老師的詩歌唱和共懷南師——

再過南公堤懷南公 莊永琴

木樨香冷起清愁,十里長堤任去留。

一代名師仙逝後,湖山煙雨蓼花秋。


中秋時節憶懷師 沈詩醒

遠挹清芬化世愁,長堤信步去還留。

師隨皓月升空後,梵唄聲聲潤客秋。

所幸,南公去後,文化猶存,他的弟子後人們依舊耕耘不輟,努力傳播著傳統文化,春風化雨,生生不息。

如今南公堤修葺一新,並置大石以為碑刻,沈詩醒老師撰文,華建平老師作書,向後來者訴說這段神奇的過往,讓後人記住這位為復興傳統文化嘔心瀝血,為地方培德育人、擎燈引路的智慧大德。




【碑文內容】

堤,乃江河湖泊圍水固本之築。水,為自然萬物人類生存之命脈。堤,圍水固本,即固生命之本。本固命立,物類競生;周而復始,綿亘不斷;人文隨之衍生,家齊因而邦興。邦興家齊,必從正心誠意,鋪路架橋築堤興學,以「明明德」為肇端。

南公懷瑾先生,人文學界之尊者大德。耄耋之年,壯心不已。二十世紀庚辰千禧年底,擇太湖之濱一隅,創太湖大學堂暨實驗學校,秉「童蒙養正」文武並舉;「少年養志」勵精向上;「成人養性」知行合一,為振興中華文化培德育人,擎燈引路。

南公自初登廟港太湖堤至學堂落成,興教講學,造福地方家國。吳江區及七都鎮歷任官員,為彰顯其功德,將原廟港段長七點八公里的太湖堤命名為「南公堤」。壬寅春,新修竣工,特勒石立碑為記,意在承先啟後策勵互勉,行經南公長堤,不忘水脈命脈文脈血脈共通,憑籍三吳人文精神,於世紀新征程中,向著人天大道,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砥礪前行!

沈詩醒撰

華建平書

壬寅夏至

來源:江南佛教文化研究學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