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大汶口人最先發現併到達了美洲

伏羲文化研究 發佈 2022-10-30T19:11:28.336378+00:00

1991年,在全世界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00周年的時候,世界自然科學界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了一期紀念專號,令世人震驚的是專號封面的一幅畫,這張在美國紐約州易洛魁人手中保存的500年前的珍貴彩色鹿皮畫竟是「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

五千年前,黃帝從大汶口出發

美國易洛魁人手中的鹿皮畫與山東大汶口墓葬中的地平龜驚人相似,其中的懸疑似乎向我們講述了一段塵封已久的軒轅黃帝橫渡太平洋去美洲的悠遠往事……

謎團重重的鹿皮畫和地平魚


1991年,在全世界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00周年的時候,世界自然科學界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了一期紀念專號,令世人震驚的是專號封面的一幅畫,這張在美國紐約州易洛魁人手中保存的500年前的珍貴彩色鹿皮畫竟是「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該號除在第83頁上重刊了這張圖外,還在77頁上刊登了另一幅同樣引起轟動的彩色鹿皮畫——《蚩尤神風后歸墟值夜扶桑圖》。該雜誌在這種時刻以這種高規格形式刊登這兩幅畫,意義非同尋常,這無異於向世界宣布:中國人五千年前就來到了美洲!

有中國學者認定,祈年圖中的大酋長就是軒轅黃帝。然而,隨著出現一個重大疑問:黃帝怎麼可能到達遙遠的美洲呢?

山東大汶口墓地發掘於1959年,有五千年歷史。在133座墓葬中,11座中有一種叫地平龜的龜甲,共28塊。令人不解的是,這種龜是中國所沒有的一種龜種。據《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稱:「所有地平龜屬的化石種都只限於北美,現生種則分布於北美、中美兩處,美洲以外的其他大陸上,從未有過化石種或現生種的記錄。」

鹿皮畫和地平龜向我們描繪了兩張圖畫:一張畫是五千年前,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上,一支黃帝族艦隊九死一生,向北美挺進;另一幅畫同樣是在太平洋,時間同樣是五千年前,航行終點也是美洲,惟一不同的是,航行者是山東大汶口人。這種時間和空間的高度一致性,不禁使人產生了聯想:這會不會是同一群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就是同一群人的兩個名稱:在我國史前傳說中叫軒轅黃帝族,而在考古文化里則被稱作大汶口人。

黃帝徙都曲阜

大約五六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分布著三個大的部落集團。東部山東及四周是以太昊、少昊和蚩尤為首領的東夷集團,西部是炎帝、黃帝為首領的華夏集團,南部則是苗蠻集團。三大集團經過長期戰爭最終一統於華夏集團。而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則是其中規模最大、最慘烈、也最關鍵的一戰。黃帝不僅殺了蚩尤,也殺掉了太昊和少昊,從而挺進到曲阜,並定都曲阜,把都城從河南新鄭遷了過來。

對此,何光岳先生在《炎黃源流史》一書中有這樣的簡述:「黃帝族從渭水東下進入河南境內……而定居於新鄭熊山,稱有熊之墟,以熊為圖騰。以後又有一支黃帝族東遷至山東曲阜。」對於黃帝遷都曲阜一事,史料也有記載,《帝王世紀》載:「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記載:「生黃帝於壽丘。」壽丘在今曲阜,而大汶口與曲阜僅距50公里,同處肥沃平坦的汶(水)泗(水)平原。從大汶口墓葬群的規模及有些墓主人葬品所顯示的奢侈看,應是黃帝族重要部落首領居地。

另外,鹿皮畫上天黿龜族徽本身也是黃帝族居住在大汶口人聚居地的絕好證物。在原始氏族社會,族徽是一氏族區別於他氏族的標識。族徽圖像多是動物,也有植物。這些動物都是各氏族所崇拜的圖騰。但一個氏族的圖騰會隨著居地的不斷遷徙而發生變化。氏族社會都有嚴格的本氏族內不得通婚的制度,所以兩個通婚氏族各自的圖騰有時也會被對方所接受。以黃帝族為例,黃帝族最早是以龍為圖騰的,徙都河南新鄭後,又以熊為圖騰,因為新鄭本地氏族是以熊為圖騰的。但這並不影響黃帝族仍然對龍的崇奉。正如何光岳先生在書中說的:「黃帝雖是以熊為圖騰,但是卻處處以龍為神靈,可說是龍的傳人。」

而曲阜、大汶口一帶居住的是以龜為神靈加以崇奉的龜族。在考古文化中,各地大汶口文化墓葬出現葬龜甲的情況很多,而這一現象在同時代其他文化如中原的仰韶文化等均無發現,所以有學者認定,葬龜甲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習俗,是以龜為圖騰的反映,其原始居民應是龜族。龜族的崇龜習俗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不但發展為殷商時代主宰人們全部生活的龜卜,產生了聞名於世的甲骨文,而且在周代也地位顯赫,《周禮·春官》記有龜人,掌六龜之屬。若有祭祀,則奉龜前往。龜還是古代四靈之一,《禮記·禮運》上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學術界普遍認為,殷人的龜卜和夏、商、周三代各地出現的龜氏徽識,均源於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崇龜族。所以,當黃帝族徙都曲阜後,就進入了強大的龜族聚居地,其旗幟上飄揚著元黿龜也就不奇怪了。

黃帝(大汶口人)的航美洲


大汶口人有漂洋過海的能力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一下東夷文化的海洋文化特徵。首先,史書有載,《越絕書·吳內傳》曰:「越人謂船為須慮……習之於夷,夷,海也。」是即夷海同義。又《史記·太公世家》說:「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集解注「東海上人」即是「東夷之人」。可見東夷人就是習於海上活動的人。第二,能夠集中體現大汶口人航海能力,反映大汶口文化海洋文化特徵的,就是大汶口人拔牙和枕骨人工變形習俗在太平洋諸島的廣泛傳播。

李錦山先生在《東夷原始宗教概論》一文中指出:「這種習俗見之於我國東部沿海和南部地區的史前墓葬以及少數民族晚期墓葬,方志中亦不乏記載。在國外,太平洋諸島土著中也流行。是海洋性民族風格之一,各地鑿齒的齒數,位置差異較大,但從淵源上考察,都不及山東地區早。」

張小華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太平洋人種》一文中還介紹了在太平洋的夏威夷島和關島上發現大汶口人遺骨的情況。經與大汶口人遺骨對照,不僅拔牙和枕骨變形的特徵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都是1.72米。綜上可見,大汶口人不僅有飄洋過海的能力,而且這種遠航活動對他們來說還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在人類尚未發明機械動力之前,什麼力量能幫助他們漂洋過海呢?對此,挪威歷史學家、探險家海爾達爾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先後三次利用當地材料或綁木筏,或造蘆葦舟,進行了仿古漂航三大洋的試驗,試驗表明,是海流和風幫助他們完成了漂流。黃帝族漂航美洲的具體航線在《中國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中有明確的敘述,這就是先從山東蓬萊經廟島群島到大連,再沿朝鮮半島海岸繞入日本海,借日本海中的左旋環流達日本北部地區,穿過津輕海峽進入太平洋,然後,在這裡藉助一條海流就可以直漂美洲了。這條海流叫「北太平洋海流」,在北緯40度,常年西風、東流、順風順水,流速每日20海里—25海里。就是這條海流把黃帝族眾帶到了遙遠的北美洲。

如果進一步追問黃帝是在北美洲何處登陸上岸,其後裔又是怎樣最後來到紐約州,成為現在居住在那裡的易洛魁人的?這個答案是一百多年前,美國著名學者摩爾根在那部世界經典《原始社會》一書中給的。他在書中首先肯定了位於北緯45度的太平洋東海岸的「哥倫比亞河流域是印第安人的發祥地」;其後他指出了「他們(指亞洲人)的來到美洲……必定是由於海洋的偶然事件,以及從亞洲流向美洲西北海岸的大洋流所使。」這正是指黃帝族所趁的「北大平洋海流」,這條海流離海岸最近的地方也正是哥倫比亞河入海口一帶。對紐約州易洛魁人的來源,他說:「他們原來可能是從達科他族分出的一支移民,從密西西比河彼岸遷來,最初向聖勞倫斯河谷挺進而安居於蒙特婁附近。後因遭到周圍部落的敵視,被迫離開這個地區而遷居紐約州的中部。」

大汶口人的美洲返航


黃帝(大汶口人)到達美洲後,大多都在哥倫比亞河流域定居下來,也有的踏上了返鄉之路。他們把當地的地平龜作為一路上的保護神帶回到家鄉,死後隨葬在了墓葬中。但回來是比去更難的事,因為不能順原路返航,必須找到能夠返鄉的新的海流。真是蒼天有眼,大自然饋贈給了他們這條海流,這就是由東向西流的北赤道暖流,也是常年順風順水。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黃帝所趁的北太平洋暖流和這條北赤道暖流實際是自我封閉、自我補充的北太平洋環流的南北兩個組成部分。它的形成與流向是這樣的:在赤道以北的東北信風帶內,由於常年只送東北風,推動墨西哥西面的海水從東向西流動,這就是北赤道暖流。當一直向西碰到菲律賓陸地後,大部分海流就沿岸北上,形成了台灣以東的台灣暖流,也叫黑潮。

此後由於受地球自轉偏向力影響,漸漸向左偏離海岸,形成日本暖流。當進入北緯40度的西風帶時,就在西風的吹送下一直向東流向美洲了,這就是黃帝所趁的北太平洋暖流。這條暖流在靠近美洲陸地時分為兩股:向北的小股經過哥倫比亞河入海口繼續北上,最終消失在阿拉斯加海灣;大股則南下流向墨西哥,進而補償了向西流去的北赤道暖流,從而形成了一個自我補棄、完整封閉的環流系統。這樣,大汶口人只需重新進入這個環境,順其漂流,就可以踏上返鄉的路了。


大汶口人能從美洲返回的真實性除了大汶口墓中的地平龜為證外,還有一個歪打正著的中國歷史上發生的具體事件,這就是東晉高僧法顯也是借北太平洋環流往返了一趟美洲。

他先是去印度求法,由海路從斯里蘭卡返回時,迷航順北太平洋海流到了墨西哥。從墨西哥順北赤道暖流回中國時又迷了航,最後在青島嶗山登陸上岸了。我國學者連雲山在他的《誰先到達美洲》一書中對此作了詳盡的論證,此書得到了周谷城、趙朴初、賈蘭坡、于光遠等著名學者的讚賞。

連雲山也是選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周年之際向世界宣布這一發現的,這一發現被世界媒體驚呼為「石破天驚之說」。在同一時間的東西兩半球,美國「鹿皮畫」的公布和中國連雲山的發現,交相輝映,使世界為之震驚。


而法顯的誤回嶗山,恰好成為大汶口人能夠返鄉的又一實證。

(轉自:網易號.法蘭喜多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