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王母之山的描述與藥靈山完全一致

崧山細流 發佈 2022-10-31T16:38:44.007327+00:00

《山海經》第十六卷·大荒西經:「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壑就是溝壑,山溝的意思。「海山」即山下有海。「壑山、海山」這個描述,非常準確,非常精闢。《山海經》成書2000多年來,我猜99.99%的讀者都理解不了這句話。我也是在把崑崙丘定位為雲南嵩明藥靈山之後才理解這句話的。

《山海經》第十六卷·大荒西經:「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壑就是溝壑,山溝的意思。「海山」即山下有海。「壑山、海山」這個描述,非常準確,非常精闢。

《山海經》成書2000多年來,我猜99.99%的讀者都理解不了這句話。我也是在把崑崙丘定位為雲南嵩明藥靈山之後才理解這句話的。下面給大家解讀一下:

1)壽麻與西王母

藥靈山又叫瑤玲山、堯林山、秀嵩山、秀崧山、牧靡南山,此山出產極品升麻,名聞中原。南中夷人稱升麻為叟麻,故中原人稱這一帶為壽麻。漢代司馬遷《史記》又稱此地為靡莫,靡莫為彝語「坤母、地母、地王、王母、女王」,靡莫之屬的滇國青銅器上就有其像,旁邊還有一隻三青鳥:

《山海經》裡,壽麻、西王母、崑崙丘、帝之下都就是同一個地方。壽麻既然來自於藥靈山,藥靈山就是王母之山。我們就來看看雲南嵩明藥靈山一帶與「壑山、海山」是什麼關係。


2)壑山

先看一幅衛星地圖:

藥靈山為東北-西南走向,與烏蒙山一致。

藥靈山的北側、南側、東側為溝壑,藥靈山北側溝壑為嵩明小街鎮通往匡郎村的通道,藥靈山南側溝壑為四營鎮通往小新街的通道,藥靈山北側溝壑為小新街通往尋甸塘子鎮的通道。

藥靈山西南側為嘉麗澤,又稱楊林海。古代嘉麗澤水域非常大,雨季水患嚴重,近代治水後,收縮為幾個小湖。

所以,古代的藥靈山既是一座壑山,也是一座海山

先看看藥靈山三側的溝壑:

杭瑞高速、G56、G320、G248就在藥靈山三側的溝壑里走,壑寬數公里。與其它山系隔絕,形成獨山。且一山獨高,可以看到四周山下村落。

明代,徐霞客二過嵩明,遊記中寫到,「登楊林老脊,猶東望而見之,今則南望而見之,皆在七八十里之外。按《志》無堯林之名,惟有秀嵩山在嵩明州東二十里,聳秀插霄漢,環州之山,惟此為最耳,度西轉,二里,越小溪橋,有村在北隴,是曰壁假。由其西攀嶺北上,旋逾坳而西,一里,復下涉,又南見天表高峰。時已追及一老人,執而問之,果堯林也。」

徐霞客第二次遊歷嵩明時,記載到藥靈山扼住嘉麗澤河口的險要位置,「其處遙山大開,西界即嵩明後諸老龍之脊,東界即羅峰公館後分支,為翠峰祖脊,相對夾成大壑海子中匯焉;其南楊林所城當鎖鑰,其北堯林山扼河口。」


3)海山

再來看海山(崑崙南淵):

藥靈山西南側的嘉麗澤(楊林海),古代水域超過200平方公里,今天的嵩明小街鎮、四營(牛欄江鎮)、楊橋鎮大部分淹在水下。何以見得?

嵩明垻區大部分地方挖井、挖溝都會挖到一層糍粑泥,青黑色,粘性強,小孩子用它捏泥人,是大部分嵩明人兒時不可或缺的玩具。這種泥就是數萬年浸泡在水下形成的,只有河湖、沼澤地區常見。山丘上是挖不到這種黑泥的,山丘的生土,挖出來是偏紅色的。藥靈山腳的乃卜村一帶也可以挖到糍粑泥,說明古代的嘉麗澤水已經到了藥靈山腳下。《徐霞客遊記》裡也說河口在堯林山腳下。

解放初的嘉麗澤,南北還有10公里左右長度。

嵩明的梁王山主峰大尖山海拔2840米,為境內最高點;東南部的窪子村海拔1770.5米,為境內最低點;垻區海拔大約在1896至1920米之間。大藥靈山海拔2627米,藥靈山範圍約10平方公里。藥靈山相對嵩明垻子的高度約857-707米(中位數為782米),還是很雄偉的一座大山。


4)藥靈山也是一座蜀山(獨山)

我以前以為,蜀山就是四川的一座山,後來發現這種認識是錯的。蜀山不一定是四川的山

今天還叫蜀山的山,是一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境內,屬於合肥市蜀山區,距合肥市中心約10公里,面積8500畝,海拔284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

據《爾雅·釋山》講,「蜀」是「獨」的意思,因蜀山無崗阜連屬,只是孤單單的一座山,所以叫蜀山。

按照《爾雅·釋山》的定義,中國有很多的蜀山。古代「孤家寡人」指的是皇帝,那麼,高而孤獨的山就是山的王者,是神山。

四川岷山,與其它大山相連,山系連綿不絕,不符合《爾雅·釋山》關於蜀山的定義。四川瓦屋山的山腳與其它山相連,似乎也算不得蜀山。除了岷山及瓦屋山,四川還有哪座山可能稱為蜀山?

雲南嵩明藥靈山三側為壑,一側為海,完全符合《爾雅·釋山》的定義。藥靈山也是一座蜀山,一座獨山。藥靈山山腳雖有裙山相襯,裙山之外卻與其它山系完全隔絕。也是山中的「孤家寡人」。

安徽合肥平均海拔是20到40米,合肥蜀山海拔284米,相對當地平地的高度約254米左右。不到嵩明藥靈山(782米)的一半高度。它都可以叫蜀山,那麼藥靈山更加是當之無愧的蜀山。


5)蜀山氏

中原典籍里的「蜀山氏」,是顓頊的外婆。

顓頊生於若水流域,若水為四川雅礱江及其在攀枝花入金沙江後,金沙江攀枝花到宜賓這一段。若水河流域涵蓋四川涼山、攀枝花、雲南楚雄、昆明、曲靖、昭通。

發源於藥靈山下嘉麗澤的古塗水(牛欄江)為若水南岸最大支流,也就是說,牛欄江流域也是若水流域。昆明滇池通過普渡河流入古若水,滇池、普渡河流域、也屬於若水流域。

古籍記載:黃帝次子昌意,娶淖子,生顓頊。顓頊的媽媽叫昌濮,屬於淖子。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nào),昆吾之所食也

大致意思:在最荒遠之地中有座山,名叫龍山,這裡是日月降落後進入的地方。有三個相互靠近的大湖,名叫三淖,這裡是昆吾人獲取食物的地方。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崑崙丘附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西經2段記載顯示,三澤水也在崑崙丘附近。

昆吾即昆明族,雲南昆明因為昆明族聚居而被稱為昆明。昆吾為顓頊後裔,顓頊故鄉為若水流域。昆吾在夏代為諸侯第一,號夏伯,屬於夏王室親戚。商族為了削弱夏王室,先攻昆吾,昆吾戰敗,遷許昌,再遷陝西藍田,最後退回祖先故地,生活在滇池、洱海周邊。

這三澤水即雲南昆明周邊的三個大湖:滇池(滇南澤)、撫仙湖、陽宗海(昆澤)。陽宗海旁邊的宜良縣2000多年前叫昆澤。昆澤縣,西漢元封二年 (前109)置,屬益州郡。治所在今雲南宜良縣北古城盤江北岸。三國蜀漢及晉屬建寧郡。南朝梁末廢。宜良在嵩明南面,2縣接壤。嵩明縣楊林鎮歷史上也曾是昆澤縣縣治所在地。故三澤之一的昆澤也可能是雲南嵩明縣的嘉麗澤。

顓頊的母親為三淖一帶的人,大範圍在嵩明、宜良、昆明、澄江一帶。顓頊外婆「蜀山氏」也就是這一帶的人。

上古第一座蜀山也許就是藥靈山,這個蜀山氏就是西王母。她與黃帝聯姻,助力黃帝打敗了蚩尤。黃帝進軍中原之前把都邑設在了今天的昆明及其周邊地區。

古代的一些地名可能會發生轉移,並不少見。比如,西漢時期,雲南晉寧為益州郡,管理西南的益州刺史部設在廣漢,離長安更近,方便管理。到東漢、三國時,益州地名變成了成都。晉寧退為滇池縣。南寧也曾經是雲南曲靖的地名,今天卻是廣西首府的名稱。

雲貴川本為一體,上古不分彼此。魏晉南北朝之後漸漸分治,且不同朝代管轄的範圍都在變化,比如涼山、攀枝花、黔西地區,從唐至元都屬於雲南。明代開始劃雲貴川三省管轄。

漢代在四川廣漢設益州刺史部,管轄雲貴川及漢中、甘肅南部。今天雲南昆明市嵩明縣小街鎮東屯村附近還有個地名叫「四川碑」,意即四川的界碑曾設於此,到達了藥靈山下。

所以,我在想,四川叫蜀,也許來源於此。藥靈山三側為壑,一側為海,本就是一座獨山(蜀山)。上古「蜀山氏」就是三淖之人,其女在《山海經》中被稱為淖子,嫁昌意,生顓頊。雅礱江、普渡河、牛欄江、金沙江東段都是古若水流域,是顓頊的故鄉。帝之下都也在此區域(牛欄江源頭),在三淖的北側。


6)堯封獨山西見王母

《新書·修政》謂:「(堯)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劉師培:「獨山即蜀山。」

上面的考證里,上古壽麻、西王母、崑崙丘、帝之下都、獨山(蜀山)均在雲南嵩明、尋甸一帶。

「(堯)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堯帝渡過金沙江,到藥靈山上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同時拜會了西王母。

巧的是,徐霞客筆下,藥靈山被記為「堯林山」,這個「堯林」與堯帝有沒有關係,我還沒有研究過。

藥靈山(堯林山)從東南方向看過去,就像一座頂天立地的天然祭壇。2022年7月15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檢測發現,雲南蒙自馬鹿洞發現的1.4萬年前的古人類遺骨測得基因與美洲印第安人為近親。瑪雅人祭壇、彝族向天墳與此山形狀頗為相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