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福建一逃犯黃乃裳,帶領1000人逃亡海外,建立一座中國城

一見歷史 發佈 2022-11-01T05:09:46.939781+00:00

1849年黃乃裳出生於福建福州的一戶貧困家庭之中,他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其父母亦是如此,靠著一把子力氣為了生存他們可謂是竭盡全力,但即便如此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也是無濟於事,天災人禍頻頻襲來,以至於黃乃裳出生時其父已然年過三十。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他是革命的先驅者,曾參加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由始至終貫徹一個信念「救亡圖存」。

除此之外,他又是異國他鄉的「城主」,利用全新的形式支持革命,帶領千餘人建立的中國城綿延至今。

他就是黃乃裳,靠著一腔孤勇走上革命道路,為了拯救華夏竭盡全力在所不惜,那麼這位革命先輩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磨難,遠在異國的他又是如何救國的呢?

農民的兒子

1849年黃乃裳出生於福建福州的一戶貧困家庭之中,他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其父母亦是如此,靠著一把子力氣為了生存他們可謂是竭盡全力,但即便如此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也是無濟於事,天災人禍頻頻襲來,以至於黃乃裳出生時其父已然年過三十。

三十歲才有孩子,可見黃家的貧窮所言非虛,當然出生在這般家境中,黃乃裳的生活也不盡如人意。童年時期縈繞在黃乃裳身邊的就只有一個字,那就是「餓」,為了一口吃的全家人甚至能不顧臉面、不顧長幼尊卑,即便黃乃裳是全家族二十多口人中唯一的新生兒亦是如此。

黃家父母心疼兒子只好將其送到了地主家務工,在這裡雖然苦雖然累,但好歹每天固定兩頓飯不至於餓死。

就這樣黃乃裳度過了自己貧窮且毫無尊嚴的童年,不過也正是這段經歷為他今後的傳奇生涯打下了鋪墊。

很多人都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這話聽起來刺耳卻是事實,人在貧窮之時唯一的念想就是賺錢吃飽飯,其餘的一切都是虛的,可黃乃裳和其他人不同,由於一直不用為吃的發愁,他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思考現狀、思考命運、思考未來。

而在漫長的思考中,黃乃裳逐漸想通了兩件事,其一貧窮並非他一家之事,乃是全中國的普遍情況,其二想要改變現狀唯有革命,唯有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於是乎,想清楚其中關節後黃乃裳向父母提出了請求:

「爸媽,我想讀書!」

這看似尋常的事情在當時可謂是天方夜譚,黃家沒錢當地也沒有幾個人有能力送孩子去讀書,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終夫妻倆還是答應了下來,不為別的只為了一句話: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黃家夫婦將想送黃乃裳讀書的想法告知了家族長者,為此黃氏家族特地開了一場會議,此前說過了黃乃裳是彼時家族唯一一位新生兒,所以考慮到家族的前程,最終大傢伙還是同意了,一家出些錢將其送去了私塾讀書,希望他能夠考取功名當上官吏。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族人們的想法不難理解,正是希望黃乃裳今後能靠著當官賺錢回饋家族,結果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上學後的黃乃裳不單不想做官,甚至還迷上了「虛無縹緲」的外國教會。

一次偶然間黃乃裳通過一位傳教士了解到了基督教,這給到了他十足的震撼,倒不是被教義所吸引,真正吸引他的是西方的先進思想理念,例如婦女不用裹腳、孩童必須接受教育、婚姻要雙方自由戀愛、看病可以手術等等。

這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情徹底改變了黃乃裳的三觀,所以沒有絲毫猶豫他便在世人異樣的眼光中接受了洗禮,加入了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教徒。

在這之後,黃乃裳便開始了自己的傳教生涯,他跟著傳教士東奔西走,在福建乃至周邊省份傳播教義、拯救百姓、宣傳科學文化,傳教士亦是對這位中國孩子格外看中,他教會了黃乃裳英文,給到了不少西方著作供他閱讀學習。

黃乃裳的學習能力很強,通過這些典籍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他很快就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那就是改變西方格局的並非宗教而是科學,中國需要科學為避免民眾難以接受,故應當用宗教為載體。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意思,向中國百姓傳教,通過基督教讓百姓們覺醒!

如此理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於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想要讓百姓們直接作出改變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思考後黃乃裳再度想到了一個方式,即通過上層建築影響百姓的觀念,至於該如何去實施他也早就想到了辦法,那就是參加科舉成為官員。

說干就干,黃乃裳立刻拿起了四書五經準備在八股取士中謀求出路,然,就在當年,也就是1894年一場變故卻改變了他的看法。

投身革命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小小的日本竟悍然擊敗了偌大的清王朝,被世人寄予厚望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不僅面臨著巨額的戰爭賠款還要被迫割讓土地。

得知此事後華夏大地上群情激憤,以譚嗣同、梁啓超、康有為為首的維新立憲派站了出來,他們通過英國、日本的改革經驗提出中國也要施行君主立憲制的觀點,並在1895年著手開始了實施。

彼時的黃乃裳正在京城備考,得知維新派的想法後他深以為意,故而他當即放棄了手中的古典經書,轉頭加入了維新派的隊伍。

從這時開始,黃乃裳便成為了戊戌六君子的忠實「迷弟」,他時常奔走在六人的門下,參與了各大事項的決策討論,參與了公車上書,參與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1898年戊戌變法正式開始,以光緒帝為首、戊戌六君子為輔的維新運動熱火朝天地施行了起來,見此情形黃乃裳激動不已,他想到了中國的變化,甚至料想到了中國強盛的未來,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場變革僅僅持續了百天,最終不單變法沒有成功譚嗣同等人血灑菜市口,就連光緒皇帝也死在了慈禧太后的手下。

變法失敗了,不過黃乃裳卻來不及悲傷,舊時代的爪牙伸向維新派成員,在重重壓力之下他只得選擇逃回福建另謀出路。

在福州老家避難期間,黃乃裳想了很多,他翻閱了無數書籍祈求找到中國的出路,但遺憾的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黃乃裳的所作所為註定是無用功,清政府的腐朽不是他一個人能改變的,留在國內他不但不會有任何作為反倒有生命危險。

於是在萬般無奈之下黃乃裳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效仿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去往海外,在異國他鄉的新環境裡思考救國之法。

就這樣1900年,萬念俱灰的黃乃裳來到了馬來西亞,在同鄉好友的介紹下,他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州暫時居住。此地風景如畫,可初到時黃乃裳卻根本沒心情遊玩,他每天只是躲在房間裡鬱鬱寡歡,痛恨自己的無能。

那麼是什麼讓他燃起了嶄新的救國之法呢?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原因,他這樣做一是偶然二是迫於無奈。

思考良久也沒能尋到出路的黃乃裳決定外出走走,但這不走不知道一走著實給到了他一個啟發,他發現沙撈越州的詩巫市地緣遼闊鮮有人居住,可這裡無論是山川河流還是土地、河流情況都和福建極其相似,故而一個念頭便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了:

「中國救不了,那我能不能救救國人呢?如此良田莫不如讓同胞前來居住耕作,至少也能讓百萬人安身立命,不至於在壓迫和剝削下餓死不是?」

這一想法一經出現就在黃乃裳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了,所以就在來到馬來西亞的第二年,他便實施起了自己的計劃,他一面聯繫家中父老,一面與沙撈越王交涉,這才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將一千多位福建老鄉接到了詩巫,並拿著沙撈越王的貸款開始了建設。

這一千多人都是在福建當地過不下去的貧困農民,能免費拿到土地他們自然是開心不已,見同胞們開心黃乃裳也跟著高興,直接大手一揮將詩巫更名為了新福州,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不過很快他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就在建設工程初步完畢,耕農們開始播種時問題出現了。

耕農們遇到了問題很多很大,例如當地的土壤雖然肥沃石頭卻太多無法利用傳統的工具播種,只能一粒一粒的手工作業,還有當地的氣候和國內大不相同,濕熱的環境令此地遍布蚊蟲毒物,很多耕農剛一下地便中招了,大家又不知該如何對症下藥,很快就出現了死人的情況。

這類的問題還有很多,耕農們逐漸出現了異樣的情緒,有人說黃乃裳是個騙子,騙他們到這裡吃苦受罪,也有人表示要回家寧願死也要落葉歸根。

見此情形黃乃裳萬分著急,因此為了安撫同胞們他只好親自上陣,一邊播種耕作一邊為大家想辦法。辦法總會有的就看動不動腦思考,果不其然沒過許久黃乃裳便解決了新福州百姓們的生計問題,然,按下葫蘆浮起瓢,這邊的問題才剛剛解決,新的問題就隨之出現了,那就是黃乃裳病了!

由於水土不服蚊蟲叮咬,在土地里四處奔波的黃乃裳終於是病倒了,他病得很嚴重當地的大夫都說活不過月余,而見「城主」這般當地百姓們亦是擔心不已,他們連忙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去到黃家看望恩人,還有人自告奮勇提出願意為了黃乃裳冒險回國傳遞遺囑,但對於大家的好意黃乃裳卻選擇了拒絕,他說:

「我又沒有遺產要什麼遺囑?我唯一的遺願就是希望大傢伙能在這裡繁衍生息,今後國內太平了讓我落葉歸根僅此而已。」

這是何等無私的精神啊,這樣的人、這樣一位虔誠的信徒難道不會受到上蒼、上帝的保佑嗎?

答案是否定的,或許是信仰庇佑又或許是命不該絕,一周後黃乃裳竟然奇蹟般地挺了過來,而經歷了這次生死危機後,他的勁頭也更足了,秉承著有生之年多做些事的原則,他在新福州修橋搭路、建設學校醫院,短短兩年間就將此地變成了世外桃源。

然而就在新福州形勢一片大好之際,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黃乃裳竟然選擇了回國。

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黃乃裳回國去做什麼呢?

奔波一生建設祖國

說起黃乃裳回國的原因其實很複雜,大體分為三點,第一黃乃裳在新福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新福州的經濟實力也愈發強盛,這逐漸受到了沙撈越王的猜忌,他害怕這群中國人會鳩占鵲巢逐步蠶食沙撈越州,便向黃乃裳提出了一個要求:

「給你兩個選擇,一超額償還當初建設詩巫的貸款,二你本人離開詩巫,否則的話別怪本王不客氣。」

面對本地土著的威脅,黃乃裳又不願讓當地百姓吃苦,這才起了回國的心思。

第二隨著新福州發展得越來越好,黃乃裳心中也對家鄉產生了愧疚之情,他想回國建設家鄉,至少也建設成和新福州一樣的水平,否則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州人,作為受到家鄉父老照顧的村里娃他心裡有愧。

第三黃乃裳回國還和一個人有關,他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在很早之前就和黃乃裳見過面,他對黃乃裳十分欣賞,當時就提出希望黃乃裳加入他的團隊共同發起革命,由於新福州的計劃正在實施,最終黃乃裳還是拒絕了。

但拒絕歸拒絕孫中山先生的「為革命寧勿死」的態度卻是深深感染了他,因此既然新福州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中國人在海外有了一處落腳之地,他也是時候回到祖國去了。

就這樣,1904年初黃乃裳處理完新福州的殘留問題後踏上了回國的旅船,他回到了福州老家當即開始了自己的計劃,拿著這些年的積蓄和家鄉富紳的資助,他在福州建立起了三座新式學校,決定從娃娃抓起改變福州人的命運。

之後的幾年裡,黃乃裳一直在興辦學堂,他將數十所學堂開在了福州各地,尤其是閩清老家附近,為了回饋族人他更是一口氣創辦了中小學共計34所,讓族人的孩子各個都有學上有書年,也算是完成了當年的承諾。

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浪潮黃乃裳自然要拼盡全力支持,他出錢出力還不夠,甚至還親自登上了戰場,以六旬高齡之身率領著十餘名親衛隊便殺入了清軍衙門,將起義大旗插在了衙門之中。

如此壯舉震撼了福州無數的百姓,當然也正因如此福州的戰事異常順利,僅用一天便打的駐守清軍落荒而逃,令福州大地重見天日。

此戰黃乃裳功不可沒,為此起義的指揮官孫道仁等人特地趕到黃家進行答謝,當時正值中午幾位原清軍的將領本想著在黃家「蹭飯」,但當他們看到黃乃裳的吃食後卻通通沉默了。

放眼望去偌大的餐桌上只有幾盤青菜和一碗清湯寡水的稀飯,唯一的肉食就是幾枚蛤蜊,而即便如此黃乃裳卻還是吃得津津有味,一看這就是他的日常伙食並非作秀。

見此情景幾人紛紛落淚,孫道仁拉著黃乃裳的手說道:

「老先生,若是多幾個您這樣的,中國何愁不興啊!」

這個道理世人皆知,可有一人則不然,他就是倒行逆施的袁世凱。

1916年竊取了革命果實的袁世凱仍不滿足,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登基稱帝,企圖恢復國人好不容易推翻的封建帝制。

此舉自然被世人所不容,黃乃裳老先生亦是如此,他當即揮起大旗號召大家「反袁」,沒想到正因如此卻遭到了袁世凱的逮捕。

六十多歲的黃乃裳被捕入獄,這頓時引起了全球華人的一致抗議,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更有甚者一些有威望的氏族、富商、軍閥更是直接電告袁世凱:

「立刻釋放黃老先生,否則後果自負!」

在輿論的重重壓力之下,袁世凱只得妥協將黃乃裳釋放並恭恭敬敬送回了福州老家。

出獄後飽受磨難的黃乃裳深感生命之脆弱,因而他也是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趁著有生之年一定要為國人做更多的事情!

說到做到是黃老先生的人生哲理,他沒有耽擱甚至身體還沒痊癒便踏上了新的征程,1919年黃乃裳回到福州主持修建了兩座水壩,1921年去往廣州為國民政府的成立出言納策,1922年他再度回到福州操心省內的重建事宜和經濟發展。

一直到1924年去世前,黃老先生都始終沒有休息過一天,都一直在為國計民生奔走。

作為一名鄉紳,作為國民政府的特邀官員,黃乃裳去世後人們對他的遺產十分關心,然而在葬禮當天黃家人公布遺產數額時他們卻驚呆了,因為據統計黃乃裳老先生的名下沒有一座房產、商鋪,就連現金也只有區區幾塊大洋。

對此很多人直呼不可能,還是直到黃老先生的長子發聲,國人這才知道了一切的原因所在。

據黃乃裳的長子表示,父親的全部積蓄在去世前幾年都用來修水壩、修路搭橋、興辦學校,家族眾人如何勸說都無濟於事,僅剩的那幾塊大洋還是子女們偷偷攢下來的,是為了給父親送葬準備的....

1924年9月22日黃乃裳老先生因病去世,然,他雖然走了,他的精神卻仍然在造福中國,他的兒女後代幾乎都是中國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相繼從世界各地趕回國內,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當然除此之外黃乃裳還留下了一份偌大的遺產,還記得新福州嗎?就在黃乃裳回國之後,當地的發展卻並未停歇,抗戰期間當地百姓繼承了黃乃裳的精神理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祖國捐獻了數不勝數的資金、武器,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顯然,新福州的百姓們始終沒忘了他們是中國人的後裔,如今全市三十萬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當年黃乃裳帶來的福州同胞,一個人打造了一個中國城,這等功勳值得世人永遠銘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