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大足讓石刻文化活起來

重慶與世界 發佈 2022-11-01T19:07:32.688808+00:00

△寶頂小佛灣保護工程修復現場(2021 年 12 月 29 日攝) 羅國家攝 大足石刻,在文物保護傳承上求實效,在利用上求發展  大足石刻作為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寶頂小佛灣保護工程修復現場(2021 年 12 月 29 日攝) 羅國家攝

大足石刻,在文物保護傳承上求實效,在利用上求發展
  大足石刻作為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近年來,大足區立足文化資源優勢,把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為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對標國際一流,全力加快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地,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活起來興起來。
  拿起「放大鏡」,在文物保護研究上求實效
  抓好文物保護是前提。大足區先後投入各類資金1.46億元,實施重大文物保護項目24項。歷時8年完成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保護工程。
  一是加強統籌謀劃。摸清家底,圍繞75處石窟寺及石刻,全面開展大足石刻保護現狀專項調查,切實做到檔案清、數據明;強化法規引領,積極修訂完善《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明確管理體制、保護範圍、利用要求、處罰標準等10方面具體內容;聚焦問題導向,對68處中小石窟啟動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等工作。大足石刻上述保護利用經驗做法,作為「重點石窟寺保護利用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三是共謀示範保護。將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修繕工程等納入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啟動實施;聯合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共同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石窟文物本體風化病害評估系統及保護技術研究」;與敦煌、雲岡、龍門簽訂四大石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戰略發展聯盟;與義大利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合作開展「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護」等項目,不斷推動文物保護工作跨越發展。
  高舉「擴音器」,在文物傳承上掘精髓

  首先,以學術研究為中心,確保「心中有數」。大力推動以大足石刻為中心,涵蓋巴蜀石窟研究的「大足學」學科建設,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成立大足學研究院,與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大足學研究中心,共建研究生培養基地。先後出版《大足石刻全集》《大足石刻編年史》等專著、圖錄50餘部(本),發表論文1000餘篇。搭建大足石刻學術交流平台,舉辦「中國石質文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各類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20餘次。
  其次,以政德教育為重點,突出「關鍵少數」。結合大足石刻中蘊含的志道忠誠、崇儉尚廉、警示懲戒等內容,編制幹部廉政教育教材,向黨員幹部發放2萬餘冊,開設「大足石刻廉潔文化與幹部作風建設」等特色黨課,教育引導幹部加強政德修養、打牢從政之基。將大足石刻廉政教育基地創建為重慶市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累計為240餘個班次、1萬餘名幹部開展現場教學。

  裝上「加速器」,在文物利用上促發展
  抓好文物利用是關鍵。大足區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找准文物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科學定位,統籌協調推進文物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以文藝創作實現文物新表達。推動石刻文化與文藝作品深度融合,打造「天下大足·飛躍夢想」「天下大足·千年回眸」等演藝項目,拍攝《大足石刻》紀錄片、數字4K影片《天下大足》和8K球幕影片《大足石刻》,創作《遇見大足》《趙智鳳傳》《韋君靖》《寶頂之巔》等小說、歌曲作品60餘部(首)。
  二是以文創產品創造文物新價值。建設大足石刻文創園,引進雕塑、文創等企業143家;圍繞「佛足」「六道輪迴」「牧牛圖」等大足石刻經典造像開發文創產品400餘種,均深受市場歡迎。大足石雕列入2021年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大足石刻先後入選「重慶十大文化符號」「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

來源:《瞭望》

文 | 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 陳一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