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佛教有多可怕?三武一宗發起滅佛運動結局悲慘,滅佛的真相

腦洞烏托邦 發佈 2022-11-05T12:09:19.264108+00:00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起初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但是到了戰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眾生平等」等概念,給戰亂時期命如草芥的普通大眾帶來了精神慰藉,因而得到迅速傳播。


點擊此處觀看完整版視頻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起初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但是到了戰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的「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眾生平等」等概念,

給戰亂時期命如草芥的普通大眾帶來了精神慰藉,因而得到迅速傳播。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達到鼎盛,僅洛陽城內的寺廟就超過了1300座。

晚唐詩人杜牧曾寫下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句。

那時佛教的地位一度衝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不過,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播也並非一帆風順的。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有4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

第一次發生在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

第二次發生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第三次發生在唐武宗李炎時期,

第四次發生在周世宗柴榮時期。史稱「三武一宗滅佛」。

然而,主導這四次滅佛運動的帝王在歷史上都是公認的雄主,

才華、政績、戰績,皆可圈可點。

拓拔燾,北魏第三位皇帝,能文能武。宇文邕,北周第三位皇帝,是個改革派的實幹家。

李炎,唐朝第十五位皇帝,一生立志中興大唐,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削弱藩鎮上。

柴榮,後周第二位皇帝,一個有遠大志向的商人,繼位之後,展現出優秀的治國能力。

他如果能多活幾年,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這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滅佛肯定不是一拍腦門、一抽風就決定的,

他們滅佛究竟是為了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背後的故事。

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

在目睹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苦難後,

毅然決然放棄了王子的尊貴身份和王宮的奢華生活,走上了修行之路。

並在苦修6年之後,於菩提樹下頓悟,創立了佛教,被後世尊稱為釋迦牟尼。

此後釋迦牟尼弘揚佛法45年,於80歲時在拘夷那竭城示現涅盤。

傳說,釋迦牟尼涅槃之前,與魔王波旬之間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波旬對佛陀釋迦牟尼說:我現在無法戰勝你,但在你涅槃後,

我會讓我的魔子魔孫們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亂講你的經典,曲解你的佛法。

你入滅後,信仰你的人會越來越少,信仰我的人會越來越多。

佛祖聽了魔王的話,久久無語,隨後,兩行熱淚緩緩流了下來。

釋迦牟尼涅槃後,佛教因為其反對種姓歧視、眾生平等的思想,

在古印度頗受低種姓者的歡迎,發展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婆羅門教徒改信佛教。

到了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古印度本土佛教被入侵的伊斯蘭教所消滅,

但此時的佛教早已東傳,在中國生根發芽,因此中國也常常被稱為佛教的第二故鄉。

佛教東傳大約發生在兩漢之際。陸路經西域諸國,沿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海陸經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南海傳至中國廣東一帶。

東漢時期,漢明帝劉莊派遣使者到大月氏國dà yuè zhī求取佛經,

翻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並於東漢永平11年。

公元68年在洛陽修建了中國第一座寺院, 白馬寺。

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已在中國遍地開花。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之處是無神論者。

世間有兩種無神論,一種是唯物的無神論;一種是佛教所說的無神論。

唯物的無神論否定一切精神的獨立存在,也不信有鬼神的世界。

而佛教所講的無神論,並不是否定鬼神,而是說,諸法皆由因緣所生,

宇宙萬物由眾生的共業所成,起源於某個點,我們也終將回歸這個點。

佛教不認為宇宙是由一位全知全能的神所創造的。

在世界主要宗教的創立者中,也只有釋迦牟尼宣稱自己是普通人。

其他的要麼直接宣稱自己是神,要麼宣稱是受到了神的啟發。

而釋迦牟尼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類,他把所有的頓悟、造詣和成就都歸因於人的努力和智慧。

釋迦牟尼說,眾生皆苦,而一切的苦難都來自貪、嗔、痴。

這三毒從人一出生開始就伴隨人的一生。人都有欲望,有所求則無所得,有求皆苦。

只有放下執念才能立地成佛。 《六祖壇經》說:「佛者,覺也。」

「佛」的本意是「覺悟者」,放下一切,走上回歸之路的人就是佛。

佛祖雖然為我們指明了通往涅槃解脫的道路,但這條路,還需要我們自己走完。

所以佛教有句話是:佛法不渡人,人還需自渡。

然而,隨著信徒的不斷增多,後世將釋迦牟尼逐漸神話,

也有人從信仰中嗅到了利益的味道,從此,一切就變了質。

北魏太武帝滅佛

446年三月一天,一群士兵闖入了長安的一座佛寺,

寺中僧侶悉數被捕,佛像被搗毀,經卷被付之一炬。

不僅僅是長安的這座寺廟,從公元446年到公元452年的六年間,

上述情況幾乎發生在華北地區的每一座佛寺里。

這不是零散的兵匪劫掠,是來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旨意: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

拓跋燾,鮮卑族人,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孫子,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兒子。而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

從公元189年,東漢末年開始,朝廷名存實亡,中國再次進入了大分裂時代。

此後,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個階段。

除了西晉實現了短暫的統一,其餘數百年間,天下一片割據紛亂。

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再次完成了統一。

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鮮卑族建立了北魏、北周、北齊等政權,

南方出現了漢族建立的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大王朝,南北相互對峙。

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因長期服用丹藥,中毒而亡。

15歲的太子拓跋燾繼位。

登基後,拓跋燾雄心勃勃,銳意武功,開闢馴馬基地,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

打起仗來身先士卒,來如疾風,去如閃電,所向披靡,被稱為 「草原風暴 」。

公元424年8月,北方柔然趁北魏明元帝去世之際,欺負新即位的北魏皇帝拓跋燾年少,

出動六萬鐵騎入塞,大軍一路摧枯拉朽,很快便拿下了北魏故都盛樂,都城平城告急。

年僅十六歲的拓跋燾顧不上跟朝臣們商議什麼,直接披上鎧甲,

率領數量不多的京師禁衛軍趕赴前線。

兩軍實力懸殊,北魏軍隊被柔然軍團團包圍了50餘圈。士兵看到敵軍強大,軍心大亂。

但拓跋燾卻神情自若,奮勇殺敵,將士們受到主帥的鼓舞,開始積極拼殺。

柔然軍前鋒被斬,首領見勢不妙,趕緊撤退。

事實上,拓跋燾的軍事才能早在12歲就展示出來了。

那一年他遠赴河套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一個小孩子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

公元439年,拓跋燾掃滅了北方十六國,結束了歷時130多年的五胡十六國之亂,

統一了黃河流域,在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北魏雖然是由拓跋燾的爺爺建立的,但是北魏統一北方卻是由拓跋燾開啟的。

太武帝拓跋燾在位29年,把北魏王朝的疆域擴張到最大,東至沿海,

西至破拉那(今新疆東),北盡漠北,南達長江,版圖包括了大半個中國,

是歷史上第一位飲馬長江的少數民族帝王。可就是這樣一位英武的帝王,

在北方剛統一7年之後,為何會磨刀霍霍向和尚呢?還聽我細細說來。

長年累月的征戰對國力消耗極大,戰後百廢待興,恢復經濟,促進生產成為了首要任務。

戰時,國家為了飼養軍馬,大規模圈地,占據農田作為牧場。

戰後,拓跋燾為了恢復農業,於439年下令:悉除田禁,以賦百姓。

此後還推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減免賦稅的政策。

他本人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也是例行簡樸。

史書記載拓跋燾「不好珍麗,食不二味」,連嬪妃都「衣不兼彩」。

可皇帝這邊勒緊自己的褲腰帶,那邊卻發現,佛門僧侶們因為歷代的寬容政策,

可以不織、不耕、不從軍、不服役、不納稅,並且擁有大量的女僕和女婢。

念念經拜拜佛就有信眾供養,完全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神仙生活。

眾多男丁為逃避兵役投入空門,關鍵是那時候和尚還能娶老婆。

有人可能會問了,佛門不是有淫戒嗎?要知道南北朝時期的淫戒,

是針對和你老婆之外的人發生關係,那才叫犯了淫戒。

自家夫妻,關起門來,那叫弘揚佛法。

拓跋燾滅佛之前,北魏境內的佛寺有3萬多所,僧尼數目200多萬。

當時整個北魏人口才3200萬,

也就是說每16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可以白吃白喝,不勞動還不交稅的。

除此之外,寺廟還大興土木,通過香火錢囤積金銀,正所謂「天下十分之財,佛占七八」。

早在公元438年,北方還未統一之前,拓跋燾就曾經下詔,

凡50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但效果一般。

公元444年,在信奉道教的宰相崔浩的建議下,拓跋燾下令上至王公,下至庶人,

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滿門。

不過,此時的太武帝拓跋燾並沒有滅佛,僅僅是廢佛,態度、手段還相對溫和。

真正讓拓跋燾下定決心滅佛的契機發生在公元445年。

這一年,匈奴人蓋吳,不堪北魏統治,聚眾十餘萬起兵。

次年,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率兵前去鎮壓,不料在長安的一所寺院竟發現不少兵器,

懷疑沙門勾結反賊蓋吳,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

公元447年,拓跋燾又在長安一座寺廟中發現和尚飲酒、私藏大批釀酒用具、

還與貴室女私行淫亂等惡行,更為誇張的是,在寺廟的密窟中還藏有武器

以及高官巨賈寄存的財物數以萬計。拓跋燾震怒,下令誅戮長安所有沙門。

崔浩藉機進言滅佛,於是便有了剛才提及的「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的詔令。

北魏境內的寺院塔廟無一倖免於難,史稱太武法難。

直到公元452年,拓跋燾被宦官宗愛暗殺。下一任北魏皇帝,

拓跋燾的孫子文成帝拓跋濬jùn拋棄了拓跋燾滅佛的政策,再次大興佛法,

還修建了著名的佛教聖地雲岡石窟,佛教才在華北地區再次興盛起來。

北周武帝滅佛

時間來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時期。宇文邕是北周的第三位皇帝,史稱周武帝。

北周剛剛建立,就被權臣宇文護把持朝政,

北周的前兩位皇帝宇文覺、宇文毓均被權臣宇文護所殺。

宇文邕和宇文覺、宇文毓是異母兄弟。有了兩位哥哥的前車之鑑,

宇文邕韜光養晦,在宇文護手裡當了12年的傀儡,

表面上任其專權,暗中卻在慢慢積聚力量。

公元572年,宇文邕見時機成熟,假意邀請宇文護喝酒,將其騙至宮中,亂刀砍死。

拿回實權後的宇文邕勵精圖治,關心民間疾苦,

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

對外,宇文邕則將目光放在了一統北方的大業上。

自從公元534年,強盛一時的北魏王朝一分為二,演變為東、西魏之後,

北方再次進入了分裂的局面。

後來,高家和宇文家都先後廢除了東西魏的皇帝,自行稱帝,建立了北齊和北周。

宇文邕心裡非常清楚,只有調動全國的力量,才能在一統北方的戰爭中占據主動。

然而,在解決了權臣宇文護後,他還面臨著另一個嚴峻的問題,

那就是寺院經已經濟影響到了國家政權。

北周時期僧侶的數量比北魏還要驚人,高達300多萬。

而正史里記載北周的人口只有1250萬,也就是說1/4的人都是僧侶。

這些人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吸血蟲。寺廟長期只進不出,富得流油,

但是當國家有難災時,非但不賑災,反而趁機蠶吞土地。

還發展出來了中國最早的典當機構:寺庫。假借救濟百姓之名,發放貸款,收取利息。

再加上很多王公貴族都信佛,如果不加以制止,

一些利益薰心的和尚就會以「佛祖之名義」控制這些達官顯貴,進而控制整個王朝。

宇文邕決心壓低佛教的地位,數次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開會,討論三教的優劣,

欲定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在會上,佛、道兩教辯論地非常激烈。

據《續高僧傳·智炫傳》記載,智炫高僧在辯論時力挫道士張賓,

周武帝宇文邕為道教護短,斥責佛教不淨,智炫答道:‌‌「道教之不淨尤甚!‌‌」。

宇文邕說不過和尚又恨道士不爭氣,乾脆於建德三年,

公元574年,下詔,佛、道兩教一起滅。這點宇文邕比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還要狠。

拓跋燾當時是崇道滅佛,只抑制了佛教,反而弘揚了道教。

但與拓跋燾不同的是,宇文邕不曾下令誅殺任何僧侶,

只是將全國寺廟的資產全部沒收,命僧尼、道士還俗。

這對當時急需兵力和財力的北周王朝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般的意義。

公元577年,宇文邕親率軍隊出征,以少勝多,滅掉了北齊政權。

隨後,又把廢除佛教的政策推廣到了北齊境內。

他親自到北齊國都鄴城,召數百僧人入殿宣布廢佛令。

一位法號慧遠的和尚厲聲抗辯說:陛下依靠王權,拆佛寺、毀佛經、破壞三寶,

地獄是不分貴賤,難道陛下就不害怕嗎?

宇文邕聽後哈哈哈大笑說:百姓得樂,朕何懼下地獄。

公元574年到578年,四萬多所寺廟被賜給王公作宅第,

一切佛經佛像盡毀於大火之中,史稱「建德滅佛」。

唐武宗滅佛

到了唐朝後期,唐武宗李炎開展的滅佛運動是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中規模最大、

影響最空前的,也是唯一一次發生在國家穩定、政局中興時期的滅佛運動。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達到了極盛。唐朝的皇帝,除了唐玄宗、唐武宗外,基本上都信佛。

多位皇帝曾經勞民傷財,迎佛骨,供奉於宮中。

所謂佛骨就是舍利子的意思,是高僧圓寂後,未火化乾淨的遺骨。

迎佛骨的皇帝會將佛舍利請到宮中供養一段時間,之後再送到各大寺院,讓百姓瞻仰。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帝王的荒唐舉動在唐朝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狂熱的禮佛風潮。

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奔走施捨,爭先恐後給寺廟送錢,這叫「財布施」。

沒錢的人「焚頂燒指」,用香火在頭頂、手臂上燙幾個香疤,

一步三叩,表示對佛的忠誠,這叫「身布施」。

唐憲宗時期,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對迎佛骨一事深惡痛絕,

認為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公元819年,唐憲宗欲迎佛舍利進宮,

親自供養三天,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表》一文,極力勸諫,

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再被誤導下去了。

這一番話無疑觸及了唐憲宗的逆鱗。怒火中燒的唐憲宗,欲將韓愈處斬。

所幸得多位大臣的求情,韓愈才免去一死,但活罪難逃。

唐憲宗一紙文書將韓愈貶到了八千里外的潮州。

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勢力,對外擊敗回鶻Huíhú,

加強了中央集權,造就了「會昌中興」的盛世。而李炎本人崇信道教,深惡佛教。

此時,唐朝全國上下已經有大中型佛教寺院將近5000座,小型廟宇40000餘座,

在冊僧尼近30萬人,寺院奴隸達15萬人。全國寺院占有良田數十萬畝,

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相對封閉的莊園,寺院內部的經濟大權掌握在住持手中。

僧尼們極少耕種,而是靠農民耕種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或者發放高利貸作為經濟來源。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宗李炎設齋宴,請僧人、道士講法,

結束後兩名道士被賜紫,但佛門高僧卻什麼也沒得到。

唐朝五品以上的官服為緋色,三品以上的官服為紫色,賜紫就意味著位同三品大員。

講經傳道後,有些人得些賞賜看似是件不起眼的小事,

但卻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這位皇帝不喜歡佛法。

當時在中國傳法的一位天竺國僧人聽聞此事後極為不滿,

未經召見,擅闖皇宮要求面見唐武宗,請求回歸本國。

天竺僧人的狂放和傲慢,在武宗心中埋下了最終滅佛的種子。

同一年,武宗下令,凡有違犯佛教清規戒律的僧尼,必須還俗,有財產者沒收。

不願沒收者,還俗後交兩倍的稅。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唐武宗聽信謠傳,說有藩鎮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

於是下「殺沙門令」,長安城中300多名僧侶被冤殺。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又下令清查全國寺院及僧侶人數,

拆毀寺廟4600餘座和私立僧居四萬多所。

這次滅佛運動也被稱為「會昌法難」。

周世宗滅佛

晚唐時期,天下大亂。公元878年至公元884年,

王仙芝起義的後續黃巢起義把氣數殆盡的唐王朝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公元907年,朱溫篡位,廢掉了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唐昭宣帝李柷,

建立後梁,拉開了五代十國的繽紛序幕。

五代十國是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幾十年的歷史大紛亂時期。

其中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5個中原政權,

而十國是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

佛教的第四次法難正是由五代中後周的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榮發起的。

柴榮公元954年登基,在位僅僅六年,但文能治,武建功,成就極高,

一舉扭轉了唐末以來的社會頹勢。史學界甚至將他評價為「五代第一名君」。

要不是他英年早逝,趙匡胤和北宋可能就沒機會登上歷史的舞台了。

與之前三位皇帝滅佛不同的是,柴榮本人對佛學頗有研究,也信奉佛教,

承認佛教的社會價值,但對當時風氣敗壞的佛教勢力感到十分不滿。

他不反對信佛,反對的是以信佛為目的做違背社會利益的事。

五代十國的53年裡,中華大地上戰火不斷,百姓苦不堪言,但佛教事業卻比以往更加昌盛。

教徒們以鑄造銅佛像,塑金身為功德,私自銷毀銅錢。

自古以來,中國的銅礦就不豐富。國家連鑄錢的銅都沒有了,

但每年依然有大量的銅流入寺廟當中。

公元 955年,後周世宗柴榮下詔,陸續關閉寺廟、嚴格限制出家條件。

為了增加財源,將寺院的銅佛像收繳用以鑄錢。

有人勸阻柴榮說,陛下您也信佛,這麼做不怕遭報應嗎?

柴榮回答,佛祖既然可以捨身救人於急難,怎麼會捨不得這區區銅像以救天下呢?

就這樣,和尚還俗,解決了兵源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佛像鑄錢,解決了錢荒的問題;寺廟土地充公,解決了老百姓無地可耕的問題。

柴榮發起滅佛運動在四次滅佛運動中算是最溫和的。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柴榮總計拆毀寺廟30336所,但依然留存了2694所廟宇。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對周世宗滅佛運動也持肯定態度,

評價說:「不愛己身而愛民,不以無益廢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愛明理之人。」

那麼問題來了,讓佛法蒙難的「三武一宗」,在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呢?

三武一宗的結局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滅佛運動實際上也是一場漢人士族與鮮卑貴族之間的鬥爭。

那次佛教法難中,除了僧侶,受打擊最大的便是和僧侶集團密切相關的鮮卑貴族了。

崇尚道教、慫恿拓跋燾滅佛的宰相崔浩代表的是漢人士族,

他們雖然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但崔浩卻成為了鮮卑貴族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兩股勢力對抗,無論結局如何,崔浩都必死無疑。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公元450年,崔浩因「國史之獄」被誅殺。

一起被殺的還有剛剛崛起的漢族士大夫階層的諸多漢族大戶。

崔浩死前,太武帝曾命他主修北魏國史。

剛開始,崔浩內心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像司馬遷一樣,因寫史而獲罪。

但太武帝特意囑咐他,該咋寫就咋寫。

有了這個定心丸,再加上崔浩備受恩寵,他就直筆實錄,毫不隱諱。

可鮮卑貴族看了崔浩修著的史書,恨不得把他撕碎,指責他暴露國惡家醜。

最後,太武帝出爾反爾,誅殺了崔浩滿門。

崔浩死後一年多,太武帝也被宦官宗愛密謀殺害,不得善終,享年44歲。

曾經揚言不怕下地獄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公元577年滅了北齊之後,

準備伐突厥,平江南,一統天下。

然而,公元578年5月,五路北伐大軍已經集結,糧草馬匹已清點完畢之際,

宇文邕突然感覺身體不適,終止了北伐突厥的腳步。

僅僅1個月以後,宇文邕就身患惡疾全身糜爛而死,年僅36歲。

關於宇文邕究竟得的是什麼病,史料沒有任何記載。

而唐武宗李炎這邊在會昌法難結束短短一年之後,便突然駕崩,年僅32歲。

根據史料推測,唐武宗應該是痴迷道教丹藥,中毒而亡。

公元959年7月,後周世宗柴榮在滅佛4年之後,突發疾病身亡,年僅38歲。

去世之前,他正在親征契丹的路上。

關於柴榮的具體病因,史書上也沒有詳細的記載,

也許連年的征戰早已掏空了他的身體,一系列改革政策又消耗了他的心血。

在加上容易衝動,易怒的性格,身體可能早已報警,他還不自知。

彌留之際,柴榮把皇宮禁軍交給了左右手趙匡胤,親手為後周選了一個掘墓人。

柴榮、趙匡胤都是歷史上的明君,

但趙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踩著柴榮這位巨人的肩膀。

柴榮一生雖然短暫,卻有「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風采。

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心懷統一大志,將北漢壓得只剩下一座太原城,

將南唐打得失去了江淮之地,還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州。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也說,如果周世宗多活個幾十年,一定會統一中原,

可能就沒宋朝什麼事情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柴榮莫名其妙地死亡,給後世留下了不少遺憾。

相傳,柴榮在臨死前一天,曾登上瓦橋關的一個高高的土崗,

問身邊的近臣:‌‌「此地何名?‌‌」大臣回答:‌‌「歷世相傳,謂之‌‌『病龍台』。‌‌」

柴榮默然無語。當夜,就病倒了。

有人說,滅佛的這四個皇帝都遭到了現世報,所以結局一個比一個悽慘。

三武一宗的英年早逝是否跟因果報應有關我不知道,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推崇佛教的帝王們也並非個個都能得善終。

南朝梁武帝蕭衍yǎn信佛幾乎信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高度。

他做了48年的皇帝,活了86歲,看似長壽,但最後還是在「侯景之亂」中餓死了。

公元704年,武則天為祈求延年益壽,派遣使者到法門寺迎佛骨。

悲劇的是在這之後不到一年,武周王朝就發生了宮廷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

第二年就孤寂憤懣mèn的離開了人世。

武則天之後,其兒子唐中宗李顯,不僅繼續迎佛骨,

還和韋皇后一起以發代身,供奉佛骨,十分虔誠。

然而,幾個月之後,李顯就被自己利慾薰心的妻女,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在位僅5年。

事實上,深究三武一宗滅佛的原因,「有百姓得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熱血,

有本土和外來信仰的衝突,但更多的是權力的博弈。

中國歷史上的「滅佛運動」和拜占庭歷史上的「毀壞聖像運動」十分類似,

其本質都是為了確保皇帝和中央政府的至高權威不受挑戰,

打擊宗教勢力對國家資源的過度侵占。正因如此,今天的不少佛教高僧也認為

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運動是形勢所迫、被逼無奈的。

當時的佛教確是有點太過了,你出家人好好修行就行了,

搞什麼經濟活動,要什麼廟產,有的甚至敢干預政治、組織叛亂。

僅僅在北魏時期就發生過沙門慧隱、沙門法秀、沙門司馬惠御和「法慶之亂」

等多起佛教徒組織的叛亂。

佛教一但成為陰謀者達到政治目的的工具,那麼在鬥爭中稱為炮灰就不奇怪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印度幾近滅絕的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野蠻生長呢?

僅僅只是因為佛教的思想能給戰亂中的老百姓來帶精神上的慰藉嗎?

事情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對於統治者而言,一方面佛教「因果報應」、「輪迴轉世」、「不修今生修來世」的學說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減少百姓的反抗意識,穩固統治者的政權。

另一方面,特殊時期,朝廷出售「沙門身份證」也可以成為古代帝王的別樣生財之道。

這就不得不提出現在隋唐之前的「度牒制度」了。

度牒:帝王的財政鴉片

度牒是古代朝廷發放給出家人的身份憑證。

上面詳細記載著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出家年月日、師父法名,

並由禮部長官以及其他相關官吏聯名蓋印。只有擁有度牒這個身份憑證,

僧尼才能證明自己的明確身份,才有資格享受免除賦稅徭役的優待。

度牒制度究竟起源於什麼年代難以確定,但因度牒發放是與僧籍登記有關的,

而南北朝時已經有了嚴格的僧籍管理,所以度牒的出現應該是在隋唐之前。

度牒獲取的途徑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朝廷舉辦的考試。

官方會給考試及格的人頒發度牒,並指定隸屬的寺院,

此時欲出家的這個人才可以剃度為僧。

凡沒有獲得度牒而私自剃度的「僧尼」為私度,是要受到法律懲罰的。

第二種途徑,是在天子誕辰等吉慶之日,獲得皇帝的額外恩准,拿到度牒。

說白了就是皇上一高興,賞你的。第三種途徑是納錢換取,也就是交錢來買一張度牒。

度牒本來是代表出家人的神聖身份的,但與錢沾了邊,性質就起了變化。

再加上僧尼所享受的一系列優待,度牒這張身份證就顯得尤為珍貴。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唐中宗時期,僧人的身份是僅次於官員的「香饃饃」,

三十萬買官,三萬買一個僧尼度牒。

天寶十四年,公元 755 年,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曾消滅1/4世界人口!損失2/3的中國人口!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

這段故事我們在之前的視頻中講過。

安史之亂爆發不到一年後,太子李亨繼位,史稱唐肅宗,開始了對叛亂的大規模鎮壓。

這就導致軍費大增,政府財力捉襟見肘,於是朝廷便大量售賣度牒,收取「香水錢」。

根據《舊唐書.肅宗本紀》和《佛祖統紀.卷四十》記載,

僅太原一地,10日內,通過售賣度牒,就籌措了百萬貫軍費。

安史之亂平定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地方軍閥勢力通過大量發放度牒的來搜刮錢財,謀取暴利。

比如說徐州節度使王智興在淮河岸邊的泗州設置戒壇度人出家,

用大減價的方式成批地出售度牒。人們成群結隊地渡過淮河,

只要幾貫錢就能夠拿到一張合法的僧尼身份,根本不用舉行傳戒儀式。

到了宋代,田賦、徭役、雜稅比唐代更重,但只要獲得度牒,

就可以免去大部分的負擔,度牒的身價也水漲船高。

在四川地區,一張度牒的官價是1000貫,而黑市價格是1600貫。

北宋神宗時期,自然災害頻發,為了賑款,朝廷再次公開出賣度牒,以彌補財政虧空。

除了買賣度牒外,還買賣師號、紫衣,度牒此時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流通貨幣。

地主權貴們買到了空名度牒,就成為了名義上的出家人。

可是他們中間能有幾個是真正信佛的?

恐怕信佛是假,想要避稅、隱匿財產才是真正目的吧。

度牒的巨大威力還不光如此。古代對百姓的流動是有嚴格限制的,

但是度牒就相當一個免查通行證,拿著它就可以各處通行無阻。

《水滸傳》中的武松殺了那麼多人,

僅憑一個度牒,換了個身份,就瞞天過海順利抵達了青州。

魯智深也是如此,打死了人,趙員外給他弄了個度牒,

讓他到五台山出家為僧,才成功躲過追捕。

雖說《水滸傳》是小說,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那一時期的社會現實。

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度牒制度催生了龐大的寺廟經濟。

度牒對於統治者來說,就像是一劑財政鴉片,吸的時候很爽,

等到要付出代價的時候,就只能拿佛教開刀了。

如果當時中國的主流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其他教,這個制度漏洞同樣會造成相似的後果。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問題的本質不在於你供奉的神像到底是釋迦牟尼,還是三清老祖,又或者是聖母瑪利亞,

問題在於制度的漏洞讓別有用心的人們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利益共同體,導致了社會的糜爛。

電影《武狀元蘇乞兒》最後有一段對話皇帝與蘇燦之間的對話。

皇帝說:你丐幫弟子幾千萬,你一天不解散,叫朕怎麼安心呢?

蘇燦卻說: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決定的,而是你決定的。

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國泰民安,鬼才願意當乞丐呢!

視頻結束之前,我想說說信仰。我們總是提及信仰,信仰究竟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一生領悟自然,追求真理,並把所覺悟到的真理無私的傳播給人類。

佛祖淡薄六道三界,可如今的人們卻用金銀和利益來贖罪積德,這不是對佛陀的褻瀆嗎?

這樣的做法又與化身貪、嗔、痴的魔王波旬有什麼區別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