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丞相安童東平忠憲王碑——「開國元勛命世大臣」碑文

文化尋根—天下 發佈 2022-11-06T15:46:51.581384+00:00

平台刊發董洪軍先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東平忠憲王安童碑》一文後,引起廣泛關注,一天內點擊量超過5000,有不少粉絲詢問《東平忠憲王碑》以饗鐵粉期望。

文//拜嘯霖

圖//網絡

平台刊發董洪軍先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東平忠憲王安童碑》一文後,引起廣泛關注,一天內點擊量超過5000,有不少粉絲詢問《東平忠憲王碑》,本期刊發碑文解讀,以饗鐵粉期望。

今河北高碑店的地名,始自元代中後期,源自此地的一座碑——「開國元勛命世大臣碑」。

碑名為——「丞相東平忠憲王碑」,後人俗稱——「安童碑」,碑文的撰寫者——元代翰林大學士元明善。

安童,元世祖忽必烈朝右丞相。推動漢法治理、與民休養、政刑平寬,開創了元初民安物阜、海防晏清,被譽為——比肩盛唐房喬、杜晦的一代名相。

「丞相東平忠憲王碑」,是研究元初政治、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也是研究國王木華黎家族根脈的重要文獻;更是研究元英宗至治復興背景的重要文獻。

本文以國圖館藏明代嘉靖十六年晉藩刻本——蘇天爵編《元文類·卷二十四》中的元明善《丞相東平忠憲王碑》碑文為依據,作一解讀。


01


《元文類·第二十四·碑文》——

丞相東平忠憲王碑(文)

元明善

皇帝嗣寶曆御宸極,拜大司徒栢柱為中書左丞相。

明年,制贈乃(烈)祖孔溫兀答推忠効節保大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王,諡忠宣;(天祖)木華黎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王,諡忠武,賜碑額曰:「元勛世徳」,廟食東平。別賜故中書右丞相,贈推忠同徳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東平忠憲王

註解

1、明代蒙古語對音譯為「拜住」「栢柱」,清乾隆以後蒙古語對音譯作「拜珠」「拜菊」;

2、孔溫兀答,明代對音譯作孔溫窟哇、孔溫兀答;

3、木華黎,清乾隆以後蒙古語對音譯作「穆呼哩」。

02

「開國元勛命世大臣」之碑,碑建大都良鄉之通達,猗歟盛哉。是舉也,其思烈祖創業之艱,念功臣宣忠之亟,勉丞相奮庸之恭,歟臣承詔,猥當執筆。

謹按《東平王世家》,忠憲王諱安同,姓扎剌爾氏。

五世祖是為忠宣王,「親連天家,世不婚姻」。太祖皇帝起兵,與乃蠻人戰,吾師敗績,七騎走利,追兵尾及,睏乏絶食,忠宣多力走水,次縛致二歲槖駝,炙其肉啖太祖,太祖馬憊,六人相顧,忠宣遂以已馬濟太祖,步射賊而死。

【這一段描述孔溫窟哇戰場上「讓出自己戰馬,救成吉思汗脫險逃命」事跡,孔溫窟哇戰死後,成吉思汗感救命之恩,將孔溫窟哇當作親人,史載當作「戚里」】

子五人,第三子曰忠武王,是為忠憲王髙祖(此處有誤,孔溫窟哇為忠憲王安童高祖,木華黎為曾祖,孛魯為祖,霸都魯為父)。

忠武與博爾朮、即博爾忽、赤老溫佐太祖定天下,號為「四傑」。太祖戰失利,單走澤中,天大雪,忠武與博爾朮張馬韉蔽,太祖臥,旦起視跡,二人之足不移。太祖從三十騎行澗谷間,遇群盜突射,忠武三發三殪,徐撤馬韉障太祖,叱騎戰賊,賊問知忠武名,乃解去。


【這一段為木華黎戰場為成吉思汗徹夜遮蔽風雪,三箭射賊退敵之事跡】

克烈主王可罕忌太祖,嚴兵襲我,我得其謀,太祖與忠武等悉精銳迎擊,王可罕敗走死。諸部以次服,太祖即大位,官制簡,止(同只)置萬戶二,乃以

註解

1、《東平王世家》,元仁宗時期太常禮儀院元永貞所撰安童丞相傳記,經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聖裁御覽,元明善作序,王頤寫跋,趙孟頫刊刻,是安童丞相的官修世系譜系;

2、安同,蒙古語對音譯,亦譯作作「安圖」「安童」);

3、扎剌爾氏,亦蒙古語對音譯作札剌亦兒氏;

4、木華黎,亦蒙古語對音譯作「穆呼哩」;

5、博爾朮,亦對音譯作博爾濟;

6、博爾忽,亦對音譯作博爾歡;

7、赤老溫,亦對音譯作齊喇袞;

8、克烈,草原部落名,亦譯作怯烈、克哷。

03


忠武為左萬戶。

從破金師二十萬於野狐嶺北,師由紫荊口入,忠武專征遼東西諸郡,諸郡悉平。詔授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劵「傳國永世」「太行迤南盡委經略」。金主奔汴,忠武建「牙」雲燕,南平趙魏,東定齊魯,西擊晉秦,中原之地盡為國守。四十年間無役不從,無戰不在,破國覆邑,惜殺禁剽,風降景附,懷仁歸義。癸未(1223年)三月,薨於聞喜,遺命以未滅金胤為恨。

子曰孛魯,忠憲王曾祖也,嗣國王。奉詔討夏,攻銀、肅二州,斬甲首數萬,擒大將塔海。詔分諸功臣,邑門功第一,食東平郡。李全盜據益都,帥師圍全,全窮出降,山東安。戊子(1228年)三月,薨於雁山。

子七人,塔思嗣國王,忠憲王祖考也。夙以忠孝自許,奮曰:「大丈夫受恩明主,要須決機兩陣之間,取功名以報國家,庶不墮我先烈!」太宗皇帝攻鳳翔,將兵戍潼關,從攻河中,追斬守將。從戰金師於三峰山,破四十萬人,斬行省完顏哈達(即完顏合達)、樞密伊喇布哈(即移剌蒲兀)。朝行在所,上(即窩闊台汗)顧之曰:「先帝肆天功建鴻業,諸國悉皆臣,豈獨爾東南鴟(chi,古書指鷂鷹)張一隅,朕欲援桴鼓,眾親系孱王,爾意何?」 居起對曰:「臣不逮先臣武,然奉天子威靈,泛掃淮浙,取彼山川,歸

註解

1、牙,蒙古語對音譯詞,即國王府;

2、孛魯,亦對音譯作博囉、兀魯、袍阿、博窩、斡真、富珠哩;

3、木華黎,亦對音譯作穆呼哩、木花里、謀合理、暮花里、木合黎、摩喉羅、木哈黎、穆呼哩、穆呼里、毛呼來,皆為蒙古語對音譯近音詞,非意譯;

4、文中將孛魯記為忠憲王安童的曾祖父,應為誤記;安童父為霸都魯,孛魯應為忠憲王安童祖父,曾祖為木華黎;

5、「詔分諸功臣」,即即窩闊台汗「丙申分封」之事,時在1236年;

6、塔思,亦對音譯作塔斯、查剌溫、查老溫、答石、塔察;

7、「(塔思)忠憲王祖考也」,此處記載有誤!塔思為孛魯長子,霸都魯為孛魯三子,元明善誤解塔思與霸都魯為父子,謬之千里!因此誤將塔思記作忠憲王祖父,塔思實為安童大伯父;

8、三峰山之戰,為蒙古軍千里迂迴,滅金國決定性的一戰;

9、完顏合達,亦譯作完顏哈達,金河南行省;

10、移剌蒲兀,亦譯作伊喇布哈、即移剌蒲阿,金國樞密使。

04

我版籍,臣敢不以死自力政爾,不煩大駕蹂卑濕之地。」上喜曰:「塔斯終能成我大志!」從皇子曲出南征,拔宋棗陽,侵郢,陷光州,略安慶。已亥三月薨。

第三子曰霸都魯,忠憲王父也。憲宗皇帝(即蒙哥汗)命佐世祖(即忽必烈汗)軍,由蔡伐宋,馳檄諭江淮人,帥師與世祖會鄂渚。憲宗崩(,內難方訌,世祖以武靖總師留而還。

及踐大寶,嘗曰:「朕居此以臨天下,霸都魯之力也!」蓋昔者與論形勢之地,武靖曰:「帝者,必居中撫八極,朝覲防同道里,惟均中都,南俯吳越,北接朔漠,左控燕齊,右挾韓晉,大王必欲佐天子一大統,非此不可。」 至是定都於燕,

【這一段是霸都魯高屋建瓴,勸諫一擔挑妹夫忽必烈占據幽燕之地,成就統一大業的遠見卓識,也是忽必烈建都幽燕,即今北京的來歷。】

故有此旨。未幾,薨於軍。

(元成宗鐵穆耳)大徳八年(1304年),制贈推誠宣力翊衛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東平王,諡武靖。夫人鴻吉哩氏(弘吉剌氏•帖木倫),昭睿順聖皇后(弘吉剌氏•察必)之兄(女兄,姐姐之意)也,追封東平王夫人。

子男四人,長即忠憲王,次定同,次霸虎帶,次和同嗣國王;女二人,長適國戚木蘇,次適太傅淮安忠武王伯顏。

恭惟忠憲王,自中統初年,世祖皇帝命掌環衛之政令,位百僚上。

太夫人

註解

1、曲出,亦譯作庫春、闊出,即窩闊台汗第三子;

2、霸都魯,對亦音譯作巴圖爾、巴特爾、拔突兒、拔都兒、霸突魯;此處有誤,元明善誤將速渾察理解為塔思長子,霸都魯誤為塔思次子,按此孛魯七子只剩五子,找不出另外二子,大謬不足取;

3、憲宗崩,即蒙哥汗薨於今合州釣魚城;

4、定童,亦對音譯作鼎通;

5、霸虎帶,亦對音譯作布古岱、霸都虎台;

6、和同,對音譯作和通、和童」,他姬所生,非弘吉剌氏•帖木倫,為安童同父異母弟,因嗣國王爵,顯耀而記於史;

7、「夫人鴻吉哩氏,昭睿順聖皇后之兄」女兄,姐姐之意;弘吉剌氏•帖木倫與弘吉剌氏•察必為同胞親姐妹,其父為成吉思汗的小舅子按陳那顏,封河西王,其祖父為成吉思汗的老丈人德薛禪,二人均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孛兒帖的侄女,帖木倫為長,察必為妹;

8、木蘇,亦對音譯作穆蘇,為國戚,安童妹夫;

9、太傅淮安忠武王伯顏,亦對音譯作巴延,即亡滅南宋的大元帥,巴鄰部人,安童妹夫,官至左丞相。

05

入朝皇后,一日上適叩及忠憲,太夫人起奏曰:「妾不敢自薦妾子,以欺罔聖聽,安童年少,公輔器也。」上曰:「以何期之。」太夫人曰:「朝回必求魁,公論天下事,未嘗目一輕淺,謂然也。」以是上黙。

四年反者平,執叛黨千餘人,論之如法。上問曰:「朕欲悉死此黨。」時年十六,對曰:「兩主爭國,彼安知有陛下?且甫定神器,不推曠盪之恩,顧奮私憾殺無罪人,何以安反側?」上驚曰:「少年何以得老成語!」卿言誠開朕懷,千人皆生。

至元二年(1265年),拜光祿大夫,中書右丞相,別食四千戶。辭曰:「蕞爾宋,竊號江南,方宏聖略、奮神武,以臣謬膺宰相,獻笑三方,宋孱生侮。」上改容有間曰:「熟思,無以逾卿,其勿辭。」奏請燕王省可中書大政,奏召大儒許衡,衡至詔議中書事,衡辭以疾。忠憲親於邸語,移時甚契,及還籌思,累日不釋。上特召衡諭之曰:「安童練事未熟,善左右之卿所陳語,使達朕。」衡對曰:「丞相資識聰敏,雅有定操,稽古獻議,即解要領,臣敢不竭愚罄有。」四年奏曰:「碩徳如姚樞輩三二人可省中書省事。」上曰:「此輩固宜優禮。」

【這一段是忽必烈在「李璮叛亂」後,對異姓侯、漢世侯產生罅隙,決意起用安童為右丞相,安童辭讓,以及上奏中書省人選之事。】

五年,阿合馬議立尚書省,乃先奏忠憲三公,詔諸儒議。樞密商挺言曰:「安童國之柱石,

註解

1、阿合馬,亦對音譯作阿哈瑪特;

2、「阿合馬議立尚書省,乃先奏忠憲三公」,即阿合馬等「理財派」欲上奏立尚書省,總理朝政,讓安童去任虛職「三公」之一職,遭到「漢法派」的強烈反對,陰謀被挫敗。

06


一日不可出中書,進三公是崇以虛名奪其實權也。」眾起和之,事挫不行。

六年(1269),大兵伐宋,先規襄樊廟謨(意即廟謀,廟即太廟,指代朝廷)也。

七年(1270年),奏曰:「臣近言,尚書省宣奏如制其大政令、大章程,聽與臣議,然後得聞。今尚書臣違詔逕行。」 上曰:「阿合馬恃朕信用,敢爾自專。」 敕尚書如前詔。

八年(1271年),陜西行省臣言:「歲飢盜熾,若不顯戮,無以威眾。」奏曰:「盜犯強竊當罪,重輕一切處死,法何以立?罪入死者待報。」從之。

十年(1273年),奏以玉冊玉寶上皇后鴻吉哩氏(即弘吉剌氏·察必),以玉冊金寶立燕王(即真金)為皇太子,兼中書令,判樞密院。

十一年(1274年),劾奏阿合馬欺國害民有徵數事,又奏各部及大都路官、阿哈瑪特奏擬非人,乞加黜汰。

十二年(1275年),詔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從皇子出鎮北圉。遂留極邊十年,不與朝廷通。

二十一年(1282年)三月,從北平王歸。上召入勞之,留語臥內,四鼓而出。冬十一月,復拜中書右丞相,進金紫光祿大夫,詔天下。

監察御史陳天祥劾奏右丞盧世榮,略曰:「人思至元初治不能忘也,去春丞相安童還自北邊,天下聞之室家相慶,咸望復膺柄用,治期可立而得,果承恩命再領中書,貴賤老幼喜動京師。時政之治與不治,民心之安與不安,系

註解

1、北平王,即忽必烈第四子那木罕,安童的姨表弟;

2、北圉(yu0,養馬之地,指代北方遊牧之地。

07

丞相之用與不用,爾又如大夫玉速鐵木兒、丞相伯顏(亦譯作巴延)朝廷專任三相,事事咨而後行,無使纖(奸)人從旁沮撓(阻撓),能者進能,善者行善,誠厚天下之大本,理天下之大策,又安用掊克(苛稅聚財斂物的人)在位,倚以為治哉?」其年世榮敗,中書條上世榮所為掊克諸事,詔皆罷之。奏漕司諸官,上曰:「平章右丞,固取朕裁,余皆卿事顧欲一一相煩,有失寄託初意。」因奏曰:「比覺聖意欲倚近習為耳目者,臣猥列台司(三公等宰輔大臣)所行非道,從其彈射,罪從上賜,奈何近習伺間抵隙,援引奸黨,曰某人與某官以所署事目付中書。」曰:「准敕施行。」「臣謂銓選自有成憲,若此廢格不行,必有短臣於上者,幸陛下察之。」上曰:「卿言甚是,妄奏者入上其名。」

二十四年(1288年),上決意立尚書省,奏曰:「臣力不能回天,乞不用桑哥(亦譯作「僧格」),別相賢者,猶或不至虐民誤國。」不聽。

二十五年(1289年),見天下大務一入尚書省,屢上中書印,不許。

【即因忽必烈縱容桑哥等「理財派」,朝廷權力盡歸尚書省,安童多次申請辭去右丞相,忽必烈不同意。】

明年,罷相止掌環衛。

三十年(1293年)正月十九日,以疾薨於京師樂安里第(丞相府邸名),春秋四十有九。

上悼惜久之曰:「人言丞相病,朕謂不然,果喪良輔。」詔重臣監護喪事。家老一無所受,素車樸馬,歸葬只蘭禿之先塋。

忠憲王嶷然若山,莫捫其髙,湛然若淵,莫測

註解

1、玉速鐵木兒,亦對音譯作伊蘇特穆爾、伊孫鐵木爾、伊遜鐵穆爾,「伊蘇」「玉速」「伊孫」「伊遜」,九之意;

2、「又安用掊克在位」,「掊克」意即苛稅聚財斂物的人;

3、只蘭禿,地名,蒙古語對音譯詞,有六十之意,又譯作濟蘭圖、芝蘭禿、濟蘭台;

4、莫捫,扶持之意。


08


其深,其粹如玉,其精如金,其嚴如秋,其溫如春,夷險安危,死生榮辱,確乎中處,一皆不動。

年十八入相,薦引端良,責成職任,漢士如史丞相天澤、姚左丞樞、許左丞衡、商參政挺、竇學士黙,尤傑者也。

立御史台以正紀綱,立大常寺以崇禮樂,剷除苛虐,開布寬平,抑奢尚儉,薄征厚施,由是朝廷清明,海內寧壹,倉庫滿盈,年穀屢豐。天子嘉之曰:「安童為相,朕寢乃熟!」

時向承平,方與諸儒經畫典制,贊理樞機,以宗杜尊安為已任,以民物阜豐為已責,一政失平,一物失所,慘然不樂,改而後已。

公退府南(大都府南)開一閣,延進賢士大夫講論古今治道,評品人物得失,亹亹應接不倦,而請謁絕跡於清門。居第一堂一廚,或請創兩廡粗備燕息者,乃曰:「身足於庇完矣,余室何用。」神觀端嚴,望而尊敬,毎旦暮出入,過者拱立目送曰:「是吾安相也!」

及薨,木介三日,天下聞之,識與不識無不驚哀,至有失聲者曰:「賢相死矣!吾復何望!」

【安童丞相去世後朝廷、儒臣對其政績、功業及施政思想的評價。】

薨後十年,御史台及集賢諸儒請加贈諡,以昭明徳。制下乃有今爵封諡,以及父武靖王、夫人弘吉剌氏封東平王夫人。

子兀都帶(清乾隆以後蒙古語對音譯作「諤都岱」「兀都台」)嗣掌環衛,成宗皇帝拜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領太


09


常寺。

大徳六年(1302年)正月十一日薨,年三十有一。武宗皇帝制贈輸誠保徳翊衛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諡忠簡。婦烏實拉氏(亦對音譯作篤思剌氏),封東平王夫人。男孫一人,即今丞相,女孫一人,適淮安忠武王(伯顏)之孫、樞密副使囊加帶之子、同僉樞密院事相嘉碩利。

丞相(即拜住)幼從太夫人,鞠育稍長,兼事華學(即漢法儒學),凝然端大,已兆偉度。年十二,事武宗,嗣掌環衛。仁宗皇帝拜資善大夫、太常禮儀使,俄遷榮祿大夫、大司徒,太常如故。又進階金紫光祿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延祐七年(1320年),拜中書平章政事。六月,陟百揆(總理國政之官,即丞相)。自初仕,介特不阿,剛廉有制,眾已有忠憲王之望;及作相,上輔聖主,下率羣僚,恪司彛憲,壹殉至心,明嚴峻潔,苞苴自絕。方爾謀葉八座,道即天工,共成聖元無大之業。

臣(即元明善)稽首論曰:「忠憲王襲累葉之勛,抱絕倫之徳,膺世祖紹統之初,際聖代建極之盛,天度夙成,英猷大肆,遠征近禮,廣詢博採,鴻儒獻其所蘊,智士竭其所至,治化油然以隆,風俗淡焉以厚。至元之初,何減漢文之世,俾得展能專理,期之致寧收效,

註解

1、「女孫一人,適淮安忠武王(伯顏)之孫」

可知拜住丞相有一妹,嫁給淮安忠武王伯顏(非元末權臣伯顏)之孫相嘉碩利;

2、囊加帶,亦譯作囊嘉特、囊加帶、囊加台為父;相嘉碩利,亦譯作僧格實哩,為子;

3、八座,古代朝廷的八種政府高級官員,歷朝所指不同,隋唐以後多指六部尚書、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泛指尚書、丞相;

4、百揆,總理國政之官,即丞相。


10


所書蓋不止此。然房喬、杜晦顯烈寡傳,第功絜徳,為髙宗臣。若忠憲王者,有立於前,或承於後,論相歸賢,固當稱首,古所謂社稷之臣也。

嗟乎!

其始出鎮也,誰歟?

其再罷相也,誰歟?

議者不能不歸罪阿合馬、桑哥、桑葛也,之二罪魁孰與並立,良相之去朝也宜矣。世之公道,正如青天白日,雲煙有時蒙蔽真風,元氣蕩滌斡旋廓乎?清明可跂而睹(可以踮著腳看得見)。忠憲王之表,表在天下。是已,若夫紀竹帛銘鐘鼎光在邦家,不得騰賁同里而垂休華夏,播列蠻夷未必不在斯文。

其辭曰:

正統天靳不永以畀,猗維帝元眷命無已。

烈烈太祖眾始一旅,「四傑」起輔如龍如虎。

敵師陸梁走撻之楚,諸部大人崩角啟處。

侃侃忠武秉鉞專征,薄伐遼霫至於海城。

戮頑植願百邑告寧,乃趙乃魏自燕南兵。

齊魯歸明血戰晉並,斬闗入秦咸鳳莫京。

取厥鯢鯨耄倪不驚,金人扼河蹐蹐偷生。

有據上游帝建九斿,有開輿圖帝撫八州。

於穆世皇暾出東方,爰相思憲抒誠進良。

兩相廿年萬匯皆昌,徵車四馳元老奏康。

更褒迭進無材不揚,文物其章化道之祥。

而圖也大而見也定,而行也公而守也正。,

註解

1、桑哥,亦譯作僧格、桑葛;

2、「其始出鎮也,誰歟?其再罷相也,誰歟?

議者不能不歸罪阿合馬、桑哥、桑葛也,之二罪魁孰與並立」,安童丞相的悲劇,其實是忽必烈軍事擴張需求下,元初「理財派」與「儒法派」國家治理思想的對與矛盾的反映。


11


巍然山立賞淑罰慝,風行萬國定知誰力。

【這一段是對安童丞相的歷史評價。】


忠憲之職,世皇之徳。

惟今丞相,相明天子。

天子倚眥,臣無有比。

何以熙載,第思盡已。

地紀天經,日月重明。

民安物阜,海防晏清。

布寫公方,持守盈成。

維祖規模,維孫儀形。

在履之貞,在繼之靈。

文武三相,聖輔三帝。

光輝接日,勛庸蓋世。

維元世萬,維帝葉千。

維無窮年,尚征相賢。

尋河可源,凌岱可巔。

茍稽髙遠,靡趾方邊。

景行其全,不在斯鐫。

不在斯鐫,奚永夫傳。

質之自天,風雲與宣。

文鰲負石,炳耀山川!


【源自《拜氏歷史文化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