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新創作的公共藝術關注黑人群體

澎湃新聞 發佈 2022-11-06T18:07:28.045353+00:00

近年來,英國一批新創作的公共藝術正轉向更多元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具象的、抽象的,或是紀念人物或事件類的雕塑,不少都與黑人群體有關。

近年來,英國一批新創作的公共藝術正轉向更多元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具的、抽象的,或是紀念人物或事件類的雕塑,不少都與黑人群體有關。這些新作品的出現,大多為紀念那些為英國做出貢獻的黑人。

2020年,當「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最激烈的時候,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布里斯托(Bristol)的一座雕像被人從基座上拉下來,經過踩踏、塗鴉後,最終被扔進了河裡。 在事件發生之前,這一雕塑所描繪的人物是英國奴隸販子和商人愛德華·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他是一個通常只有歷史學家知道的名字。

2020年,倫敦「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

但科爾斯頓雕像的倒塌,迫使人們開始討論公共藝術在英國的代表是誰,以及英國黑人的經歷在其中的位置。

從那時起,英國各地建起了無數黑人及黑人創作的公共雕塑。去年,威爾斯首位黑人女校長貝蒂·坎貝爾(Betty Campbell)的青銅紀念雕塑在卡迪夫(Cardiff)揭幕。

去年,威爾斯首位黑人女校長貝蒂·坎貝爾的雕像在卡迪夫揭幕

據《紐約時報》報導,由藝術家托馬斯·J·普萊斯(Thomas J Price)創作的兩尊9英尺高的銅像《溫暖的海岸(Warm Shores)》在東倫敦的哈克尼市政廳外亮相。這些雕像是用30多名哈克尼居民的3D圖像製作的,他們每個人都與「疾風一代(Windrush generation)」有著關聯。這些來自加勒比海的人在二戰後被邀請到英國幫助重建經濟。同月,牙買加雕塑家巴茲爾·沃森(Basil Watson)在倫敦市中心的滑鐵盧火車站(Waterloo Station)建起了一座紀念疾風一代的紀念碑。

10月是英國的黑人歷史月。今年這個月到來之際,英國正在更廣泛地反思如何認可英國黑人的貢獻。我們很容易認為這些新作是對2020年夏天在英國爆發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的回應。

但是,威爾斯的坎貝爾紀念雕塑的建造時間用時3年,以及英國政府宣布承諾在2018年紀念「疾風一代」。諾森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研究英國公共藝術的副教授克勞丁·范·亨斯伯根(Claudine van Hensbergen)表示,建造一座公共雕塑的平均時間是「2到10年」。

托馬斯·J·普萊斯作品《溫暖的海岸(Warm Shores)》在東倫敦展出

相反,這些作品反映的是一些雕像的拆除是如何引起學術界、地方政府官員和藝術專業人士圍繞公共雕塑的作用、應描繪什麼以及如何描繪的廣泛而持續辯論的結果。

根據文化教育慈善機構「英國藝術(Art U.K)」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英國有1.3萬件戶外雕塑,其中只有2600多件作品是描繪或紀念個人,這裡面只有不到2%的雕塑紀念的是擁有不同種族背景的人物。

英國藝術協會副主任凱蒂·古德溫(Katey Goodwin)在接受採訪時說:「毫不奇怪,大多數畫像都是皇室成員,其中絕大多數是為維多利亞女王服務。」古德溫與工作人員及志願者一起開展了這項研究。古德溫發現,英國各地有超過175座雕像、噴泉和其他藝術形式是獻給這位君主的,她在19世紀見證了英國殖民帝國的擴張。

2019年,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該美術館的部分資金由政府資助)邀請藝術家們為美術館免費參觀的渦輪大廳(Turbine Hall)創作了裝置作品,並選擇了美國藝術家卡拉·沃克(Kara Walker)參加其年度現代委員會(Hyundai Commission)。卡拉·沃克設計的是一個巨大的噴泉,參考的是托馬斯·布洛克(Thomas Brock)於1911年創作的維多利亞紀念碑,後者是一座位於白金漢宮前,獻給維多利亞女王的帶翅膀的鍍金雕像。沃克的裝置作品《美洲之泉(Fons Americanus)》描繪了與奴隸制有關的場景,並直接質疑維多利亞紀念碑等公共雕塑對殖民敘事的浪漫化。

白金漢宮前,托馬斯·布洛克於1911年創作的維多利亞紀念碑

美國藝術家卡拉·沃克的作品《美洲之泉(Fons Americanus)》,質疑公共雕塑對殖民敘事的浪漫化。

卡拉·沃克《美洲之泉(Fons Americanus)》(局部)

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弗朗西絲·莫里斯(Frances Morris)表示,近年來,談論英國公共紀念作品的代表性的方法發生了變化。「在過去幾年裡,這一討論以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進行著。討論的不僅僅是代表人物是誰,而是討論這一公共作品講述了什麼故事。」范·亨斯伯根也認同這樣的討論更具有廣泛的含義。她說,這是關於種族主義和結構性不平等的,以如何在這些藝術雕塑中體現出活力。她補充道,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這些對話一直在大學裡進行,「大量的學術研究都有關注到這類問題。」

在布里斯托,人們在2020年之前就抗議過科爾斯頓的雕像。1998年的一天夜裡,一句紅色的髒話被塗在雕像上。隨後,布里斯托市議會成員、當地學者和公眾之間的初步交流集中在承認科爾斯頓與奴隸制的聯繫上,最終議會同意在2018年為科爾斯頓添加一個新牌匾,那塊牌匾將在科爾斯頓「明智而賢良的城市之子」邊添加「在奴役84000多名非洲人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該市商人冒險者協會(Society of Merchant Venturers)提出了一個措辭不那麼明確的方案,最終使該項目沒能完成。

「科爾斯頓雕像是布里斯托這座城市裡許多不滿情緒的頂點,因為這座城市不承認跨越大西洋的奴隸貿易,」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West of England)教授肖恩·索伯斯(Shawn Sobers)在最近的一次電話採訪中這樣說。在2020年的抗議活動之後,索伯斯與當地M Shed博物館合作,在那裡臨時展出了這座雕像。M Shed博物館是專注於詳細介紹這座城市歷史的機構。該博物館選擇保留雕像上示威時的塗鴉,並將其與附近的抗議標語放在一邊,以承認人們對科爾斯頓的不同看法。

愛德華·科爾斯頓雕塑被群眾扔進展覽

在M Shed博物館展出的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雕像。

來自蓋亞那的英國藝術家休·洛克(Hew Locke)在他長達40年的實踐中,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重塑英國人每天被動走過的雕塑。值得注意的是,洛克令人聞名的作品圖像是其拍攝的愛國雕像,他用花哨的方式裝飾它們。他稱之為「有意識地破壞」。

今年早些時候,洛克將其工作又推進了一步,他與伊肯畫廊(Ikon Gallery)合作,將伯明罕市議會外現存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改造成與城市相結合的藝術項目。作品《Foreign Exchange》呈現的是將維多利亞放在木船上,旁邊是五個較小的維多利亞複製品。洛克把這比作君主權力的象徵,以及大英帝國向外征服。他在採訪中說,在他長大的蓋亞那喬治城有一座這樣的雕塑。1954年,家鄉的這座雕像是反殖民抗議活動的目標。「它的頭被炸飛了,胳膊也受傷了。」2018年,相關抗議人士用紅色塗料覆蓋了同樣的人物。

休·洛克作品《Foreign Exchange》

但最近在英國各地湧現的關於黑人的,或是由黑人創作的作品,並非僅僅是圍繞現有雕像的轉移敘事,也不僅是重新強調已廣為人知的人物及故事。一些藝術家為不那麼知名的人物塑造了雕像。例如,出生於奈及利亞的跨學科藝術家菲恩·喬納森(Favour Jonathan)就是一個例子。喬納森紀念了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演員艾拉·阿爾德里奇(Ira Aldridge)的雕塑被永久陳列在英格蘭中部城鎮考文垂(Coventry)。艾拉·阿爾德里奇是首位扮演奧賽羅的黑人演員,也是英國首位有色人種劇院經理。「阿爾德里奇在英國廢除奴隸制之前做了這一切,但很多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我的藝術作品是為了教育和幫助其他人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歷史。」喬納森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

在英國,似乎這種公共藝術轉向多樣化的狀態還會繼續。「我們將看到更多的公共藝術,無論是具象的、抽象的,或是紀念人物或事件類的雕塑,都將與黑人群體有關。事情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人們真的在考慮這個問題。」凱蒂·古德溫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