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妝麗服照古今,南寧這群愛好者復原中國傳統服飾之美丨早報天天見·周一南風

南國早報 發佈 2022-11-07T14:51:04.103750+00:00

在南寧,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因為熱愛傳統服飾文化而聚在一起,他們沉醉並潛心研究,「引經據典」地復原漢服,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傳統服飾蘊含的文化,見識古代人的審美。

漢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飾,近年來隨著國風的盛行,受到越來越多年輕群體的喜愛,還有越來越多的考究派專注於研究漢服——他們從款式到材質到顏色,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為復原一件漢服不遺餘力。在南寧,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因為熱愛傳統服飾文化而聚在一起,他們沉醉並潛心研究,「引經據典」地復原漢服,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傳統服飾蘊含的文化,見識古代人的審美。

漢服愛好者們體驗唐代流行的裙幄宴。

因共同愛好 聚在一起潛心研究

韋東成(暱稱「子可」)是銜魚錄漢服復原愛好者群的負責人,當他穿著一身素白色道袍出現在記者面前時,確實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恍惚感。

「我身上的道袍,可不是指道士穿的衣服,這是明代士人男子的居家便裝。這身道袍是嚴格按照明代畫像中出現的道袍來復原的:交領右衽,兩側開衩,開衩處接有暗擺,領口綴白色或素色的護領,袖型通常為寬大的琵琶袖,穿著時腰間也可以搭配絲絛。」子可詳細介紹復原的這身道袍,講起來頭頭是道。

身穿道袍的子可(左)和身穿花鳥裙的言言。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鄒財麟攝

化妝師、公務員、保險公司從業者……子可介紹,南寧這個漢服復原愛好者群是5年前組建的,目前有近20名群友,他們大部分是90後,來自各行各業,空閒時就聚在一起,研究、復原中國古代服飾造型。

「雪影」給「言言」梳三綹頭。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鄒財麟攝

「這一條被稱作漢服少女的『夢中情裙」』。」在現場,團隊成員之一的鄭若楠(暱稱「雪影」)向記者介紹了模特言言身上經復原的裙子:這條花鳥裙原版現收藏於山東博物館,裙長88厘米、腰寬60厘米,是經典的馬面裙式。「裙擺處繡了一幅花鳥圖,洋溢著春日的氣息。」雪影告訴記者,她是一名中國傳統妝造的愛好者,「入坑」漢服多年的她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其背後的文化,慢慢地就往更專業的方向——漢服復原發展。

梳好髮型後再插上自製的絨花髮簪。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鄒財麟攝

「所謂漢服復原,就是對照古籍數據、圖片等資料,再根據團隊現有的條件,去做一個1∶1的文物復原。」子可介紹,各大博物館公開的研究數據、一些漢墓的挖掘和出土文物報告,都是他們重要的參考資料來源。復原過程中,他們還會聯繫網上的一些知名歷史博主,向他們請教,力求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真實。

以蹴鞠為主題的漢服展示:(左)南北朝時期的漢服、(中)唐代的漢服、(右)宋代的漢服。

復原並非簡單複製 難度超乎想像

漢服的文化源遠流長,樣式複雜繁多,從形制上來說,就有袍、襦、衫、裙等。幾千年來,服制雖有變換,卻脈絡相承。漢服與其他文物不同,出土的實物不多,即使有文物,也都是博物館中的珍品。

子可介紹,大家所復原的服飾,不只是簡單對這些原型進行複製,為了儘可能地還原文物,團隊的成員們除了去博物館看文物,還得閱讀古籍、觀摩古畫,從博物館出版的圖書中研究、考據,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藝術,古人不同場合穿著的服飾、材質等。

11月5日、6日,2022「國絲漢服節」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本次漢服節以「漢晉風流」為主題,為了參加這場漢服愛好者們期待已久的盛會,被群友們親切地稱為「豆角」的蔣雨林早早便和小夥伴們做了準備。她介紹,大家所復原的服飾,不是簡單地對原型進行複製,在查詢到這些原型服飾的圖片後,他們還會收集查閱相關圖片、文字資料,調整服飾的材質、顏色等,最終還原出魏晉南北朝服飾的樣式。「不同於大熱的唐宋時期的漢服,魏晉南北朝的相對冷門,相關資料比較少,風格也跟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復原難度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南北朝時,男女皆流行穿襦裙。「紫纈襦、緋碧裙」是當時的經典搭配,漢樂府詩《陌上桑》裡有「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的描述,年輕貌美的羅敷採桑時,穿著就是類似的穿搭。「豆角」介紹,在細節上,他們會反覆推敲,例如選擇布料製作緋碧裙時,根據古籍《東宮舊事》的記載,太子妃的婚服中有一件丹碧杯紋羅裙,「我們採用杯紋羅製作了一條紅配綠的撞色緋碧裙,算是復原文物中的『高配版』。」

身穿明制漢服的愛好者體驗元宵游燈。 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混搭和改造 古裝融入當下生活

阿斯塔納古墓群的唐俑、福州南宋黃昇墓的華服、無錫前房橋錢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報告……群友們聚集在一起時,話題總也離不開這些內容。了解的人,知道他們是為了復原漢服在討論服飾資料;外行人聽了,會誤以為這是一群史學愛好者,正在暢聊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

除了研究各個朝代服飾的特點和產生的緣由,如何把漢服與當下的文化相結合,讓更多的人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是他們一直在努力的事。

「定陵袴是明朝時一種設計比較寬鬆的褲子,我用迷彩布料給自己製作了一條,並且釘上了兩個皮扣。」現場,一套時髦迷彩打扮的「豆角」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她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改造的漢服款式:迷彩定陵袴配上深綠色的主腰。一旁的雪影也向記者展示了同樣款式的不同搭配,在外行人看來和現代服裝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為了更適合穿出門,我們常常會對漢服做一些改造和結合。」雪影介紹,在不改變傳統形制和穿法的情況下,他們也會嘗試混搭和改造。

「豆角」(左)和「雪影」(右)身上的定陵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鄒財麟攝

除此之外,在復原服裝後,銜魚錄漢服復原愛好者群還會拍攝視頻和圖片發布在社交平台上,讓更多的人看到其他朝代的漢服:梨花樹下,春水煎茶,賞花吟詩,奏樂投壺,有少女擷花而來,席地而坐……春天,他們復刻大唐時人們春遊踏青的場景。此外,復原元宵節傳統燈會、復刻古人納涼吃茶的場景……他們「腦洞大開」,不斷創新。今年,中國女足奪得亞洲杯冠軍後,他們就以蹴鞠為主題,製作了全朝代服飾群像視頻,上傳到社交平台後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讚。

身穿明制漢服的愛好者們體驗元宵游燈。

「我覺得不光是服飾,傳統文化的寶藏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去研究、挖掘,並且以創新形式呈現給當代年輕人。」「豆角」告訴記者,未來,她和群里的小夥伴們會不斷復原更豐富多彩的傳統服飾,吸引更多人了解並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漢服入門常識

三綹頭:明代漢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髮式之一。梳頭時,兩鬢各分一股發,額頭上頭髮一股,兩鬢髮綹從耳旁掠過,額上發綹向後梳,與頂發合在一起並用紅絲系住,稱為「三綹」,並在後腦綰成髮髻,腦下部頭髮梳成翹挺的燕尾樣式。

三綹頭髮式。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鄒財麟攝

主腰:明代一種貼身內衣,前排開口,用紐扣或系帶固定。

比甲:明代女裝中的基礎款式,兩側開衩,多穿在襖、衫之外。比甲領子多樣,有直領、方領或圓領樣式。衣襟平行相對,稱對襟,用紐扣固定,有無袖(可稱背心)或短袖(可稱半臂)。

定陵袴:袴本是無襠褲子,分為兩種:一種無腰,只有兩根褲腿;一種有腰,較為寬大,穿上後褲腰在身後重疊,不會走光。袴一般穿在衣褌(一種合襠內穿衣物)外,起保暖作用,夏季可只穿薄褌而不穿袴。宋代以後,無論開襠或合襠都統稱「褲」。到了明代,褲以合襠為主,穿在裙、袍之內,正式場合很少直接外穿。(陸欣楠整理)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