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楊林:比丘供養圖,梵音六根淨

藍鷹書院 發佈 2022-11-10T01:41:08.329482+00:00

完成一件墨拓作品絕非易事,器物的立體感、紋路的凹凸感,其難度在於精確的透視關係。由於墨色自身烏黑純淨,因此在拓印時常常反光使得畫者難以看清效果,因此墨拓不僅要靠手感、技巧,更重要的是用心體會感悟並思考。比丘在佛教中為和尚之意思,其音出自於梵語。

完成一件墨拓作品絕非易事,器物的立體感、紋路的凹凸感,其難度在於精確的透視關係。由於墨色自身烏黑純淨,因此在拓印時常常反光使得畫者難以看清效果,因此墨拓不僅要靠手感、技巧,更重要的是用心體會感悟並思考。

比丘在佛教中為和尚之意思,其音出自於梵語。《魏書·釋老志》中有曰「桑門為息心,比丘為行乞。」畫家楊林此次以比丘供養圖入畫,將禪意入墨色,帶來了這一組墨拓博古畫。

這幅《笫十三因竭陀》線條簡約大氣,單一眼便覺自在超脫。因竭陀在十六大阿羅漢中排第十三,故人們常在其名前加十三。

因竭陀雙眸低垂,盤腿而坐,手捻佛珠,杖藜倚肩,神情沉靜,面容慈悲,似參悟佛法萬千,洞悉人生哲理。

依靠於松樹邊,松葉成團簇狀,如針如芒尖,飄飄然如仙境雲端。席坐於地上,赤腳接土壤又如懸浮於空中,吸天地之靈氣。

其在用色上,十三因竭陀身上衣物恰到好處地融入景中,佛珠拐杖皆為赭色,若丹頂鶴之冠,屏息凝神。左肩衣物的線條與後面的松樹枝幹相互呼應,宛若將松枝穿於身。

畫家楊林隨機應變,巧妙第將陰刻的尊者四周留白,既有作畫的空間,又不失本身的禪意。枝幹的颯白與松葉的濃墨黑白相映,影影綽綽,如太極陰陽,道法自然。畫面一下便豐富起來,將尊者之看破不道破的安心修禪之意盡顯而出。

正如宋朝釋德洪的「情無住著,袒而憑几」,又應了蘇軾「不行不立,不坐不臥」之贊。

畫家楊林精選千年文明中極具特色的北魏與北齊時期的比丘圖以墨拓。佛教自印度傳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北魏、北齊文化多受鮮卑文化所影響,但是他們的佛像造像卻在雕刻技巧手法、細節處理、神情神態、審美風格等都有不同之處。

北齊佛像線條多柔和,然北齊君主多暴虐,體現當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北魏眼面相偏方圓,線條深刻。配以畫家楊林剛柔並濟的筆法,將寧靜和諧勾畫出來。

尊者衣服輕薄附身貼膚,輕盈透膚骨,整體光滑平整,雖是靜態的畫像,卻能從畫家楊林筆下感受出其服飾下筋骨的走勢變化,鬆弛平靜,寧靜安詳和諧,疏簡平淡。

比丘側身微彎,宛在誦經念佛, 線條舒緩下垂流暢,體面富有光澤。兩側碑文形如松柏,又似奇石,形狀各異千奇百怪。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一字如一葉,如呢喃咒文。

遠處是一片鬱鬱蔥蔥,亘古延綿。將畫的兩段自然的連結起來,整體氣勢龐大,情景交融,意境祥和。

畫面橫卷符合人的觀賞視野,大氣磅礴,盡顯北齊隊伍浩蕩悠長之氣勢,後面必有貴胄王孫。遠遠望去,人群隊伍似與茂茂山林重疊,山峰古道、峭間老樹,融拓於景。拓片上的人們皆神情泰然自若、自在悠閒。畫的主色為黃土與墨色,畫如雕塑、雕塑如畫,栩栩如生。

《大齊》一畫中楊林巧妙的以兩組入畫,一上一下,結構對稱優雅,如雕欄壁畫。

畫家楊林靜心作畫,隨心、隨意、隨緣、隨性,一念一靜,一筆一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