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到底要去什麼?為什麼會興起?莫言、余華看法一致

文史食堂 發佈 2022-11-10T15:16:25.643296+00:00

同樣是為國為民,中國的魯迅卻深知中國人需要的是文人治療精神上的愚昧,於是開始走向文學的道路。魯迅的書籍多次出現在中小學的教材上,近幾年卻颳起了一股去魯迅作品的風潮,這是為何?

二戰的時候,日本有一位文學家棄文從醫,為了國家,甘心當了軍隊的醫生,結果在他手中卻糊塗坑死了3萬日軍。同樣是為國為民,中國的魯迅卻深知中國人需要的是文人治療精神上的愚昧,於是開始走向文學的道路。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的,是魯迅創作的巔峰時期,比如阿Q正傳就是在1921年出版的。魯迅的書籍多次出現在中小學的教材上,近幾年卻颳起了一股去魯迅作品的風潮,這是為何?

去魯迅化

去魯迅化指的是,從2009年開始,地方城市將魯迅的文學作品搬出教材至今的一系列做法。此後該作為引起網友的廣泛討論。支持者有,否定者也有,如今縱觀整本教材,魯迅的篇章只剩鳳毛麟角。

要知道在開國之初,在那個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魯迅的作品在語文書中竟然有30多篇,即便是到了上個世紀末,也有15篇左右。當年偉人曾經評價魯迅說,他指明的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然而這位為現代文學提供土壤,樹立新時代白話文典範的卓越貢獻家,卻在諸多勢力的打擊之下,成了眾矢之的。

熱血的詩句被形容成了煽動青少年的言論,詮釋兄弟情深文章的風箏,卻因為其中穿插的舊時代事物,被認為過於直白黑暗,會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去魯迅化的原因

這些去魯派給出了幾個理由,首先一個就是舊時代文化糟粕過於嚴重。

魯迅生活的時代是極為黑暗的時代,由此筆下文學作品必然是迎合當時時代所創造的。就比如《狂人日記》中的吃人,此舉是用直白明了的話描繪出當時國家的本質,正所謂去病需要猛藥,這也正印證了救國救民需要先救思想。

槍林彈雨的背景下創造出來的文章必定是十分具有批判性,然而在去魯派的視角里,卻是一部充滿著血腥暴力的作品,與當代和諧文明的社會發展觀嚴重相悖。在樹立三觀的關鍵階段,無疑會將孩子引到歧途。

還有孔乙己,通過塑造一個舊時代人物,展現當時的時代背景,然而文章之中充斥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如此就會在孩子的心中樹立起疏遠眾人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魯迅的作品更適合作為課外讀物,而並非是主講科目大書特書。

另一個原因就是文化的發展,魯迅的文章雖然是白話文,但也是相對的,相比較起現代文章要顯得晦澀難懂。上過小學的各位還記得當年被那句朗讀並背誦全文所支配的恐懼嗎?

魯迅的作品,背誦難度並不低,毫無疑問會增加教學度,如今的學制改革更提倡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由此會占用大量時間魯迅文章,就顯得有些與大環境背道而馳了。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魯迅文章的極端思想。還是回到魯迅生活的時代,魯迅希望用自己的筆戳破社會的黑暗,讓民眾知道什麼是現代,因此語言十分鋒利,甚至直接將黑色魔鬼等詞語搬進文學中。

而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惡魔,缺乏社會經驗的學生們面對魯迅文章的時候就很容易誤入歧途,進而受到煽動,在去魯派的看法中,當代學生的打群架,與魯迅文章不無關係。

這麼看起來,去魯派的觀點不無道理,但是凡事都是應該辯證地來看。如今雖然思想開化,國民的思想也得到重大的發展,但也並非代表著學生應該像溫室中的花朵,接受溫和的教育方式。

還記得中學課本上的那句熱血的話嗎?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當代人對於魯迅的看法

對於普通人來說,魯迅的文章,雖然大多數人都沒看過,卻毫無疑問奉為經典。尤其是在得到一些社會經驗的成年人們,用成熟的心靈再去觀讀魯迅的書籍,又能得到新的啟迪。而這也是他如今的作品,依舊在文壇中地位極高的重要原因。

由此在面對洶湧而來的去魯迅浪潮的時候,秉持著中立或者反對的態度,因為去魯派否定了魯迅對文壇的貢獻。凡事都是對立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不能只作為一句空號。那麼這就是魯迅的悲哀。

說到人們認為對於魯迅最大的遺憾,那應該就是諾貝爾文學獎沒有他的一席之地,而如今中國第一個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卻在公開場合直接表明魯迅對自己的影響。

靠著一本《蛙》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曾經十分誇張地說願意用自己比一下所有的作品去換取一部《阿 Q正傳》,這直接將魯迅上升到了一個極高的地步。

要知道莫言可是毫無疑問的當代文學第一人。據他所說,他寫作的東西也不過是在魯迅的影響下開始模仿魯迅最終而來,論價值永遠追不上魯迅。

而被張藝謀翻拍成電影的《活著》的作者余華,也在採訪之中表示,文章的餘韻,是評價一篇文章好壞的重要標誌,魯迅就是一個能夠將餘韻發揮出來的人,由此他的文學作品的地位不應受到質疑。

在看待魯迅作品的觀點上,莫言和余華看法比較一致,將魯迅捧到了一個十分高的地步。那既然如此,為何去魯迅化又風靡了十餘年而不止,整部教材中也只剩下五篇。

結語

說到底去魯迅話不過是一股思想逆流。在面對著不同於以前的新社會、新時代,文學工作者對於文化的走向比較迷茫,也就忽視了魯迅文章中掩蓋的真實的價值。

雖然如今我們不用再像魯迅那個時代那樣為了中華之崛起而奔走吶喊,但是為國為民努力奮鬥是一如既往的,魯迅文學作品的內核與當代並未脫節。

沒有不對的文化,只有不會繼承的人,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社會,才是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去做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