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封誥名稱最長的神,就在泉州天后宮

老靳行色 發佈 2022-11-10T17:02:49.633173+00:00

說起媽祖,在我國沿海地區可是最受歡迎的海神了,甚至她的影響都到了貴州,而且媽祖最神奇的是,歷代帝王的封號太長了,估計沒有人能記住,當然能順利讀下來的也沒有幾個,到了光緒,媽祖的全部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敷仁天后之神」。

我們都知道海神媽祖是莆田的林墨,但是泉州的天后宮卻被認定為國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唯一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媽祖,在我國沿海地區可是最受歡迎的海神了,甚至她的影響都到了貴州,而且媽祖最神奇的是,歷代帝王的封號太長了,估計沒有人能記住,當然能順利讀下來的也沒有幾個,到了光緒,媽祖的全部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敷仁天后之神」。

有人說媽祖的封號達到了64個字,其實是誤讀,因為它漏了同治和光緒的封誥嘉佑、敷仁。

泉州的媽祖廟為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上,旁邊就是中山路,距離晉江也就是三四百米的距離。

天后宮由來

天后宮歷史悠久,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組成;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賜額「順濟」,取順風以濟之意,遂稱為順濟宮。

那麼,順濟宮是如何變成天后宮的呢?這不得不說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對媽祖進行的36次詔封。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於是媽祖的天妃得以正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至此,媽祖廟完成了從順濟宮到天妃宮,再到天后宮的轉變。


天后宮見聞

天后宮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文化遺產22處代表性遺蹟點之一,內接城區,外連海港,北枕「三台」(清源山),主體建築分布於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戲台、東西闕、正殿、東西廊、寢殿、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和梳妝樓等。

天后宮山門為1990年重建,但其卻是清代晉江縣學欞星門移過來的。山門為牌樓式,青龍石柱,木構斗拱,面闊三開間,長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屋頂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重檐四面坡,歇山頂。大門兩側浮雕麒麟,整體結構華麗壯觀。

天后宮的山門是別有洞天,富麗堂皇的大門進入,視線一下子就被迎門牆擋住了,繞過來的不是地面,而是一戲台,這種設計在北方是看不到的。戲台正對面則是莊嚴高大的大殿。

大殿與山門之間,左右各有一株不知幾百年的高大的榕樹,樹下有石碑數通。

大殿即天后宮正殿,雖然其歷盡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正殿四周台基均有花崗岩砌築而成,四面浮雕「鯉魚化龍」「八駿雲火」「鶴舞雲中」等圖,讓莊嚴的宮殿有了詩情畫意。

正殿面闊進深均為五間,九脊重檐四坡頂歇山式建築,正脊為燕尾脊,主體建築為木構架結構。門窗彎枋雀替花雕精緻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獸人物。木架樑柱斗拱通體施以朱紅為主調的油漆彩繪。殿前一對青石龍柱,雕刻的盤龍蜿蜒曲折,栩栩如生,據導遊介紹,兩龍分別為師徒二人所雕,而右柱尤工,蓋徒弟所為,又為一美麗的傳奇故事。

正殿正中祠媽祖天后神像,左右分別祀廣澤尊王和中壇元帥。

德濟門遺址

天后宮門口是一片空曠地帶,中間黃土殘磚,貌似一處廢棄的工地。走進才會看到竟然還有三門鏽跡斑斑的鐵炮,原來此地也是泉州世界文化遺產22個遺蹟點之一的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始建於南宋(公元1230年),當時為鎮南門,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稱德濟門。目前殘存的遺址殘存南北長36.5米,東西寬49.1米,周長171.2米,是城門遺址。由城門城牆、門道墩台、內外壕溝、拱橋以及瓮城、城門等組成,泉州古城唯一保持的城門遺址。

泉州,作為宋元中國海洋貿易中心,古城內至今依然古韻悠悠,保持著歷史風貌的古蹟眾多,天后宮能夠以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聞名,當然離不開歷代朝廷的封誥,媽祖作為我國封誥名稱最長的神,在我國本地宗教中的特殊地位也可以窺其一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