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那些匠心獨運的非遺技藝,你知道多少?

網信正定 發佈 2022-11-11T05:16:58.536244+00:00

古城正定非遺項目豐富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0項,市級18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2人,省級8人,市級20人趕緊來看看正定當地的非遺項目你知道的有哪些呢?國家級01常山戰鼓常山戰鼓是正定民間藝術的優秀代表,源遠流長,久負盛名。

古城正定非遺項目豐富

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0項,市級18項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2人,省級8人,市級20人

趕緊來看看

正定當地的非遺項目

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國家級

01

常山戰鼓

常山戰鼓是正定民間藝術的優秀代表,源遠流長,久負盛名。據《正定縣誌》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至明代盛於民間。因正定歷史上是常山郡(三國名將趙子龍故里)所在地,故而得名。2008年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2

正定高照(中幡)

正定高照,又叫中幡,起源於元初,已有700多年歷史。據說,蒙軍進駐中原時期,戰時打舉幡旗鼓舞士兵氣勢,閒暇之時舞弄幡旗,最終練得一身絕活。後來皇帝出宮行軍作戰時途經新城鋪村,把此技藝傳授給當地喜愛的村民,成為閒暇之餘和廟會期間一種雜耍技藝。自此正定民間興起高照雜耍,並流傳至今。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省級

01

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龍獅道具純手工製作,包括龍獅頭、皮、褲、褂、鞋。由於選料考究,工藝特殊,造型美觀、豪華大方,經久耐用,深受舞獅團隊喜愛,是我國「北獅」代表。2012年入選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2

正定宋記八大碗

八大碗是正定民間傳統「盛宴」菜餚的主要代表。正定八大碗尤以「宋記」製作工藝為其正宗,且最具傳統,內容最豐富的鄉土名吃。其製作工藝獨特,主要包括「四葷、四素」,經多年扶持發展,正定宋記八大碗由鄉村走上城市餐桌,成為正定及周邊縣市、各地遊客必享美食。2007年入選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3

真定府馬家滷雞

據正定縣誌記載「滷雞」於明末清初傳入真定,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定名為「馬家滷雞」。1901年慈禧太后品嘗盛讚,馬家滷雞一度成為貢品,名聲大振。2011年,真定府馬家滷雞被列為中華老字號,多次參加國家級美食節展示展銷,已成為正定美食的典型代表,深受當地群眾和遊客喜歡。2007年入選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4 正定手工裝裱技藝

手工裝裱又稱裱褙、裱畫,是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碑帖的技術,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破碎書畫作品經精心裝裱,猶如枯木逢春,一些具有收藏和紀念意義的珍貴畫作因此不致湮沒失傳。正定手工裝裱技藝對保存民族文化遺產,傳播人類文明,起到了特殊的作用。2017年入選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5 正定趙子龍傳說

自明清至今,正定民間一直流傳著關於趙子龍的傳說故事,在這塊土地上一直被世世代代的口傳相授著,傳承人劉夫海已整理保存的正定趙子龍傳說故事有有《趙子龍出世》、《趙子龍倒懸看戲》、《趙雲廟裡的馬腿》等四十六個故事。從這些傳說故事中,既可以領略到趙子龍的文韜武略,還可以學到趙子龍的為人處事及聰明才智。2017年入選河北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6 正定三角村高蹺

三角村高蹺是正定縣高蹺的代表。表演形式分文、武兩種,正定三角村高蹺以「武」為主,表演者腳踩在幾十厘米至一米多不等的高蹺上進行雜技表演,再配以秧歌,落子,快板說唱等,主要有《水滸》、《西遊記》、《白蛇傳》等文學故事人物,整個表演極具歡樂喜慶、幽默、驚險特點。2013年入選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7 正定竹馬

跑竹馬在清康熙年間由宮廷藝人傳入正定,現主要分布在正定縣東柏棠村一帶。竹馬表演內容是皇家行圍打獵場面,演員按鼓點跑動,邊舞邊唱,配以大鼓、響鑼、大鈸等響器相隨其側。其動作套路多變,少則十幾人,多則五六十人表演。近年來,正定竹馬表演與時俱進,把群眾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融入表演,使這項古老的民間表演更富新意。2007年入選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8 正定臘會

正定臘會是正定縣農曆除夕的一項「守歲」活動,主要為長隊遊走形式。隊伍前有鳴鑼開道,後為鼓鈸助陣,其後緊接「門燈」隊伍,一字相接,隊伍長達千米,遊走縣城寺廟之間,歌頌平安盛世、祈福消災。正定臘會具有極強的地域性,表演介於新春舊曆交接時節,其寓意飽含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多次被央視專題報導,其影響力、知名度逐年提高。2009年入選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9 正定傳統拓片技藝

傳拓技法是一項古老的技藝。流傳到現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正定傳統拓片技藝,是根據傳拓對象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宣紙不同的墨色,不同的拓技,巧上紙墨而獲取不同效果的拓品,如拓碑誌,根據其字的大小,殘破情況,紙可厚可薄,墨色的淺深可拓出蟬翼和烏金拓或彩色拓片,上色均勻一致,才能有藝術風采。拓立體之物,如瓶、壺、雕像就要審視構思,先畫出底紋來,再分拓,拼接整理等環節不可少,才可拓出高質量的拓片,才能有較強的生命力。2019年入選河北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0 正定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是尊師重教的外在儀式體現,更是中華禮儀文化的活化石。通過舉辦釋奠禮,表達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和對至聖先師的敬仰,並積極開展儒學研究工作和儒家文化教育工作,逐步向社會各界普及傳統。正定祭孔大典分春秋兩期,以其儀式完整,中規中矩受到國內外儒學界的廣泛好評。正定祭孔大典所在正定縣文廟,建制已久。據梁思成先生考證,其大成殿建築本身要早於曲阜聖殿500年。2019年入選河北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市級

01 曹狀元燒餅製作技藝

曹狀元燒餅是由清康熙年間 「曹氏燒餅」發展而來,從燒餅創製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族中長輩相傳,曹狀元燒餅創始人為曹玉成。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西巡經過正定時,曹氏燒餅幸得護駕隨行的武狀元曹維城舉薦並得到康熙帝讚賞,遂改曹氏燒餅為曹狀元燒餅。正定隆興寺內仍留有康熙手書碑,《正定縣誌》有「四十一年春二月,西巡過正定,幸隆興寺」的記錄。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2 常山墜子戲

正定縣常山墜子戲,吸取了河南墜子,河南豫劇,曲劇,越劇,京劇,河北梆子的一些唱腔之精華,而且以京劇的手,眼,身法,步,念,做,打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具有生,旦,淨,末,丑等行當,唱腔優美動聽,以真聲唱法,吐字清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語言流暢,地方味濃,又具有歷史古裝連本傳統戲的特徵,又與現代歌舞融合在一體的綜合藝術,逐漸形成了常山墜子戲現有的獨特風格。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3 傳統金工冷鍛造技藝

冷鍛工藝歷史悠久,它是一種不需要加熱,而是完全憑藉人力與簡單的工具,直接對金屬料坯進行加工的鍛造工藝。統金工冷鍛造技藝所鍛造的器具,是由一塊完整的金屬板材冷鍛而成,整體無焊接,所以也被稱為「冷鍛一打出」。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4 定韻坊手工泥塑技藝

定韻坊泥塑技藝源於正定縣南牛鄉樹路村的盆窯。據縣誌記載,盆窯始建於清道光末年,距今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其主要製作是大小不一、成套的、琉璃盆、陶罐和具有浮雕外型的陶製魚缸,還會製作一些人物、動物等泥塑燒制產品,由於製作精美,在當地小有名氣。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5 回真樓木火鐵鍋燉菜製作技藝

木火鐵鍋燉菜是穆斯林家庭一項傳統菜餚,是以清真肉類及新鮮餐品為食材,使用木柴燒火,鐵鍋烹製。此傳統美食及製作工藝廣泛流傳於伊斯蘭教盛大節日聚會及穆斯林家中婚喪嫁娶的宴席中。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6 劉家滷雞手工製作技藝

正定縣誌記載「滷雞」明末清初由河北安國馬劉氏傳入真定,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劉家滷雞選料講究、製作工藝精細,色香味俱佳,深受本地及周邊群眾、各地遊客喜愛。經過多年傳承發展,已建立正定劉氏順喆食品有限公司,店址位於正定縣城中心,經營良好。2009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7 正定青磚燒制技藝

磚是房屋建築的主要材料之一,自古以來在正定縣域就傳承著燒制青磚的技藝。作為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正定的古蹟建築群落十分龐大,據縣誌記載正定古代絲織業、制陶業等手工業都非常發達,城市建設非常講究,現如今仍有「八朝古建、千年古韻」的風貌,在國內享有盛譽。由於對建築主要材料——青磚的大量需求,使得青磚燒制工藝更加成熟。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8 元雜劇《牆頭馬上》

元雜劇《牆頭馬上》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的作品。白樸是正定人。在正定度過了他的青壯年時代。元雜劇《牆頭馬上》,在整個的中國戲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白樸所傳元雜劇的代表。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09 趙氏剪紙藝術

趙向榮一輩子專注剪紙藝術,勤學苦練,細心鑽研,剪技嫻熟,拿起剪子就剪,剪子左扭右拐,紅紙上下舞動,打開來就是一副美妙的圖案。她的剪紙技法傳承了古法技能,結合新時代的主題和主流,作品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0 真定府正順餄餎

真定府正順餄餎自第一代回族名廚王文生研製開始,歷經五代祖傳,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是正定特色地方小吃。製作主料為蕎麥麵,輔料包括精牛肉丁、綠豆芽、香菜等20多種名貴作料,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深受大眾喜愛。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1 正定崩肝

正定崩肝是正定回漢兩族均有的酒菜,清真崩肝與醬牛肉、牛筋、口條號稱古城清真佳肴「四絕」,唯崩肝為全國一絕,僅正定獨有。正定崩肝的特點是選料講究,刀工出色,下料適時,火候精確。2011年入選石家莊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正定傳統繩編技藝

正定傳統繩編技藝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根絲線編織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或者搭配,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品。其次是在繩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編織了立體圖案(如十二生肖和花卉)及各種首飾,充分體現了傳統技藝的觀賞性和實用性。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3 正定二貴摔跤

正定二貴摔跤是流傳在正定縣新城鋪村的傳統舞蹈形式,又名二鬼摔跤,其肇始於蒙古族摔跤比賽,是傳統道具舞蹈和體育競技"喬相撲"相結合的產物。喬乃假意也,假扮二人相,撲是進攻散打之意。"喬相撲"即喬裝打扮,意為兩個假人橫豎互不相讓,相互進攻摔打。該項目的精髓是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跤的場景,對表演者身體素質、綜合協調能力要求極高,集體育、雜技、藝術於一身,滑稽、幽默、逼真,觀賞性強。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4 正定歌謠

正定歌謠是指流行於正定民間歌謠、童謠等小段兒的總稱。作品具有短小精悍,富有韻律、淺顯順口、隨性簡單等特點。歌謠吟詠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正定歌謠具有娛樂的功能。歌謠大都是在百姓自我娛樂、自我消遣的輕鬆前提下隨口道來、率性而作。在流傳過程中隨心而改,並不顧忌聽者是否接受、內容是否成熟和具有吸引力等。它散播於村坊市井、街頭巷尾,也流傳在欣賞者的口中,所以正定百姓無論男女老幼,吟詠歌謠蔚然成風。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5 正定後塔底絲弦

正定後塔底絲弦是石家莊絲弦的一個支脈,主要流傳於正定縣西北部。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以及多變的板式,曲折動人的故事和生動的表演,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音樂聲腔主要是以「越調」「官調」為主;戲曲板式主要有「二板」、「反二板」、「垛子」、「趕板」、「快板」等板式;扮演角色主要是「生、旦、淨、末、丑」等,在表演中形象生動,根據劇情及劇中角色人物的需要還有「抖帽翅」「耍髯口」「水袖」等技巧展示;伴奏樂器為三弦、板胡、二胡、笙、電子琴和鑼、鼓、鈸、手鑼等打擊樂器。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6 正定梁家排骨製作技藝

正定梁家排骨製作技藝是流傳於正定縣境內,由梁氏傳人以豬大排、小排、棒骨為主要原料,運用祖傳秘方配製,經分割、醃製、燉煮等16道工序製作排骨的一種手工技藝。此技藝以家傳的方式存在了400多年,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法排骨製作技藝,再現了古時正定人民的飲食習慣,作為一種活態載體承載著正定的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研究以及保護價值。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7 正定王家燒麥

王家燒麥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是正定特色名吃之一,是傳統美食手工技藝的突出代表。王家燒麥的特點是用傳統手工技藝把面擀成荷葉片,邊薄中厚;用開水燙麵,燙麵的溫度隨著季節的不同而變化。天氣炎熱,燙麵的溫度稍低,天氣越冷,燙麵的溫度會隨著季節的寒冷而增高。以蹬筋去皮的鮮肉作餡,不腥、不膻、不膩。以紅薯粉作布面,麵皮柔韌。成熟後,皮面亮晶晶,柔軟筋道;吃時餡香有汁,潤滑可口,醇香味好,深受當地群眾和遊客的好評。2011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8 正定秧歌戲

正定秧歌戲是正定縣西部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形式,是一種古老的漢族稀有劇種,特點鮮明,鄉土氣息濃郁,在發展中借鑑了當地的民歌小調並吸收其他戲曲的元素,以唱為主,念功為次,作打為輔,演員演唱多用本嗓,唱詞用方言,經過百餘年的演變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式。2020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每項非遺,都有它存在的獨有意義

它們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讓非遺「活」起來

保護非遺 傳承文化


// 溫馨提示

///

Warm prompt

古城正定提醒您各景區實行預約制度,遊客可以通過「樂游冀」平台進行預約,到景區門口後掃「場所碼」,出示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方可購票進入景區。在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來正定放鬆您的心情,享受古城帶來的美好生活!

來源:正定遊客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