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又有大發現,你知道這些大發現背後的秘密嗎?

琳之說史 發佈 2022-11-11T23:20:52.753105+00:00

殷墟遺址總面積大約 3600 萬平方米,比鄭州商城大了將近 2 倍,是成湯西亳偃師商城一期面積的 42 倍,相當於 5042 個 105 米 ×68 米的國際標準足球場。


2022年11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通報了殷墟外圍考古新發現的三處聚落:

一是辛店遺址,位於殷墟宮殿區以北約10公里處,是一處青銅器鑄造遺址,已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7處、房址10餘處,墓葬近百座,出土約40000塊陶范、陶模及大量制范 、鑄銅工具,出土青銅器帶有「戈」字銘文,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

二是陶家營遺址,位於殷墟宮殿區以北約7.2公里處,是一處商代中期的環壕聚落,遺址內發現陶器生產區、居址區和墓葬區,25座墓葬中出土豐富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進一步豐富了商代中期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研究內容。

三是邵家棚遺址,位於殷墟宮殿區南部約2.5公里處,是一處商代晚期聚落,遺址內發現了由18座房址組成的3組多進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形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4座車馬坑組成的墓地,墓葬內出土多件帶有「冊」字銘文的青銅器,顯示邵家棚遺址可能為晚商時期史官「冊」族居住地。

國家文物局關於殷墟外圍考古新發現的通報,進一步證實並豐富了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關於殷墟整個布局的判斷和描述,其中隱藏著殷商各族邑如何分區而居並參政議政的秘密。「琳之說史」今天特摘錄其中「殷墟的秘密」一節,以饗讀者,以期廣大讀者對殷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殷墟 位於安陽市西北郊,腳跨洹河兩岸,東北部有一小部分與洹北商城略為重疊,因《史記·殷本紀》等古籍稱該地為「殷」而得名。廣義上的殷墟包括洹北商城在內,是盤庚至帝辛 8 代 12 王所在都城。狹義上的殷墟不包括洹北商城,是指武丁至帝辛 7 代 9 王所在都城,「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時間為公元前 1250—前 1046 年。

殷墟遺址總面積大約 3600 萬平方米,比鄭州商城大了將近 2 倍,是成湯西亳偃師商城一期面積的 42 倍,相當於 5042 個 105 米 ×68 米的國際標準足球場。

宮殿宗廟區設置在遺址中部靠北小屯一帶,南北長 1100 米,東西寬 650 米,面積約 70 萬平方米。宮殿區迄今已經發現大大小小的基址 100 多處、道路遺蹟 6 處、苑池遺蹟 2 處,其中一處苑池遺蹟面積達到了 5 萬平方米。

還發現有複雜多樣的祭祀遺存、大型活動場所、防禦性環壕、青銅器等各類手工業作坊區、傾倒生活垃圾的灰土堆積區,以及數量眾多的灰坑、窖穴、水井、半地穴式房基和中小型墓葬等。王陵區位於洹河北岸西北岡上,周圍分布著一些貴族墓葬和祭祀坑。

殷墟作為晚商大都邑,同此前作為早商都邑的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有著明顯不同的特點。

一是迄今沒有發現城牆,但卻在宮殿區周圍和遺址其他地方發現有壕溝環繞的遺蹟,說明商人在殷墟時期可能已經不再建築城牆而利用壕溝作防護了。這樣一方面可以省時省力,另一方面可能也同當時的商王朝取得絕對統治地位變得強大自信有關。

二是除了宮殿區稍微特殊以外,整個遺址沒有明確劃分功能區,似乎是由幾十個功能小而全的居民社區組成,每個社區均具備房屋、窖穴、水井、道路、排儲水系統等。另外,像製造青銅器、陶器、玉石器和骨器的作坊也都遍布於整個遺址的各個小區。

這種布局是一種大邑聚落的形態,也就是說,殷墟是通過星羅棋布的小族邑環拱著王族宮殿區而構成的一個都邑系統。王族宮殿區是殷墟大邑的核心,是都城的心臟。在王族宮殿區周圍近 3000 萬平方米的王畿範圍內向心式地層層分布著各族族邑,這層層族邑互相溝通聯結,形成了一道道看似沒有但實際存在的聚落人牆,從而起到了城牆才能起到的屏障防禦作用。

殷墟城內的各個族邑,都是相對獨立的聚落單元,每個族邑都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在近年來的殷墟勘探和發掘中,發現不少溝狀遺蹟,不排除這些溝狀遺蹟兼具各族邑聚落的空間劃分和防禦功能。包括王族城邑在內的各個族邑都是居住區、生產區和墓地的綜合體,換言之,這些分別屬於不同族群的人生前聚族而居,死後也同樣合而葬於其所屬邑區。目前所見,唯一例外的是殷墟西北岡的王陵區,這是一處專門埋葬商王、貴族以及用來舉行祭祀禮儀的場所。

1967—1977 年,在殷墟西區近 30 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曾陸續發掘939 座小型墓葬,其中分布在 8 個不同墓區的 900 座墓,都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物品。各個墓區之間界限分明,其葬俗、隨葬器物特徵和銘文都各不相同。出土的數百件青銅器中,有 43 件刻有銘文,大多為圖形文字,有一些和商代的族名相同,因此基本可以判定,這些圖形文字就是所在區域的各族族徽。

譬如,距離殷墟 10 公里左右的辛店村墓地,除了發掘出居址以外,還出土了鑄銅作坊。墓葬銅器「族徽」顯示,這裡很可能是一個與「天」「戈」相關的族邑所在地。這些墓葬絕大多數有棺,除了隨葬有青銅器,還有陶觚、陶爵等禮器以及兵器、工具等。少數還有 1~2 個殉人,說明其主人可能是中小奴隸主,也是這一族邑的首領。他們有權代表本族參與商王朝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國家文物局關於辛店遺址的通報介紹與這一段內容基本一致

殷墟除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玉石器、象牙器和骨器,最重要的是發現了甲骨卜辭和青銅銘文所揭示的完備的文字系統,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甲骨卜辭的出土印證了古代文獻關於商王朝世系的記載,也給我們展示了晚商時期豐富多彩的社會圖景。

從殷墟發掘的墓葬情況觀察,晚商社會是個高度分層的社會。墓葬類型表明,在殷墟至少存在 6 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前述位於宮殿宗廟區的婦好墓就發現有 1928 件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石器、陶器、蚌器和象牙器等。另一座位於王陵東區之南編號為 M260 的墓,雖然已被盜掘,但這座墓內所剩隨葬品種類和部分器類數量,仍然大大超過了保存完好的婦好墓。

M260 墓內余有 7 種骨雕器物,婦好墓僅有 5 種;M260 墓有 251 顆骨質箭頭,而以軍事才能聞名的婦好才有 29 顆;M260 墓有 38 個人牲殉葬,而婦好墓只有 16 人;M260 墓中隨葬的司母戊大方鼎從體積大小和鑄造技術上說,也是婦好墓中的司母辛方鼎所難以比肩的。總體而言,M260 墓的墓葬形制、容積、墓道在規模和檔次上都超過了婦好墓。

因司母戊大方鼎內壁有「司母戊」三個字,學界一般認為墓主人是武丁另一個妻子妣戊,即婦妌。「司」同「祀」,是祭祀的意思。因司母戊大方鼎是武丁之子祖庚或祖甲即位以後為祭祀其母所鑄,所以這座墓也應當是祖庚或祖甲為其母婦妌所建。

從這個意義上講,婦妌墓的規格超過婦好墓也在情理之中。畢竟,「王后」和「親母太后」的分量還是不太一樣的。

另外,像發現在花園莊的 M56號墓葬,主人是一軍事首領,其隨葬品也達到了 1600 件之多,主要是高等級的青銅器、玉器一類禮器。而殷墟平民墓大多是以氏族或家族的形式在族邑內成片分布,墓葬等級差別明顯。

青銅器這一類禮器大部分出土於大中型貴族墓葬,少量出自祭祀坑,除了司母戊鼎和司母辛方鼎外,著名的還有牛方鼎、鹿方鼎、婦好三聯甗、戍嗣子鼎等。

從已有材料看,殷墟主要的居住方式為半地穴式建築和較小型的地面夯土建築,只有貴族才能居住於大型地面「四合院」式住宅或高等級宮殿之中。

以殷墟遺址為代表的晚商文化層系長時間堆積而成,大致可以分為四期。

第一期,約為盤庚至武丁早期,其中早段為盤庚、小辛、小乙時期,晚段為武丁早期。

第二期,約為武丁晚期至祖庚、祖甲時期,其中早段上限到武丁晚期,晚段為祖庚、祖甲時期。

第三期,約為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

第四期,約為最後兩任商王帝乙、帝辛時期。

在殷墟第一期早段末,也就是小乙和武丁交接前後時,洹北商城宮殿區出現了失火現象。或許是商城距離洹河較遠,沒有更多的水源可以用來及時撲滅大火,致使這場大火越燒越旺。

我們無法想像當時在這場火災中有多少生命被燒成了灰燼,即使 3250 年後的考古場景也還讓我們有些不寒而慄:洹北商城宮殿區夯土基址上至今還普遍存在著大面積的紅燒土,而且洹北商城在城牆及其他功能區還未建成時就被棄置不用,重新把宮殿區規劃在了洹河以南小屯一帶。

小屯在洹北商城時期,屬於殷都的外圍地區,僅是個包括居住區、小型墓地和手工業作坊在內的普通居民點。殷墟一期晚段,也就是商王武丁前期,都城重心才由洹北商城遷到了這裡,屬於宮殿區的大量基址開始出現。

把殷墟和洹北商城做對比,我們會發現,二者選址的理念和建築的構思還是有些不同的。二者均選擇地勢較高的區域作為宮殿區,對水患有明確的預防意識,不同的是,洹北商城的選址雖然考慮到了水患的影響,但似乎並沒有對防火採取足夠的措施,而殷墟宮殿區內不但有建築考究、縱橫交錯的給排水系統,而且是臨河而建。顯然,洹北商城失火給了武丁銘心刻骨的教訓。

另外,從殷墟遺址的分布圖可以看出,在殷墟的東北部和洹北商城交界地方,殷墟遺址明顯是向內收縮,似乎在有意避開原來洹北商城,二者雖有重疊,但面積極小。 商人頗迷信,或許他們認為洹北商城被大火焚燒,是個不吉利的地方,故此要極力避開。

殷墟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人口由少到多這樣一個過程。

第一期時,面積只有 400 萬平方米,小屯是宮殿區所在的都邑中心。各族邑在這一時期分布較為稀疏,族邑聚落間出現了很大的空白地帶。

第二期遺址面積擴大,宮殿區西北侯家莊王陵區開始啟用,同時新增了許多居民點,苗圃北地和孝民屯的鑄銅作坊以及大司空村的制骨作坊也都陸續出現。由於居民點和手工業作坊的增多,各個「點」逐漸連成「面」,形成了整個都邑平面的基本布局。

第三、四期時,宮殿王陵區仍然是整個遺址的中心,王陵區出現了多座大墓,鑄銅作坊的規模也明顯擴大,還出現了新的制骨作坊和玉石器製作場。居民點數量和遺址面積進一步增加,整個殷墟面積擴展到 3600 萬平方米以上。遺址內複雜的道路將宮殿區、眾多的族邑和手工業作坊勾連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城市網絡系統。

——本文摘自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有需要者,可參讀原著。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後,先後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7月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