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火出一片天,看這些展演展覽來了

中國文聯小藝 發佈 2022-11-11T23:31:00.842265+00:00

今年6月,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迎來了第100場演出。從北到南,跨越四季。從2021年首演開始,全國巡演幾乎場場爆滿。所到之處開票秒罄,一票難求。百場《只此青綠》,一次次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人魅力。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努力,傳統文化煥發青春,不僅「活」了起來,還「火」了起來。

今年6月,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

迎來了第100場演出

從北到南,跨越四季。

從2021年首演開始,

全國巡演幾乎場場爆滿。

所到之處開票秒罄,

一票難求。


百場《只此青綠》,

一次次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人魅力。

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努力,

傳統文化煥發青春,

不僅「活」了起來,

「火」了起來。


以舞蹈詩劇的方式訴說文化的沉澱和傳承


許多在B站和春晚上看過片段的觀眾,都記住了高難度的標誌性動作「青綠腰」。而當這幅長卷在舞台上徐徐展開,觀眾們才發現,劇中呈現的傳統文化之美又何止如此。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只此青綠》以一位展卷人的「穿越」視覺切入,「窺」見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經歷,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藝術化地將和《千里江山圖》相關的篆、絹、顏料、筆、墨等製作工藝一一呈現。工匠們的造型令人想到博物館裡的陶俑,而他們身處的舞台上有一燈如豆,清風朗月,天幕上繪出極簡的線條,觀眾們能聽到潺潺流水,感受到風雪撲面。這一切構成了少年希孟胸中的丘壑,也處處展示著傳統文化之美和主創們的匠心。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有觀眾評價:「看完節目居然老淚縱橫,原來最能打動內心的還是傳統文化。蒼勁厚重的古琴和剛柔並濟的舞蹈把《千里江山圖》演繹得淋漓盡致,仿佛回到九百多年前,見到十八歲的王希孟正在奮筆創作。

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只此青綠」也被寫入了白皮書:


「從熱衷『洋品牌』到『國潮』火爆盛行,從青睞『喇叭褲』到『國服』引領風尚,從追捧『霹靂舞』到『只此青綠』紅遍全國,中國青年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發自內心地崇拜、從精神深處認同,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更加自覺,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文化自信氛圍。」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劇照

舞劇《只此青綠》的「出圈」,正說明我們的傳統美學和傳統文化能夠讓國人滿懷信心地去肯定、去熱愛、去追捧,它點燃了觀眾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承載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里,在一首首富於韻律和意境的詩歌里,在一卷卷滿懷筋骨和氣韻的書畫裡,也融合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一代代傳承下來。所以《只此青綠》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其內涵根植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喚起國人共同而強烈的民族情感。同時它用現代化的形式萃取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激活文化生長的活力。

取之以山河,以繪山河。今天的年輕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熱愛傳統文化,這也是「青綠」深受追捧,成為現象級文化的重要原因。


傳承中華文明的積極探索

近期,社會各界不斷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方式越來越靈活,手法越來越多樣。除了爆火的《只此青綠》,這些展覽展演同樣讓人驚艷。

演出現場

6月5日,「國風雅韻·青春弦音」——《國樂大典》2022全國巡演開幕演出在廣州大劇院上演。

來自《國樂大典》節目的人氣民樂選手——B站人氣主播墨韻隨步搖、非遺藝術藏戲傳承者旦增益西、全能民樂手張海濤、箏壇新秀葉逸斯;優秀民樂團——神駿樂團、南亭會樂團、大威天龍樂團、聞道者樂團;重量級演奏嘉賓——中國傑出鼓樂藝術家陳佐輝,月琴、中阮演奏家雷群安,中國澳門胡琴領軍人巫少雄,廣州歌舞劇院首席舞蹈演員依力凡·吾買爾紛紛登台。

B站百萬粉絲「鎮站之寶」墨韻隨步搖演奏《萬神紀》

整場展演中穿插互動巧思和國樂小科普。神駿樂團將蒙古族「三寶」——呼麥、長調、馬頭琴融入演奏中,讓現場氣氛瞬間高漲。「全能民樂手」張海濤則將自己的一座「樂器博物館」搬來了展演現場,擅長數十種民族樂器的他,向觀眾逐一演示了不同樂器的美妙音色,還向觀眾介紹了自己自製的大竹等樂器。

演出現場

截至2022年,《國樂大典》節目已經鋪就四季的傳承之路,打破常規賞樂模式,糅合戲曲、舞蹈、吟唱、吟誦、話劇、詩賦等多種文化元素,對曲目進行全新配器與改編;同時借力AR虛擬技術、數控機械裝置等科技手段,給觀眾以360度沉浸式視聽體驗,賦予傳統文化全新的表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藉此了解國樂、愛上國樂、創新國樂。古老的中國文化與當代大眾同頻共振,文化傳承得以注入與時俱進的內生動力。

據悉,接下來廣東衛視還將攜手保利演出,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系列巡演,把國樂雅韻和青春弦音傳往更多地方,讓更多觀演群體近距離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由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於2022年9月2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期為三個月,至2023年1月3日閉幕。

展覽依託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豐厚典藏,共展出400餘件歷代文物精品,探尋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發展脈絡,弘揚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展覽現場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和平、和睦、和諧理念的追求與傳承,融匯進奔涌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鐫刻於家國萬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基礎。

展覽從內容上分為「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四個單元,標題以「和」統領。分別側重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華民族處理外交關係時秉持的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中華文明對社會各階層文化多樣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與包容以及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展覽現場

此外,展覽還將題目「和合共生」的文化內涵與顏色的象徵性有機結合,從色彩層面率先突出展覽的形式之「和」。以傳統青綠山水畫中深沉的青藍色作為展廳主色調,顯示出中華文明深厚、兼容並蓄的性格底色。除實物展示與文字說明外,還在展廳中引入模型搭建、實景模擬、數字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以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提供探索式的觀展體驗。

9月29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展覽包含「薪火相傳 代代守護」「千古丹青 寰宇共寶」「創新轉化 無界之境」三大板塊。

展覽現場

第一板塊「薪火相傳 代代守護」為項目概況。「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共收錄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的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中國繪畫藏品12405件(套)。其中國內藏品9155件(套)、國外藏品3250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

第二板塊「千古丹青 寰宇共寶」為佳作展示。中國繪畫藝術與漢字同源共生,共同承續中華文明豐富生動的歷史記憶,寄寓中華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大量珍稀的圖像文獻還原中華文明的輝煌歷程,構築成一部承接古今、連結世界的巨典鴻編,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貢獻。

第三板塊「創新轉化 無界之境」為守正創新。隨著「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出版,浙江大學依託雄厚的學科資源優勢,在各方支持下,綜合運用5G、雲計算、動作捕捉和增材製造等最新科技,實現古代藝術遺蹟和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數位化重現及數位化虛擬體驗,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中華文明在世界文化的激盪中熠熠生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只此青綠》讓我們看到了全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見證傳統文化復興時代的到來。各種國風展覽、展演的推出,不僅能夠讓民族文化得到創新性發展,更能夠喚起人們共同的民族情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明,在國人心中占據著無可比擬的地位,無論外來文化如何影響,那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永遠不會消散。

同時,我們應該明白,民族文化要與時俱進才能經久不衰,「國風」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用現代化的形式萃取傳統文化,激活文化生長的活力,將傳統文化以更適應現代人審美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激發人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贏得一片廣闊的發展天地。讓傳統文化火出圈的,不僅是對國寶、國風、國潮的挖掘,也是面向新的一百年,從故土出發的尋根與創新之旅。


我們有理由期待,

下一個《只此青綠》的到來!


END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部分文字參考《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長江日報》、《羊城晚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微信公眾號、故宮博物院微信公眾號、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一條微信公眾號等,圖片來源自網絡

關鍵字: